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區塊鏈提出合理的質疑,應該是把重點放在每一條區塊鏈各自能否永續發展,以及這個世界是否需要區塊鏈。不合理的批評是,把所有代幣都當成騙人的經濟理論。代幣不是魔豆,而是用來推動數位經濟的資產,我們可以用傳統的金融方法來計算它的價值。
文:克里斯・狄克森(Chris Dixon)
代幣的價值可以用傳統金融方法評估
反對區塊鏈網路的常見論點之一,就是批評代幣沒有內在價值,幣價完全來自投機的結果。在專欄作家眼中,這種東西通常叫作騙局。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稱它們為「老鼠藥」;《大賣空》(The Big Short)主角的原型、知名對沖交易員麥可・貝瑞(Michael Burry)將它們稱為「魔豆」。這些人認為代幣不可能撐起一個網路的經濟,區塊鏈上的一切都只是買空賣空。
用幾顆老鼠屎來否定一整個有前途的新興產業,當然可以吸引到大量新聞目光,但這種批評是在譁眾取寵。工業革命時期的大量鐵路騙局以及相應而生的股市泡沫,並沒有影響鐵路的使用價值。汽車剛問世時,許多人都認為它只是華而不實,還會撞死人的玩具。網際網路剛出現的時候,上面充斥著各種愚蠢無禮,甚至危險的言論,當時很多自以為是的人都認為,這個產業要不只是一場吹噓,要不就是會傷害整個社會。
理解新科技需要認真研究。光是批評缺點而不思考機會的人,無法準確的評估破壞性創新的長期潛力。市場上確實有很多沒有好好設計機制、只為了投機而打造的代幣(大多數迷因幣就是這樣),但並非所有代幣都是如此。這些看衰區塊鏈的人,都不知道軟體的可塑性有多麼強大,只要是想像得出來的經濟模型,幾乎都能夠用軟體實現。如果他們真的在意區塊鏈經濟的真實性,就該分析每種代幣的設計細節,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許多設計良好的代幣都具備永續的供需機制,以太坊就是其一。我們之前提過,以太坊收取交易費或網路使用費,再利用這些收入購買並銷毀代幣,讓這些代幣退出流通。一旦代幣供給量減少,代幣的價值就會提升,使持有者受益。這整套流程都由系統自動執行,程式碼完全透明,沒有任何人能在幕後操弄。這套制度合理可行。
換句話說,以太坊用生產出來的代幣來支應現金流。為以太坊編寫的應用程式愈多,就有愈多人使用這些應用程式,會吃掉以太坊更多運算時間,同時產生愈大的原生代幣需求。以太幣的供給量時有增減,但在計入所有水龍頭與水槽之後,供給量通常相當平穩(先前的供給量緩慢成長,最近則持續減少)。這代表以太幣的價格,應該大致反映出區塊鏈上應用程式的使用量。只要分析以太坊的現金流與燒錢率(burn rate),就可以用本益比(price-to-earnings ratio,縮寫為PE ratio)這類傳統財務指標,來評估以太幣等代幣的價值。
以太坊向大眾展現出設計良好的機制會是什麼樣子,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模範。許多分散式金融網路也採用類似的模型:它們收取代幣來支援各種活動,例如購買與銷毀代幣,或是向代幣持有者分配資金。只要了解區塊鏈的水龍頭與水槽機制,就可以評估代幣的價值。「存取槽」與「使用槽」獲得的代幣量,減去所有相關成本,就是區塊鏈的收入;代幣的價格乘以供應量,並計入未來代幣發行的折現率,就是代幣的總市值。這些都是主流金融算式。
區塊鏈網路其實和房地產市場沒差那麼多。區塊鏈網路的使用費,就如同使用房地產的費用。人們經常用房價租金比(Price-to-Rent Ratio)來評估房地產的價值,將房價除以年租金,就可以知道買屋還是租屋比較划算,手中的房屋應該拿來自住還是出租。既然我們會用出租帶來的現金流,來評估房地產的價值,當然也可以根據區塊鏈網路的基本面分析,得出公允的代幣價值。
代幣的價值,主要取決於是否具備長期需求,而長期需求的漲跌,至少有一部分來自這套系統的經濟設計。正因為如此,區塊鏈網路的水龍頭與水槽才需要精心設計,持續將網路的使用量轉化為人們需要的代幣。
這當然引出一個更棘手的問題:這些區塊鏈會流行多久?答案是沒有人知道。有些區塊鏈網路會成功,有些會失敗。但我可以確定的是:那些成功的區塊鏈一定會提供有用的服務,吸引人們持續使用。
要對區塊鏈提出合理的質疑,應該是把重點放在每一條區塊鏈各自能否永續發展,以及這個世界是否需要區塊鏈。也許目前現有的網路已經夠多了;也許企業網路足以因應需求,會繼續獨占鰲頭,因為區塊鏈的使用體驗等特性一直無法超越企業網路,或者因為終端使用者的轉換門檻太高,最後還是留在企業網路裡面。我儘管不相信這些說法,但我接受人們從這些角度來批判區塊鏈。不合理的批評是,把所有代幣都當成騙人的經濟理論。代幣不是魔豆,而是用來推動數位經濟的資產,我們可以用傳統的金融方法來計算它的價值。
