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年都會播出的《後宮甄嬛傳》(以下簡稱《甄嬛傳》)馬拉松,觀眾留言往往成為焦點,今年不僅有人透過抖內宣傳「大罷免」,還有「皇刪三」跟「烏殺齊」等諧音哏引發討論。

《甄嬛傳》作為一部現象級的宮鬥劇,自首播以來便成為華語影視文化中無可忽視的經典之一。精緻的劇情編排、細膩的人物刻畫,讓觀眾欲罷不能。

然而,它的影響力並不僅限於影視作品本身,而是在社群媒體時代催生了一種獨特的衍生文化——「甄學」。

這種文化不僅是單純的劇情討論,更進一步透過劇情深度解說、迷因創作以及文本延伸二創,為《甄嬛傳》注入了多重解讀的可能,甚至超越了原作,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作為當代重要的史學、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得以「科普」的一種方式。

「甄學」的形成:從宮鬥劇到社會隱喻

在社群媒體的助推下,許多影視愛好者及內容創作者開始將《甄嬛傳》的劇情視為解釋現實社會結構的工具。例如,中國知名up主「元日安」的作品,透過分析劇中角色心理與權力運作細節,將《甄嬛傳》重新建構為一部反映權力、性別與階級關係的象徵性文本。

在這樣的解讀下,甄嬛的後宮鬥爭不再只是充滿陰謀的娛樂情節,而成為觀察當代社會運行規則的鏡子。

值得注意的是,「甄學」的影響力並不僅僅局限於角色的心理分析或劇情解讀,更多時候,它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討論性別、階級與權力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