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洧農

越訪你會越小心,因為你會知道,人有很多面。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2024卓新沙龍第三場「替你的深度報導上色賦魂—如何以人物特寫深化專題報導?」講座,邀請到簡竹書主講。簡竹書曾任職於《壹週刊》人物組,現為《鏡週刊》人物組副主任。

在本講座中,她透過兩則報導分享她的報導動機與方法論,以及從多年採訪經驗中淬煉的採訪訣竅。

為何要寫「人的故事」?

簡竹書表示,自己剛進入《壹週刊》人物組的時候,對於深度或專題報導的建構,都偏向以論述為重心,對於「人」的部分並不著重。

可是,當時的主管認為,她的報導中「人」的要素過於淡薄,難以激起讀者的興趣,要求她對人的故事有更多著墨。

簡竹書坦承,當時自己對這樣的論調其實是有點抗拒的,認為理論才應該是報導的重點。

後來她慢慢了解到,一篇深度報導如果只有論述,就像是一部黑白電影,難以引起民眾的共鳴,「如果沒有共鳴的話,其實你辛辛苦苦寫的議題很難擴散出去。」

要寫人的故事,就要有主角。

在採訪時,為了讓讀者認識受訪者,進而產生好奇與同理,簡竹書不會只針對報導的事件訪問,而是「從頭問起」,包括家庭、成長狀況、求學過程等經歷,如此才能更完整地描繪受訪者的圖像。

事實vs真相

榮獲2023年卓越新聞獎特寫獎的〈殺害兩個小孩之前 單親媽媽殺子案〉講述單親媽媽小穎(化名)在汽車旅館勒斃自己的兩個孩子並自殺,獲救後面臨司法審判的故事。

當時,許多網友指責小穎懶散消極,判決書更指她「泯滅人性」;但在閱讀案件卷宗並實地採訪相關人士後,簡竹書認為,真相並非如此。

她指出,小穎21歲即為人母,之後幾乎是獨力扶養兩個孩子,27歲時已經有憂鬱症。小穎的前雇主受訪時表示,小穎在工作上態度積極,也樂於助人。

案發前,失業等種種壓力已經使小穎的憂鬱症演變為重度,有時甚至跨不出房門,指責小穎懶散並不公平。

判決書中,法官以小穎的信用卡費從未遲交,認定其經濟狀況沒有差到需要走上絕路。

簡竹書認為,此等判斷未免有些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卡債不見得經濟無虞;事實上,小穎常去的小吃店和前雇主都表示,曾看過母子三人吃一碗麵或一個便當。

如果忽略了這些周邊的、脈絡性的資訊,只從某個斷面來看所謂的「事實」就無法翻轉民眾的既定印象。

資料採集

簡竹書表示,進行報導的第一個階段是資料採集,分為文件和採訪兩種方式。

以文件來說,報導司法案件時,判決書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在有關事實資訊的部分有頗高的可信度。但她提醒,判決書會帶有法官的主觀視角,不見得代表事實全貌。

另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是法院卷宗,內容從檢、警偵訊筆錄、法庭攻防、精神鑑定到被告自白等無一不包,是記者蒐集資料的寶庫。

此外,簡竹書也會查看當事人的社群媒體與媒體報導等網路資訊。不過她也指出,事關司法案件時,媒體報導的內容大多來自檢警,因此敘事通常會傾向譴責、批判。

而採訪的部分,在司法案件中,能幫助記者最快掌握梗概的就是律師。其次是當事人,能夠提供第一手資訊。

為了採訪在看守所的小穎,簡竹書是以友人身分探訪。她認為,如此並未違反新聞倫理,因為不論是羈押或入獄,媒體幾乎都無法進行採訪,但是檢警卻能夠透過媒體對外「放話」,左右輿論。

「為什麼被告就沒有說話的機會?」

打破刻板印象,才能正視問題

簡竹書說,四年前,不論是政府、媒體、或是學界對詐騙案的重視程度都不高,她寫〈虛擬的夢 殺人的假投資真詐騙〉的動機,是希望藉由破除詐騙受害者貪、懶、笨的刻板印象,促使社會理解、正視詐騙事件的嚴重性。

報導中的主角許如君畢業於台科大,曾赴澳洲打工4年,存了兩百萬回台後,又學霧眉,開霧眉工作室,年收入90萬。可是,積極上進的她卻在被詐騙的打擊下,於30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此的人物側寫,確實與懶、笨相去甚遠。

那麼,貪呢?許如君是否過於貪心?這點可以從簡竹書在報導中側重的另一個要點來探討:時代背景。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股市房市隨之狂飆,這是詐騙氾濫的背景,也是當代年輕人的焦慮來源。

「因為熱錢真的太多,大家都很想投資。你看到別人賺那麼多,你會覺得有焦慮感,覺得自己如果不投資,就變成輸家。」

簡竹書想點出,當代的金錢焦慮是如何促使年輕人在涉世未深,財務知識又不足的情況下,成為詐騙的受害者。她說,為了探究詐騙事件究竟是個人問題或系統性問題,有必要建構時代背景。

