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讀到郭宸瑋的劇本,是2022年台北文學獎戲劇組的決選過程中,我前前後後翻閱了他寫作的《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以下簡稱《秘密行動》),留下深刻的「岐異」印象;在這裡「岐異」非貶辭因而無貶意。說的是有些驚艷,卻不免生疑:劇本可以這樣不按牌理出牌嗎?這說來,其實有原因。
但這一切,哪怕最熟悉的部分
我都使它們產生驚愕——劇作家之歌 ,布萊希特(B.Brecht)
戲劇創作,對於郭宸瑋這位青年劇作家而言,是一件孤寂的差事;他說,「折服於布萊希特陌生化效果(Alienation Effect)的目的性,在於驅動戲劇美學與社會現實的辯證。」我於是從布氏詩選——《致後代》詩集中,選出這首[劇作家之歌]詩中的壓軸詩句,作為討論他劇作的開始。
布萊希特的劇作,以「事件性」取代劇情性。這無疑值得一提。劇本,應該是最為具備「事件性」的書寫文本了!這裡說「事件性」,指的是將事件發生的前因與後果,都做脈絡性的鋪陳;更重要的是:探究發生的原因,追究帶來的影響。當然,這一切都圍繞著人以社會或世界為中介,所拉出的軸線。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單純想要說故事的企圖,儘管是事件發生的動機,卻完全無法訴說「事件性」所帶動的惑問或懸念。
對了,恰恰是惑問或懸念,將我們導引到劇場中;也因此給予任何正確答案,都將在劇場中變得次要;當然,也端視如何給予答案,又或答案是如何產生。
如果,以上的推斷,得以作為劇場吸引觀眾進入劇院的主要元素;那麼,劇本如何被書寫,將儘早從創造已知情境脫身,轉化為創作過程的提問,這便會存在惑問或懸念。接下來,便得以探索觀眾如何從觀看中,看見自身也是被舞台上發生的事件凝視的對象。這時,他已經漸漸從觀眾席間站起身來,朝向愈來愈趨繁複的世界,也就是在現實與想像間,構築對世界探究的態度。
這樣的前提,用以來解讀青年劇作家郭宸瑋的劇本,想必有某種「陌生化」的貼近;當然,「陌生化」(Alienation)眾所皆知是布萊希特(B.Brecht)關於戲劇的哥白尼事件。雖說已是老生常談,若不將其延伸的知識學究化,便得以生產當下的意涵。本文的脈絡,是再次以廣義的「後設戲劇」觀點,對於戲劇性的超越提出切入介面。
說來或許費思解;為何既談戲劇,卻又希望帶來超越戲劇的效果?原因無非去除戲劇性的慣性,即製造現實的幻象,並藉此回返現實的思考與行動。但,當代虛擬世界的戲劇文本如何進入這樣的進程?是核心的提問。
換言之,超越戲劇的現實回返,已經不是號召便能被達成的情境,需要的應該是入徑。郭宸瑋的入徑,採行的是:從寓言與敘事交錯間,讓出一條多線進行的時空;在快節奏運行中,拉住一道朝向主軸的交纏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