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電動車市況熱絡,車用晶片需求節節攀升,過去居於二線的晶片業者開始受到重視。其中車用晶片龍頭英飛凌(Infineon)、美國德州儀器(TI)等接連啟動擴廠計畫。市場預估車用晶片產業整體投資金額上看250億美元(新台幣7500億元),將對台灣晶片代工業造成影響。

全球車用晶片拚擴廠

根據研究調查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車用晶片需求到了2024年650億美元的規模,這樣爆發性成長,和許多車廠加入各種電子輔助系統、各類感測儀器,以及自駕車和發展有關的零件。

隨著電動車快速發展,車用半導體成為關鍵。一般而言,該類晶片都是由車廠向零件商下訂單,再通過零件商委託半導體IDM業者設計生產。

這類半導體IDM業者,包辦設計和製造業務,屬於一條龍生產之業者,如德國英飛凌、日本瑞薩(Renesas)、美國德州儀器、日本Rapidus等車用晶片廠。

日前Gartner於2021年統計,目前全球十大車用半導體業者,分別為英飛凌、恩智浦(NXP)、瑞薩、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STMicro)、博世(Bosch)、安森美(ON Semi)、ADI、微芯(Micro)、東芝(Toshiba)和羅姆半導體(ROHM)。

目前英飛凌、瑞薩和德儀在內的IDM廠將投入超過250億美元,進一步擴大產能。其中,車用晶片龍頭於2月16日宣布,獲得歐洲晶片法案補助,獲得10億歐元(新台幣323.8億元)的資金,於德國的德勒斯登擴大功率半導體的產能。

英飛凌執行長Jochen Hanebeck表示:「我們正擴大產能來加快公司步伐,利用減碳和數位化的趨勢為我們提供成長的機會。我們看到對半導體的結構性需求不斷增長,例如用於可再生能源、數據中心和電動車。」

英飛凌強調,德勒斯登擴廠將於2023年開始,2026年秋季正式加入生產半導體,而英飛凌的投資也完全符合歐盟要在2030年生產全球中占比20%的目標,以確保歐洲的關鍵供應鏈可以順利推進。

此外,德州儀器15日也宣布,獲得美國晶片法案補助,將在美國猶他州興建12吋晶圓廠,這是該公司在猶他州110億美元投資的一部分,此座廠房建成後將會與現有工廠合併為一家工廠。

晶片代工業者未來市況看法仍分歧

德州儀器強調,該新廠預計2023 年下半年開始興建,2026年投入生產,這是先前所宣布擴大產能的計畫中的一部分。新廠會強化現有集團產能的規劃,包括均位於德州的DMOS6、RFAB1和RFAB2和猶他州LFAB。同時也續在德州Sherman建造了4座新的12吋晶圓廠。

事實上,過去的半導體發展歷史上,此類車用半導體IDM業者為了尋求效率或者降低成長,會將一大部分的製造叫給晶片代工業者製造,如台積電(TSMC)、聯電(UMC) 和三星(Samsung)等,代工業者再依照產能需求向上游材料商,如環球晶(Globalwafers)等公司叫貨,製作完畢後送到下游封測廠測試後出貨。

但是近來車用半導體IDM轉向自己建設廠房,外界預期將壓縮代工業者的空間。位於封測大廠的業內人士David告訴《關鍵評論網》受到地緣政治改變,IDM業者開始將製造訂單收回到自己口袋,一面可以更完整調度產能,二來成本已經不是首要考量,如何維護供應鏈穩定且安全成為關鍵。

他強調,從車用晶片大廠英飛凌、德儀的設廠動態來看,在地生產車用晶片已經是趨勢,而作為二三線的半導體業者,也必須順應趨勢到各地設廠,才有辦法在獲得更多訂單。

不過,業內盛傳將擠壓到台灣代工業者的空間,David看法則較為保留,業界的看法也相當分歧。主要是在美中對抗的框架下,全球會有兩套生產系統,一套是中國,第二則是以歐美為首,在這兩者之間正是台灣有機會的地方。此外,他談到半導體設備仍是非常昂貴,若在激烈的競爭下,車用IDM廠是否有資源兼顧設計與製造,持續建廠房是一大問號。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