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鄭博名

日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行政院會中表示,10年內將培育出3萬名青年投入農業,以因應同期11萬農業人口的退休。然而根據2014年農委會所發佈的糧食供需年報,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3,距離2020年的目標4成仍有段差距;其中,國人仰賴的大宗穀類進口率更是高達8成。究竟政府獎勵國人務農的預算能否治本,如何降低台灣農業在全球化威脅下的衝擊,都是政策白皮書將面臨的問題。

國發會今年初通過行政院農委會提報的「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冀望透過政府預算的編列建構青年從農環境,藉此替代10年內逐步退場的高齡農業人口。報告指出,農委會預計投入6年30億輔導金,培訓1萬2,500名青年未來成為主力農業經營者,陳保基更是在院會中加碼至10年3萬名青年,希望建構出永續經營的從農環境。

但從行政院主計處所公佈的2013年農家戶數及人口數中可發現,全台可耕地面積有7成5為自有戶持有,而純粹經營初級農牧業者佔農業總數近9成,銷售方式仍以產地批發為主。在市場機制與農地炒作的現實下,農耕收益漸不敵土地市價,農舍非農用的亂象更是排擠了有心務農的青年,即使政院推出《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案,仍舊難逃有心人士大鑽法律漏洞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新版《農舍法》4日上路 農團:轉移資格沒規範,根本虛晃一招

再者,台灣高齡農牧戶與兼業農牧戶分別佔總數16.11%以及68.63%,較前一年同期均呈現增長趨勢,除了農業所得偏低所造成的兼職現象,農村老化的問題也遠比政府所評估要來的嚴重。

據統計,現階段台灣年屆45歲至64歲的農牧戶占比高達33%,65歲以上的農牧戶則占比27.99%,代表10年內將有高達6成、超過16萬的農業人口或將退場,都再再加深了政府培育青年務農與轉型的急迫性。且由於糧食自給率偏低,意味著在全球熱簽貿易協定的趨勢下,台灣糧食自主性與市場價格將受制於大國間的談判角力。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此外,台灣國土規劃失能與地方官僚的文化,都是政策推動窒礙難行的原因。從竹南大埔、彰化二林相思寮、到淡海二期預定地等,皆為良田被徵收的案例。高舉促進地方繁榮的大旗,科學園區、觀光園區、高級住宅區等進駐,讓農委會嘴裡的「特定農業區」變質,假「公益」之名行囤地之實。就算政府投入經費培訓人才,未來農青返鄉也終將「無地可用」。

同樣地,在2014年吵得沸沸揚揚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包含開放830項中國對台輸入的限制農產品,讓先天土地耕作面積小的台灣,面對動輒上千頃的低成本作物入侵卻毫無招架之力。儘管農委會期望透過「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策略」協助青年不再以傳統耕作為主,但在產銷與推廣皆未健全的情形下,民眾對於高價值作物的接受度仍是一大考驗。

農委會推行一系列政策,不管是設置育成基地、整合輔導資源措施,建構青年從農的培育發展等,都能夠看到政府在青年返鄉推動上的努力。但假使連源頭控管都都出現問題,食安風暴下的民眾失去信心,生產端與市場端又出現嚴重落差,這一切恐怕就已不是政府投入多少錢能夠解決的事了。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