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閻紀宇

1966年,三十歲出頭、調查報導記者出身、正在哈佛大學進修的羅伯特.卡羅(Robert Caro)開始寫作他生平第一本書,一本紐約都市計劃與基礎建設推手羅伯特.摩西(Robert Moses)的傳記。

他原本預期九個月竣工,但很快就一延再延。他拿到一筆為期一年的獎助金,出版公司預付了五千美元稿費,但很快就花完,妻子埃娜(Ina)只能賣掉房子,租了一間小公寓,找一份教書工作,勉力撐持家計。

卡羅繼續蒐羅資料、進行訪談、埋首寫作。他不時被澆冷水,「沒有人會想讀一本關於羅伯特.摩西的書」,還在世的傳主本人也千方百計掣肘。他開始信心動搖,一度考慮回去當記者,但還是決定咬緊牙關。這本書讓他寫了將近八年,換了兩家出版社,終於在1974年付梓,翌年就榮獲普立茲獎傳記獎。

今年9月,美國學界與出版界慶祝《權力掮客》(The Power Broker)問世五十周年,這本「沒有人會想讀」的巨著已經七十四刷,而且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品之一,深刻影響後來的歷史學家、新聞記者與政治人物。

的確,從內容到篇幅,《權力掮客》都堪稱「巨著」。卡羅的初稿寫了大約一百零五萬字,相當於一般書籍兩到三本的規模,對出版商克諾夫(Knopf)而言是一大挑戰。

所幸卡羅遇上傳奇等級的書籍編輯高特利伯(Robert Gottlieb),兩人展開一場棋逢敵手的拉鋸戰,最後高特利伯「迫使」卡羅刪削約三分之一,但仍然有七十萬字,超過一千三百頁,平裝本重約1.6公斤,擺在書店會讓其他作品顯得輕薄短小。

卡羅對許多刪削的部分深覺不捨,曾經建議全書可以分成上、下兩卷出版,但高特利伯在商言商(他是克諾夫總編輯)、坦誠以告:「我能夠讓人們對羅伯特.摩西感興趣一次,要做到第二次則絕無可能。」不過以後見之明來看,高特利伯似乎也低估了《權力掮客》。

巨著等級的傳記要配巨人等級的傳主。摩西生於1888年,卒於198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一生功業卻在紐約市(以及紐約州)的都市計劃與公共工程(公路、橋梁、隧道、公園、紀念堂、體育場⋯⋯),對二十世紀紐約地區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不過書如其名,《權力掮客》的真正重心不在都市計劃或公共工程,而在「權力」:摩西在紐約呼風喚雨四十多年,一度兼任十多個職位,但他從來不曾經歷選舉洗禮,而是透過推動立法、簽訂合約等手段來獲取、鞏固、把持權力,而且是獨斷獨行,幾乎無可制衡(不受選民監督)的權力。

舉個例子,有一回紐約市長拉瓜迪亞(Fiorello La Guardia)與摩西發生爭執,強調自己才是當家作主的人,摩西回答:「市長,您最好把合約看清楚一點。」

卡羅受訪時曾說,《權力掮客》全書最重要的一段出現在第680頁:「如果摩西透過決議案立法取得新的、廣泛的權力,他會確保這些權力絕對不會被廢除。民選的紐約州議員與市議員可以賦予他權力,但是絕對無法收回。」

在這場高明的權力遊戲之中,摩西實現了自己改造大紐約的願景與雄心,但也造成許多弊端、摧毀許多市民與社區的生活、甚至陷入貪腐泥淖。來到《權力掮客》的結尾,卡羅以摩西支持者(或者其本人)的口吻發問:「難道人們沒看到他的一生事業?人們為何不心懷感恩?」

因此不難想見,摩西對這本傳記敬謝不敏,甚至深惡痛絕。卡羅在撰寫過程中曾經邀訪傳主,對方透過秘書回覆:「我完全不贊成這樣一本傳記,也撥不出任何時間。」後來兩人總算見面,但是當卡羅拿出摩西涉貪的事證,他立刻翻臉走人。《權力掮客》出版之後,摩西發布長達二十三頁的聲明,痛斥書中「充斥著錯誤與無憑無據的指控」。

