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有一個有趣的方面,即他在1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上說,這些生產力將「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這似乎暗示著即將到來的高科技突破可能是由黨組織的,並為黨服務。李淯認為該詞的使用非常重要,因為它表明「在房地產行業受挫以及與西方的貿易關係持續緊張之後,習近平決心重振中國經濟」。她認為這「可能預示著一個轉折點」。
中國政府正面臨著為陷入困境的經濟提出解決方案的巨大壓力。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週二(3月5日)拉開帷幕之際,人們將密切關注任何新的動向。
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每年都會聚集到人民大會堂,在超過一週的時間裡表決通過法律、人事任免,並授權更小規模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年其他時間處理政務。
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場政治表演,為在幕後已經做出的決定蓋上橡皮圖章。
但鑒於會議所傳達的訊息代表了執政者深思熟慮的結果,分析人士將密切留意黨的官方路線發生的任何變化,以及這對中國和世界可能意味著什麼。
例如,某個新措辭可能預示著產業政策的變化,或新的投資法規的出台。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相比經濟,更重要的是確保其維持對中國的長期統治。 對現任領導人習近平而言,這在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都絕對是重中之重。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騰飛,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這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如今,亞洲的經濟增長引擎卻陷入了一場房地產危機,許多家庭的畢生積蓄因購買了爛尾樓而化為烏有;大批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地方政府背負巨額債務,這使政策制定者無法像過去那樣,在經濟困難時向基礎設施注入資金。
曾經一個新建道路項目或一系列橋樑項目即可以吸收大量失業人口、閒置鋼材和過剩的混凝土產能,但現在光景不在。現在,中國面臨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
「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將在一個不尋常的動蕩期召開,尤其是在經濟政策方面。」《黨》(The Party)一書的作者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說。該書研究了中國的政府結構。
他告訴BBC,有消息稱「政府正在尋求發表某種大型聲明來恢復信心,並促進經濟增長。人們普遍對經濟狀況感到不滿,進而不滿於習近平為國家設定的方向」。
在過去,當一些大型政策引發普遍擔憂,人大投票會出現相當的反對票,例如為建設三峽工程而淹沒大片歷史區域的決定。
但在習近平的領導下,這需要鼓起勇氣才能做到。
馬利德說,他並不指望本次兩會期間會出現對領導層的譴責,因為「所有代表都已經學會了與官方步調一致」。但他補充說,「即使是批評性的雜音也很重要」。
紐約大學教授李淯(Ann Lee)認為,本屆大會可能會通過立法為私營部門提供更多支持。
「這默認了中國經濟需要更多的創業投資,以實現習近平提出的高質量增長目標。」她說。
「新質生產力」
自去年年底以來,習近平在談到國家發展方向時一直使用的一個詞是「新質生產力」。在未來幾週的講話中,這句話很可能也會出現。
但是,這是什麼意思呢?
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喬恩・泰勒(Jon Taylor)教授說,習近平指的是「強調以新興智能和環保技術為核心的科技、數字化和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和商業化」。
他補充說,雖然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口號」,但這類產業起飛需要時間,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中的這些行業相對較小」,而且「問題在於因經濟表現不佳,中國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
他表示,從長遠來看,對技術創新的新一輪重視可能會帶來回報,但「從短期來看,中國仍依賴於基建支出和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
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有一個有趣的方面,即他在1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上說,這些生產力將「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這似乎暗示著即將到來的高科技突破可能是由黨組織的,並為黨服務。
跨國投資銀行瑞銀集團(UBS)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認為,「這強調了黨對『新質生產力』的領導和控制地位,以及利用其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反過來,這意味著其是一項有助於加強黨在經濟核心的數字和科學領域主導地位的產業政策。」
李淯認為該詞的使用非常重要,因為它表明「在房地產行業受挫以及與西方的貿易關係持續緊張之後,習近平決心重振中國經濟」。她認為這「可能預示著一個轉折點」。
精心策劃的問答和堆積如山的術語
這場大規模政治集會以總理李強的馬拉松式講話開始,他在演講中宣讀《政府工作報告》,以非常公式化的方式總結了中國過去12個月中在經濟、環境、農業等廣泛領域的表現。然後,報告轉入黨對下一年工作的計劃。這是了解政府思路轉變的關鍵所在,但可能需要放大鏡才能在堆積如山的專業術語中發現它們。
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還將舉行一系列精心安排的記者會,只允許記者提出經過篩選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回答都經過排練。
近年來,中共還在這些新聞發布會上安排了「假外媒」記者,他們看似代表國際媒體,實則來自總部設在海外但由中國政府控制的門面公司(Front companies,或稱幌子公司)。
馬利德說:「各部委和省級代表團在大會期間舉行相對坦率的新聞發布會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場規模龐大的會議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秀——忠誠的代表們低頭沉浸在冗長的報告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會取得重要進展。
泰勒教授認為,「雖然人大往往是一種明顯的表演性專制活動,但也會有一些政策創新元素湧現」。
他說,中國正處於艱難時期。
中國「今年將繼續面臨若干挑戰: 在脫鉤期間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系統性地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恢復私營部門的信心、提高科技自主程度,提振消費需求」。
這個超級大國面臨著重要問題,現在正是尋找答案的時刻。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中國兩會關鍵字「新質生產力」獲關注,習近平先進製造大國目標重於刺激經濟
- 政協開幕兩岸沒有多著墨,僅回顧融合發展,分析:中國兩會涉台討論不脫預期
- 中國全國人大破天荒取消總理記者會,專家:李強地位降低,避免其他勢力「唱衰」中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