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會跟學生講一個冷笑話,但是這出處不是我,來自導演與作家吳念真。
在他自編自導的電影「多桑」中,有一個橋段是他的親身經歷改編,他生長於礦工家庭,自小生活於眾多礦工長輩之間,而他們許多都是文盲。
在一個礦工們上工的場景中,有一位礦工一直盯著資方僱主所張貼的告示看,另一位礦工開他玩笑:
「阿你是看有哦?你認識字哦?」(確切台詞我忘了)
這位礦工就說:「阿我看久了就認識啦!」
這雖然好笑,卻也告訴我們一個學習上的意義,那就是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置身那個環境」就夠了,但是關鍵其實是「要有方法」。你可能會看到很多學外語的人強調「丟到那個環境逼你學會」,但是那是一種絕處逢生,是「逼出方法」的最終極手段,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以現在網路發達、科技進步、資訊爆炸,照理說那個跟「環境」的距離已經簡短很多了,但是不會的人卻更多了,不懂搜尋與過濾,甚至不知道線索的人更多,但是就是隨便聽到處聽免費聽,卻聽不出其所以然,那這樣就是沒有方法,跟剛剛的礦工笑話一樣,以為看久聽久就會認識了。
引導是很重要的,引導,有個很嚴肅的字眼,叫做「教育」。教育,當然不是只能發生在學校裡,只是在學校裡的教育,比較容易讓受教者長期專心而已。當然,這是指理想境界,在不理想的境界,大家就得自力更生,自力救濟
(延伸閱讀:學校可以解決你的人生與興趣嗎?—學分的多寡與學習的長短,其實與能力並無絕對關係)
回到音樂中,我很喜歡這首曲子,Dave Holland的《How’s Never》,第一次接觸到的版本是他之前一個團「Gateway」的「Homecoming」專輯版本,後來在學校裡也有練。(順帶一提:我不太喜歡很多人將ECM音樂「風花雪月」化的形容介紹)
但其實這種切拍是更為進階的「三分」或「奇數分」,可以在4/4內,也可以是"14/4″(複合拍號,幾加幾加幾…),再加上連結線與延遲切分,一般人真的就抓不出來了!
4+4+4+2/4 |
但是爵士樂手真的都是「愛整人」嗎?當然不是!是故意把音樂做難讓你不支倒地痛罵連連嗎?當然不是?是要讓你做不起來只有他做得起來嗎?當然也不是!
只是我們通常還沒感知到他們的藝術才華,光是那個炫技與快感就足以讓大家喝彩叫好。但是,他們也還是人類,甚至在上面順暢即興,你也做得到嗎?當然可以!重點是你得知道那個「切拍」「分句」法是什麼?然後讓他變成是你身體的一部份,才可以,至於和絃,只有一個F pedal,可以是F7,可以是F7#9,可以是Fm7,這時候你就得熟悉「調式」的概念。
聽這個現場版本…Chris Potter的即興功力真的非常強大。
聽很多Duke Ellington、Charlie Parker會有幫助嗎?有!但是那已經是「維他命」等級的養生必備,很多時候你不用靠吃藥,而是食物中就有,多攝取就有。如果你想要「塑身」成這樣,光看健美先生小姐的海報是沒用的,你需要教練,然後要有方法切入、持之以恆地鍛鍊,才能達到。
但是這個世界就是很多人把維他命當做神藥賣你,然後大家又都相信啥明星名人代言,加上沒有看透真的方法與真的恆心,自然,全地球上不可能人人都是健美先生小姐的體格,不是嗎?
聽另外一個稍微「和緩」一點的版本:
我不要那種看網路看雜誌知道一堆人名的那種「樂迷」欣賞法,也不要那種對一堆八卦軼聞如數家珍卻沒有實際去做的學習法,更不要感覺好像學很多,卻完全沒有扎實,只是學心安的那種,這我們叫做「教材搜集狂」的變形。
如果要「改變」,就必須要「割捨」一些東西。偏偏,人都會怕,而不願意放掉一些習慣的事情或觀念,或者怕自己就是被割捨掉的那一部分。但是,不割就會更痛,會死,割的痛則比較短暫,但比較快好,這是「改變」或「重生」的必經之路。但是跟很多文章裡談到的「不敢離開舒適圈」一樣,溫水裡的青蛙如果不知道會被煮沸,那就算了,但是如果你都知道該跳了卻還不跳,鍋子外頭的人願意拉你一把,你又嫌跳很累或不敢。那…
(延伸閱讀:學校裡西音史沒有教你的事 – 只有「能力」才是真的,也要學會觀察真正的「跨界」經驗)
「基礎」不是「老師叫我練的東西」或是「初學時練過的東西」,「基礎」指的是「基本功」,基本功好,功夫就好。很多人從字面意義解讀,認為基礎就是不需要再練的東西,但是,基礎其實就跟身體健康一樣,你不會說做體操伸展太簡單了就不做。
當然現在的時代是個Fancy的時代,有的人會號稱不教基礎,原因我知道,因為有些學習者起步比較慢,或是沒有天分。也不是說每位老師就得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不適合的,的確應該要建議放棄,但是把教學內容講得很玄或是刻意去訂定門檻,在我看來,尤其在台灣,只有一種「刻意拉抬身價」的感覺,因為,迷信的人還是有,盲從的人還是有。
總之,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沒有困難的音樂,只有不熟的音樂~
(延伸閱讀:基本功真的是太重要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