對此,卡羅氣定神閒回應:「請舉出任何一項。」他的信心來自於自己下的苦功,撰寫過程中貫徹調查報導記者眼見為憑、多方求證的精神——光是訪談就做了五百二十二場。卡羅早年在紐約《新聞日報》(Newsday)當記者時,總編輯海斯威(Alan Hathway)提點他,做新聞一定要養成「翻開每一頁」(turn every page)的紀律——對資料做鉅細靡遺的掌握。

而且卡羅特別重視「身歷其境」。他為了體會摩西當年對曼哈頓(Manhattan)西區(West Side)的願景,從泥濘的工業區看到「全世界最美麗的景觀」,請妻子(也是他的研究助理)埃娜開車載他日復一日行經西區高速公路(West Side Highway),他拿著筆記本與一支鉛筆,凝視窗外,懷想當年。

有一天,卡羅恍然大悟:「我明白他想要為這座城市打造一個配得上它的入口⋯⋯這是一種獨特的天才,一位城市塑造者的天才。」

卡羅2020年將《權力掮客》手稿(包括未出版的三十五萬字)與相關寫作材料捐給紐約歷史學會(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學會在9月16日推出《權力掮客》五十周年特展,讓書迷見識他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寫作功力。

《權力掮客》大獲成功之後,卡羅原本想依循類似脈絡,為已故紐約前市長拉瓜迪亞作傳,但高特利伯建議他把焦點轉向不久前(1973年初)病逝的前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他欣然接納,從不同的領導人、不同的時代、更廣闊與複雜的層面,繼續耕耘「權力」這個場域。全書定名《詹森年代》(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仍然由高特利伯扛下編輯重任。

但是詹森六十四年生命波瀾迭起(國會民主黨領袖、擔任副總統、甘迺迪遇刺、繼任總統、民權運動、越戰泥淖、大社會改革⋯⋯),加上卡羅慢工細活、蒐羅萬象的習慣(他特地到詹森德州老家住了三年),因此這部傳記不可能一冊解決。結果,卡羅以三十多年時間寫成四卷巨著,總頁數超過三千五百頁:

第一卷《權力之路》(The Path to Power)1982年出版,960頁
第二卷《登頂有道》(Means of Ascent)1990年出版,592頁
第三卷《參院當家》(Master of the Senate)2002年出版,1,232頁
第四卷《權力傳承》(The Passage of Power)2012年出版,768頁

其中又以第三卷《參院當家》最受好評,為卡羅摘下第二座普立茲獎傳記獎,外加一座美國全國圖書獎非小說獎。但是無數「卡羅粉」惴惴不安,因為《詹森年代》第四卷只寫到1964年詹森繼任總統第一年,還需要第五卷作為「完結篇」。

第四卷出版至今已十二年,而卡羅這個月底就要過八十九歲生日,比他年長四歲的高特利伯已在去年6月仙逝。

所幸卡羅依然精神矍鑠,最近受訪時透露第五卷進展順利,他正在修改民權運動與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的部分,但越戰部分還要花不少工夫,希望能夠安排到越南進行實地考察。他甚至想過要寫一本回憶錄,但也不諱言這念頭不太實際:「我知道自己有多老。」

摩西與詹森叱吒風雲、操控權力都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我們不禁要問,對於網際網路、社群媒體、人工智慧的世代,如此深邃細密、卷帙浩繁(六冊書最後總頁數可能超過六千頁)的考證研究還有何意義?

卡羅如此回答:「我們生活在民主體制之中,政治權力應該要來自選舉、來自我們投下的選票。因此,我們越是瞭解權力——政治權力——實際上如何運作,我們的投票就越是有憑有據。希望如此一來,我們的民主會變得更好。這是我的信念。」

事實上,《權力掮客》歷久彌新,美國文化界甚至稱2024年為「《權力掮客》之年」(Year of The Power Broker),銷量光是今年前八個月就突破四萬冊,而且卡羅在抗拒多年之後終於同意出電子書,嘉惠新世代書迷;一系列九集的專題podcast下載量超過四百萬次;紐約歷史學會的特展也吸引大批書迷朝聖,學會禮品店最受歡迎的商品除了卡羅的親筆簽名書,就是一款黑色馬克杯,上面寫著「我讀完了《權力掮客》」(I FINISHED THE POWER BROKER)。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