金融週期
無論是股票、商品、房地產還是收藏品,只要能夠買賣資產的地方都會出現投機行為。市場一直都有投機客,而且他們永遠不會消失。代幣市場也是這樣,見錢眼開的人永遠都在找機會,尤其是那些充滿前景的新科技、新生意、新資產,最讓他們不可自拔。
經濟史學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在2002年出版的《科技革命與金融資本》(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中,描述新科技帶來的經濟變革週期。這個週期分為五個階段:首先是新科技的「出現」(installation)帶來「擾動」(irruption)或突破;然後市場陷入「瘋狂」(frenzy)的投機;接下來泡沫破裂,市場崩盤;之後新科技逐漸「實際應 用 」( deployment),和既有科技與新興科技「發揮綜效」(synergy),不斷得到眾人接受;最後業者站穩腳跟,產業「成熟 」( maturity),過去的新科技變得司空見慣。資本主義就是這樣時斷時續的向前邁進。
我們也可以用顧能顧問公司(Gartner)於 1995年提出的「炒作週期」(hype cycle)來思考科技創新。這間公司根據許多思想家的洞見,包括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來建立這套模型。模型中描述新科技出現時帶來的興奮,如何吹出金融泡沫,使市場衝出過度期待的高峰(the 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然後信心崩盤,陷入幻滅的低谷(the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然後科技逐漸普及產業穩定發展,爬上光明的穩坡(the slope of enlightenment)。
從鐵路、電力再到汽車,科技史上有很多「炒作週期」的例子。網際網路也不例外,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使它攀上「過度期待的高峰」,孕育出一大堆定價過高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以及少數非常成功的正派企業。到了2000年代初,網路業陷入「幻滅的低谷」,然後在之後的二十年內一步一腳印走上「光明的穩坡」,以基本面將股價帶回新高點。如果你因為網路泡沫就把所有網際網路公司都當成虛幻的魔豆,便無法解釋Google、亞馬遜等公司為何成功。
區塊鏈網路已經走過好幾個高峰與低谷,每一次的規模都比上一次更大。最早的期待來自科技突破。比特幣網路在2009年提出區塊鏈的概念,以太坊網路在2015進一步延伸,使區塊鏈成為一個通用的程式設計平台。用佩雷斯的構想來說,這兩項新科技都帶來明顯的擾動,如同往常,它們使市場興奮過頭。至少在短時間之內,突破性的新科技無法帶給投資人與創業家想要的巨額回報,市場遲早會崩盤。如果著名的專案不幸失敗,或者總體經濟陷入動盪,崩盤更容易發生。
有人可能會說,區塊鏈比其他科技更容易陷入投機,因為它的關鍵創新在於實現數位所有權。只要你擁有某個東西,就能對它為所欲為,包括任意買賣。假設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只能租房,某天有個人發明出可以讓人擁有房子的方法,幾乎一定會引發各種房地產投機。這種問題有兩種應對方法,第一種是以明智的政策與監理制度來抑制投機行為(將於第12章詳述),第二種是讓市場逐漸學會如何評估新科技的基本面,投機行為便能自然而然的減少。
我和同事研究代幣市場的漲跌,並且將觀察到的模式稱為價格創新週期(price-innovation cycle)。代幣市場的週期就和經濟學家長期研究的週期一樣:新東西的出現會讓人們熱衷好一陣子,引發價格上漲的熱潮。這些熱潮會吸引更多創辦人、開發人員、建造者與創作者湧入。當市場因為人們過度的期待而崩盤時,建造者不會離開,而是繼續待在產業裡研發。因此,新科技在他們的努力下繼續推進,最終進入下一個週期。截至本書截稿為止,區塊鏈已經至少歷經三個週期,我們認為之後還會繼續下去。
投機熱潮不僅是科技變革的特徵,也經常是科技變革的驅動力。許多新興科技的發展都需要大量資源,也需要大筆資本來打造下一個階段的基礎建設。鐵路需要大量鋼鐵與鋪設鐵路的人力;電力只能流到電網設置的範圍;汽車也只能行駛到公路鋪設的地方。網路泡沫時期打造許多寬頻網路的基礎建設,奠定後續產業發展的條件。所謂的投機性投資,未必表示日後都沒有價值。
