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陷於泥坑,始作俑者是房地產。一度貢獻GDP將近25%比例的中國房地產,自2020年中國主政者為房地產企業資金借貸劃出「三道紅線」以來,房地產企業長期以來的槓桿操作失去憑藉,房子蓋到一半蓋不下去的爛尾樓問題,以及新房子賣不出去、建商大量減少建案等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從「爛尾樓」出發,管窺整體問題的一端。

(中央社)中國從2022年開始颳起爛尾樓風暴,然而早在數十年前,日本、台灣與東南亞多國都曾經走過這段坎坷路。或許他人的經驗得以借鏡,然而根本上的政治與經濟體制不同,使得中國仍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

「在城市發展與開發的過程之中,爛尾樓並不是罕見情形,然而大規模且系統性的爛尾樓,才是罕見的情況」,上海一名熟悉房地產業的證券分析師James(化名)開宗明義地告訴《中央社》記者。

他說,在市場運作的機制之下,只要房地產開發商本身的資金遇到問題,難以周轉,就有可能會有工期延宕,甚至是爛尾的可能性,這並不是什麼樣的新鮮事,畢竟「每個企業本身的問題、經營的目標都不一樣,有些人追求高報酬自然面臨較高的風險」。然而如果當市場上的開發商都不約而同地發生類似的問題,加上政策介入、外在環境加劇衝擊,那麼就會發生大規模的爛尾事件,「這就不是正常事」。

中國自2022年爆發的爛尾樓風暴,就像他口中所說的「不是正常事」,不只體質不健全的開發商受到打擊,就連恆大或是曾被視為模範生的碧桂園都難以倖免,一方面想盡辦法籌措資金為公司續命,另一方面則在官方「保交樓」的大旗之下,傷透腦筋。

然而,在面對「爛尾樓風暴」時,中國稱不上是孤單,因為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許多國家曾發生過爛尾樓情況,規模大小各有不同,有零星也有大規模案件。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錯」,身陷泥淖之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要如何擺脫眼前的困境,日本與台灣的經驗或許可成為借鏡的對象。

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不少在滑雪、溫泉的度假勝地周圍大規模興建的公寓與別墅乏人問津。至今仍可在部分地區看到當時因為開發終止、無人管理而遺留下來的痕跡。圖為日本新潟縣一處滑雪場。中央社記者吳柏緯新潟攝 113年6月27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不少在滑雪、溫泉的度假勝地周圍大規模興建的公寓與別墅乏人問津。至今仍可在部分地區看到當時因為開發終止、無人管理而遺留下來的痕跡。圖為日本新潟縣一處滑雪場。中央社記者吳柏緯新潟攝 113年6月27日

預售制度特殊性 成中國系統性爛尾原因

在不動產行業中打滾了30多年的老譚(化名)早年靠著在中國投資房地產累積了些財富,過去10多年,他的事業重心轉往了日本,雖然常和日本人、台灣人打交道,但主要客戶仍是中國人。

今年5月間,老譚在東京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不諱言,「中國人在日本買房的情形本來就不少,這幾年國內(中國)經濟不好、監管嚴格,結果是驅使更多有錢人來日本買房。」

老譚提到,日本過去也曾發生過大規模爛尾樓情形,日本在90年代泡沫破裂後帶動了一波開發商倒閉的情形,許多的建案興建到一半就因資金斷鏈而蓋不下去。有些建案還能得到資金挹注而順利完工,然而當中也有不少因為等不到救命錢而就此擱置的案件。

他指出,當時不少主打滑雪、溫泉的度假勝地周圍,大規模興建公寓與別墅,然而隨著破沫破裂後而乏人問津。雖然日本後續透過政策等各方面的努力走出了經濟泥淖,然而至今仍然可以在部分度假勝地外圍看到當時遺留下來的痕跡,部分建物群甚至因為開發終止、無人管理而破敗不堪。