因此,採訪前的資料收集不能侷限於案件本身,相關的報導跟討論都需要深入理解,才能把視野拉高,避免見樹不見林。

取得信任

有多年採訪經驗的簡竹書對於人性有相當理解,在採訪名人時,穿著會較為正式,若是採訪一般民眾,則會穿得樸素些,減少距離感。

需要採訪角頭老大時,為了讓對方有親近感,簡竹書也會和對方抽菸、喝酒「搏感情」。她說,技巧就是要抽和對方一樣的菸,「尤其對方的菸比你的菸便宜的時候,千萬不要拿出自己名貴的菸。」

在採訪地點的選擇上,她會避免人來人往的空間,因為容易導致受訪者分心,也很難處於放鬆的狀態。「你要盡可能讓受訪者放鬆,放鬆他才能夠跟你講真心話。」

為了讓受訪者放鬆,簡竹書連桌椅都會注意。

椅子自然是選舒適的,桌子也不可少,兩張椅子中間有桌子隔開,會有緩衝的效果,對採訪者和受訪者來說,心理上都會較為舒適。光線也是一個重點,在光線略暗的場合,人會更放鬆。

不過也有例外:當採訪對象是名人,或採訪目的是為了揭弊這類較特別的情況,往往就是兩人過招,不見得要讓對方放鬆,「只要趁他不注意,去問一個細節問題就好。」

營造有利採訪的氣氛

簡竹書認為,氣氛是會感染的,因此,記者的呼吸和說話速度都要放慢,除了可以降低緊張感,也更有說服力。

「講話慢不見得你採訪到的東西就會少,反而是你的問題要夠精準。」

她說,會讓對方有所顧忌的,往往是和隱私有關的問題,這類問題最好放在訪談時間的四分之三處,等到對方較為放鬆了才開始問。

此外,切忌打斷對方。她說,重聽自己的採訪,常常會被自己氣死:受訪者已經要吐露關鍵訊息,自己卻急著打岔,結果機會就這樣錯失了。

訪問不順的時候,不妨暫停一會,喝個水或是找藉口去一下洗手間都有助改變氣氛。

換個空間採訪也是個好方法,有時候,訪問最好的時機,反而是在採訪結束後;她說,採訪完之後,找個藉口跟受訪者一起走段路或搭車,這種「離開正式採訪」的情境,會讓受訪者更容易卸下心防。

電訪技巧

如果在採訪中真的問不出想要的資訊,可以試著用電話補訪。有些人在面對面的情況比較放鬆,有些人則是在電話中對話比較自在。

約訪時間以晚上為佳,白天人們大多處於警戒狀態,而且常有各種雜事干擾。

還有,約訪的時間一定要夠長,半個小時幾乎很難問到深入的問題,理想上要有40分鐘到1個小時。如果可能,最好避免受訪者在訪問結束後還有其他排程,受訪者比較不易分心。

避免先入為主

人物採訪常常會遇到的狀況是,採訪對象的特質和自己預想的不同。

所以必須設想各種不同的版本,進行沙盤推演:

「如果你只想一個版本,然後問他的時候發現『啊,原來不是這樣』就很尷尬,因為你完全問不出來,就會當場卡住。所以想問題要不斷發揮你的想像力。」

簡竹書說,自己剛入行的時候,寫人物常會帶著先入為主的想像,後來發現,想像不一定對。隨著經驗漸增,她越寫越謹慎,只重現受訪者講的話,或是非常確定的部分,盡量避免自己的詮釋。

別說先入為主的想像可能失準,哪怕是面對面的訪談,都有可能誤讀對方的語意。簡竹書說,自己有時在整理逐字稿時才發現,原來對方講的意思跟她當時意會的不同。「人跟人之間的溝通,真的很容易出錯。」

訪綱與問題的設計

需要事先提供訪綱時,簡竹書說自己會依據採訪對象來調整。

如果是名人,而且自己的問題會讓對方有所防備的話,她就不會將那個問題放在訪綱當中。

「但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倫理的問題。」她解釋,因為採訪本來就可能問到對方不想回答或不知道的問題;有權勢、有資源的名人不能只挑自己想講的講。

相對的,如果對象是一般民眾,訪談中可能觸及哪些敏感問題,她一定會在事先寫出。

有人好奇,記者該怎麼問出「有品質的問題」?

對此,簡竹書的回答很直率:「其實只要你自己覺得那個問題是重要的就好。」她說,如果採訪對象是名人,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就常會推說問題沒品質。

「有沒有品質,是你自己的專業判斷,不是受訪者來幫你打分數。」

精煉敘事能力,邁向異溫層

「除非是非常厲害的作家,否則我們稿子大概有一半都是廢話。」

簡竹書非常強調刪稿的重要性:「稿子要不斷地刪,越精鍊越好看。」她打趣的說,其實自己不是文青掛的,非常討厭寫文章,所以她自我訓練的方式,就是在FB上面寫自己的生活瑣事,然後不斷地修稿,藉以提升敘事能力。

簡竹書寫稿時會不斷提醒自己,盡可能持平,不要用批判或情緒性的詞彙來寫稿。使用情緒性的字眼固然有渲染的效果,但也可能讓不同觀點的一方難以接受。

「我希望跨出我的同溫層,所以我一定不能讓異溫層看了覺得反感。」

她強調,要讓讀者能夠認同,傳播才會有效,否則就只是在同溫層宣揚自己的理念,「我想要做的不只是這樣,我的訴求從來都不止我的同溫層。」

更多卓越電子報文章

本文經卓越新聞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3|人物採寫–深度報導的流量密碼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鍾宇筑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