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的公立醫院,掛號費只需要馬幣1元(約新台幣7.4元),公共衛生系統提供了民眾基本醫療保障,但服務速度和效率嚴重受限,所以多數民眾還是選擇向保險公司購買私人醫療保險。然而,近期馬來西亞保險界醞釀著醫藥卡保費上漲的聲音,政府面臨平衡醫療成本與民眾負擔的挑戰。
文:李政豪(台大政研所碩士生,關鍵評論網作者)、葉順傑(馬大法律系大學生,旺沙馬朱國會議員扎希爾哈山助理)
編按:本文由李政豪處理訪談與台馬醫療政策比較,葉順傑整理馬來西亞法規
近年來,馬來西亞醫藥卡(私人健康保險)保費持續上漲,引發公眾對醫療保障成本的關注。
今年1月11日,首相安華在檳城出席活動時明確表示,政府不容許無理漲價,強調保費調整須有合理依據,且不支持缺乏透明定價標準的漲幅。然而,截至目前,安華尚未提出具體方案。馬來西亞政府如何同一時間應對保費上漲和民眾不滿的情緒?這背後折射出醫療成本快速增長、老齡化加劇與保險政策調整的多重挑戰。
本文將探討醫藥卡保費上漲的原因、相關法律規範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保險業務守門人:馬來西亞國家銀行
負責整個保險業務監管的,其實就是馬來西亞國家銀行(Bank Negara Malaysia,BNM)。他們會定期發布的政策文件(Policy Documents),在引導和規範保險市場方面起到了快速調整的作用。這些文件旨在通過及時更新政策內容,為市場提供明確的信號,確保行業發展與經濟和社會需求同步。
面對市場變化,尤其是醫藥卡等健康保險領域的動態發展,政策文件可以迅速調整規則,例如《醫療與健康保險政策文件》,要求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中平衡創新與可持續性,並通過引入共付模式(co-payment)降低保費。
共付模式允許消費者分擔部分醫療費用,這不僅緩解了保費壓力,也促進了資源的合理分配。這種靈活性使其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避免因立法程序冗長而錯失時機。然而,這種快速調整的能力也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