老譚說,中國這次的爛尾樓風暴,顯示出中國預售屋制度的「特別性」。以日本為例,在購買預售屋的時候,並不用支付全額費用,而是支付一筆訂金,金額大約是總價的1成左右,接著除了部分另有規定的費用需繳交外,就是等待交屋後付清尾款再開始還貸款。而且這筆預先支付的訂金會受到相關第三方機構擔保,若是開發商因故無法交屋,這筆訂金可以取回。

事實上,台灣也採取了類似的預售與金融監管措施保障消費者。

目前依據內政部的相關規定,有5項履約擔保機制要列入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的應記載事項,分別是「不動產開發信託」、「價金返還保證」、「價金信託」、「同業連帶擔保」、「公會辦理連帶保證協定」。

以「價金返還保證」為例,在消費者向開發商購買預售屋時,開發商必須與金融機構簽訂契約,若未來開發商未能如期交屋,金融機構將返還消費者繳納的價金;「價金信託」則是確保開發商專款專用,不會將消費者支付的頭期款、工程款之類的資金挪為他用。

老譚說,中國爆發爛危樓事件後,有一次和日本的客戶聊到中國爛尾樓屋主們掀起「停貸潮」一事,對方對於「還沒拿到房就要繳貸款」、「建商蓋不下去了仍要繳貸款」的情形表示不可思議。

中國的政治與經濟體制與日本等國不同,使得處理爛尾樓風波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圖為5月中國鄭州一爛尾樓(保交樓)有工人在施工。中央社記者呂佳蓉鄭州攝 113年6月27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國的政治與經濟體制與日本等國不同,使得處理爛尾樓風波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圖為5月中國鄭州一爛尾樓(保交樓)有工人在施工。中央社記者呂佳蓉鄭州攝 113年6月27日

缺乏相關保障 中國屋主維權成本高

證券分析師James在談到中國房地產預售制度時不諱言表示,台灣或日本的預售制度確實比較好,不用一開始就把錢全部交出去,而且也有第三方監管措施,如果開發商真的發生什麼事,消費者也能有一定的保障。

但是在中國,消費者要買房,錢必須先付給開發商,開發商蓋完後再交屋,「責任由消費者承擔」。若是開發商出事了、蓋不下去了,消費者等不到交屋,仍然需要繼續還貸款,「確實有些人認為要對於開發商預先收取的資金做有限監管,然而實際執行上並不如外界期待」。

另一個中國與台灣、日本的不同之處,James直言是「維權的成本與風險」,「不是每個屋主都有時間跟心力去維權的,雖然有時可以從媒體上看到一些報導,但是沒有被報導的恐怕更多。而且有些人也會擔心自己的身分被公開後會有不必要的麻煩。」

政經體制不同 中國處理爛尾樓的方式也不同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比較了日本與中國面對類似事件的處理方式。

他指出,過去日本的房市破沫後,解決方式是從民間慢慢去化,而且時間拉得很長,然而中國是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去化模式是動用中央的力量達成目標,包含控制銀行的決策,所以這次才會出現「保交樓」、「白名單」等事情。

他指出,綜觀中國這次爛尾樓風暴,開發商積欠債務的對象包含消費者、銀行、承包廠商,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官方要求優先處理與消費者之間的問題,因為如果消費端的問題沒有解決,那麼就很可能造成政治不穩定。

他認為中國政府確實試圖修復這次造成的創傷,但是步調上可能不會那麼快,過去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好了20年,如果能花5年平息,算是快的了。中國必須要放棄追求「V型反轉」,因為現在的情形顯示「V型反轉」一定無法做到。

對於這次中國爛尾樓風暴以及後續衍伸的不動產市場動盪,徐佳馨形容,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漲了20年,而且幾乎沒有回檔,於是房地產的角色從一開始的住宅面、金融面,到最後就成了信仰,「好了20年的東西,自然就覺得他不會倒,但是當大家都覺得他不會倒的時候,就是風險比較高的時候。」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