撰文:江翊柔
攝影:杜心宇、夏兆辰、李冠吾
共同採訪:何佳穎、洪昱涵、潘芝諺、林純恩、劉安琪

第29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造聲遊歷Feverish Rewind」為主題,帶領觀眾用聆聽的方式看電影,回望與回放週遭風景。今年邁入第9屆的台灣競賽共入圍17部佳片,題材包含家庭、自我認同、同性情誼等多元面向,本文訪談了《美國女孩》、《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悄悄告訴她》、《啪嗒》、《The Scarf》等五位導演,邀您一窺她們的創作世界。

由左至右為阮鳳儀導演、陳品儒導演及詹欣怡導演

Photo Credit: 女性影展提供

左至右:阮鳳儀導演、陳品儒導演及詹欣怡導演

《美國女孩》:全觀視角下的移民家庭故事,導演生命經歷搬上大銀幕

《美國女孩》改編自導演阮鳳儀自身的家庭經驗,講述移民一家人自美返台生活後,在疫情、病痛、生活變動之中所面臨到的緊張關係與內心掙扎。《美國女孩》作為導演生涯中的首部長片,阮鳳儀將自身家庭的移民經驗融入其中,「在思考第一步長片靈感的時候,回顧到移民的這段經歷,它對我今天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很大的影響。」

阮鳳儀認為,家庭電影之所以有魅力,是由於它描述的內容雖是每個人天天經歷的,卻呈現了不同家人的視角,「我們在生活裡是沒有辦法有一個全觀視角,同時看到這個情境裡其他人物在做甚麼。」《美國女孩》便拍出了主角莉莉一家人在面對難關時各自的處境和想法,提供觀眾看待日常生活的另一種觀點。

談到如何看待「家庭」,阮鳳儀笑說,家人間有時會抱怨彼此也會互藏著秘密,「但家裡過的最不快樂或者是在危機的時候,其實所有人是最緊密的。」他也認為家庭影響了一個人如何看待自身,因此一位創作者若要了解自己,不外乎要正視與家人的關係。

除了家庭關係,《美國女孩》也談到移民回國後所面臨的不適應。故事中的女兒芳儀在接受異國文化後重返台灣,卻碰上不少需要跨越的難題。阮鳳儀說,這叫逆向文化衝擊,比起完全陌生,曾在台灣生活過的芳儀算是用半個外國人的心情在看待新環境,因此對於學校體制、交友、搬家等新舊交替的情況,還是會感到無力與不知所措,導致許多衝突發生。

美女_05

Photo Credit: 傳影互動提供

《美國女孩》劇照

《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中二病少女x荒謬媽媽,最真實的母女日常

同樣以親情作為主軸,詹欣怡的《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則講述國中女孩小春和她樂天派母親阿水的日常故事。

電影中的小春阿水,家境雖然不如任職老師的房東一家人,卻靠著自己的方式努力賺錢過日子,「(電影裡)房東表面上是一位老師,但私下反而道德淪喪;女主角跟媽媽看起來在做下流低俗的色情電話、賣原味內褲,但其實他們就只是認真地在過生活。」不過,詹欣怡說,創作時自己並不帶著批判眼光,只是想藉這樣的對比表達貧富差距和母女間平實的日常。

小春和阿水時不時鬥嘴、做出一些超出想像的行動,兩人互動惹人發笑,這對「非典型」母女的原型其實來自詹欣怡和她媽媽。導演分享,國中的自己就像小春一樣跩跩的、不太能理解家裡的情況,而母親和阿水一樣認真賺錢養家,卻會和詹欣怡的同學們一起打線上遊戲,長大後回想,詹欣怡認為這段經歷雖然荒謬卻也很真實。

為了呈現母女最自然的生活樣貌,詹欣怡特地回到家鄉竹南拍攝,她的國高中朋友們看到劇中熟悉的制服和場景後又驚又喜,「其實這就是我最想要達到的效果,拍這部片很簡單,我就是想要送給我媽媽,然後讓我們身邊的人看到我們的故事。」

Photo Credit: 女性影展提供

《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劇照

《悄悄告訴她》:游泳隊少女的情感流動,學會道別與活在當下

《悄悄告訴她》是一部關於成長與道別的故事,深刻地描繪了兩位青春期少女的曖昧關係。故事的兩位主角為游泳隊成員,劇中也大量運用了水、大海和泳池等意象,導演陳品儒表示,「水」這個媒介可以表達情感上的流動或是性別上的流動,而泳池的設定則是受到電影《藍色大門》的啟發。

「其實我非常喜歡《藍色大門》,它也是我為什麼會想要讀電影的原因,」陳品儒分享,小時候對《藍色大門》的結局似懂非懂,但卻從此萌生了拍電影的渴望,「我看完第一個反應是:『那我如果來拍,會不會拍出這樣的結局,會不會拍出這樣的東西?』」於是在多年後,她也將場景設定在泳池畔,拍出了《悄悄告訴她》。

透過創作《悄悄告訴她》的兩位角色,陳品儒同時也梳理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她說,這部片是在失戀時所寫的,想講的其實是如何在每一次的關係裡好好道別,在影片播出後,也引發許多女性觀眾的共鳴,「她們私訊我,大多都是說她們也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擁有這樣共同經驗的女生們,看這部片會非常有感觸。」

1661419525621

Photo Credit: 酷兒影展提供

《悄悄告訴她》劇照

《The Scarf》:致敬卓別林黑白喜劇,角色突破性別框架

《The Scarf》以默劇的形式,向默片大師卓別林(Chaplin)致敬。導演魏俐欣的創作初衷極其簡單,「在發想劇本時,單純想拍一部關於『奔跑』的片子,我希望帶給觀影者一種自由、釋放、有趣、輕快的感受!」

身為黑白喜劇的頭號粉絲,魏俐欣說自己最欣賞卓別林機智的肢體表演與喜劇精神,作品透過幽默諷刺當代社會,同時帶出對社會角落的關懷,喜劇及情感交融得恰到好處。

而對魏俐欣來說,她的作品裡最核心的關懷便是性別,「隨筆寫下的故事,到頭來都圍繞著性別,看來是潛意識在作祟。」在本次參賽作品《The Scarf》裡,魏俐欣對兩位主要角色都有細膩的描寫,除了試圖翻轉大眾對中年男性流浪漢的既定印象,也想展現變裝者不受二元束縛,豔麗、舒適、自信的樣貌。

魏俐欣也透露,影片配樂與動作設計經過精心搭配,觀眾在觀影時可以猜看看哪兩項樂器分別代表了流浪漢和變裝皇后。

Photo Credit: 女性影展提供

《The Scarf》劇照

《啪嗒》:是打火機也是少年少女的成長標誌

《啪嗒》講述女主角小慈和父親瞞著媽媽,共享了一個關於抽菸的小秘密。本片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導演李皓月小時候印象深刻的故事,「平日裡的瑣碎是生活大多數時候的樣子,當這些細節被時間沉澱,又再次被抓起後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李皓月想將這種感受分享給大眾,於是創作出《啪嗒》這部短片。

「『啪嗒』是開打火機的聲音,也是一個象徵,它代表了某種心理上的變化。」導演李皓月說,「抽煙這件事本身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矛盾,同時也往往被很多少年少女當成一件證明自己長大的標誌。」李皓月本身也不例外,抽菸對她的家人來說是相當敏感的事情,因此她希望將這部片呈現給父母,邀請他們一同見證青少年的成長痛。

Photo Credit: 女性影展提供

《啪嗒》劇照

影展資訊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