區塊鏈需要大量投資。首先得打造工具與基礎建設,然後用資本吸引人們在基礎建設上連結網路、開發應用程式。企業網路能夠獲得大量使用者,是因為科技巨頭砸下大量資金擴張規模;任何網路想要和他們競爭,就得砸下等量的資金。區塊鏈網路的發展需要榮景,無論那樣的繁榮景象是否理性。
我認為區塊鏈網路的市場,會延續過去各種科技發展的軌跡。隨著時間進展,代幣價格將會像其他市場的價格一樣,逐漸回歸基本面。投機熱潮逐漸退去之後,人們就會開始冷靜評估代幣的供需。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罕(Benjamin Graham)那句華爾街老話說得好:「市場在短期是一個投票機,長期卻是一台體重機。」
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真正擁有意義與重量,也就是金融界稱為擁有基本面價值(fundamental value)的資產,是長期投資的最佳目標。真正明智的人,不會讓任何絢麗的煙火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無論某個東西今天吸引多少目光,都不代表它能獲得最終勝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Read Write Own:開啟WEB3新局的區塊鏈網路趨勢與潛能》,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克里斯・狄克森(Chris Dixon)
譯者:劉維人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亞馬遜書店暢銷書
《區塊勢》創辦人許明恩審定
全球最佳新創投資人、科技創業家克里斯・狄克森
分析區塊鏈如何影響每個人,並重塑網際網路的未來
克里斯・狄克森是深具影響力的科技創業家暨新創投資人,他不只是a16z的合夥人,更創辦a16z crypto,專門投資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科技,引領資產成長將近25倍,榮登《富比士》雜誌全球最佳創投業者Midas List 榜首,是科技業盛名遠播的意見領袖。
現今的網際網路已嚴重背離最初的分散、民主願景,落入蘋果、Google與臉書等少數科技巨頭的控制,不再孕育創新、連結與自由的精神。狄克森是科技夢想家,他認為想要翻轉控制、推動革新並非不可能,區塊鏈網路正是 我們的希望。
在這本書中,他將25年堅實的產業經驗,凝鍊成條理清晰、充滿遠見的說明。狄克森分析網際網路經歷的三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1990~2005年的唯讀時代,讓我們降低資訊的存取門檻;第二個時代是2006~2020年的讀寫時代,讓我們進一步降低發表內容的門檻;第三個時代則是2021年以來進入「我讀、我寫、我擁有」的WEB3新時代,在這個關鍵時代,區塊鏈網路使網際網路的權力與經濟利益,從企業重新回到使用者社群手中。
我們正站在時代的轉捩點,無論你是網路使用者、企業領袖、創作者、還是創業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了解網際網路的願景,以及區塊鏈對所有人的影響。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馮冠維
核稿編輯:翁世航
- Gartner
- 投機客
- 本益比
- 區塊鏈
- Warren Buffett
- 大賣空
- 以太坊
- 創造性破壞
- 代幣
- Joseph Schumpeter
- Michael Burry
- Benjamin Graham
- 迷因幣
- 華倫・巴菲特
- Read Write Own
- Chris Dixon
- 克里斯・狄克森
- 區塊鏈網路
- 麥可・貝瑞
- 燒錢率
- burn rate
- 使用槽
- 存取槽
- 分散式金融網路
- 卡洛塔・佩雷斯
- Carlota Perez
- 科技革命與金融資本
- 顧能顧問公司
- 炒作週期
- hype cycle
- 約瑟夫・熊彼特
- creative destruction
- 價格創新週期
- price-innovation cycle
- 基本面價值
- fundamental value
- 班傑明・葛拉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