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東京打轉這麼多日,都看了些什麼?」朋友問。

我想了三秒,認真地回答:「我發現,我都在看書。」

我在東京。這一回,我交換的是由書本帶領的日本消費生活革命進行式。

「等等,你不是去一些有趣的地方嗎?怎麼會都在看書!」朋友不可置信地說。「因為,我去的地方,不約而同都和書有關。」我解釋,這一趟的公差,除公務安排的參訪行程外,我自己把握不多的時間,拜訪幾處在報章雜誌上閱讀過的東京這一、兩年新興的複合式商場。

1. 有樂町MUJI BOOKS:書籍「植入」賣場-當生活的提案,是一本書。

這是我今年第二次踏進有樂町MUJI。一月年末年始時,為見識有樂町MUJI附設餐廳、以及賣場裡的策展空間而來。當時對於MUJI直接於賣場建造了一棟房子,好似IKEA的家居陳列設置驚嘆連連。2015年9月,MUJI有樂町向全日本、全世界宣告他們的重要創新之舉-將書本搬進賣場,成為生活改造、經營的革命。

1月拜訪有樂町MUJI時,已對「將家搬進賣場」感到驚奇|Photo Credit: 換人

MUJI將書與生活結合,除震撼的入口意象,也收藏無印良品締造者田中一光先生的藏書|Photo Credit: 換人

實際穿梭於兩層樓賣場之中,我發現MUJI的選書並非僅是賣場中的裝飾配角。走過女裝區域,即可發現陳列於書架上的,多半是與女性穿著風格有關的書籍雜誌。書架又扮演著動線引導的重要角色,消費者很自然地會隨著書架方向,巧妙地走過不同產品組合陳列區域:香氛、文具、食品……

女裝區緊鄰著女性穿著風格雜誌書架陳列|Photo Credit: 換人

書架也作為消費者移動動線指引,相當細膩的設計|Photo Credit: 換人

MUJI正極力推廣的「MUJI INFILL」服務:專業生活顧問提供居家裝潢佈置建議方案,佔據有樂町MUJI賣場極大空間。相對應的書架即出現關於建築、家居生活的書籍,供消費者更靠近對於生活模樣的想像,對於家的本質,產生更趨多元也完整的想法。

家居生活類選書比例極高,緊鄰裝潢諮詢區|Photo Credit: 換人

有樂町MUJI初開幕,「閱讀生活」時代來臨|Photo Credit: 換人

2. 二子玉川蔦屋家電:生活「植入」書店-往書架後移動,生活躍然紙上

TSUTAYA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2011年於代官山設立的蔦屋書店。因其被美國娛樂網站選為「全世界最美的20間書店」而遠近馳名,成為近年觀光客遊覽東京必造訪之處。繼北海道函館蔦屋書店、佐賀武雄市圖書館、湘南-Tsite陸續營運後,2015年2月,TSUTAYA以「蔦屋家電」的另類樣貌,再次吸引世人注目。

馬蹄型的書架陳列,一穿越即可到對應書籍主題的各式家電區|Photo Credit: 換人

相較於代官山重視設計、美學文化力的氛圍營造,蔦屋家電琢磨更深的是「生活感」。以二樓為例,馬蹄狀的通道上,書籍依不同主題,如食、美容、健康陳列,主要通道以外的區域,即是以上主題的延伸。翻閱飲食雜誌,向外走即能選擇具有設計感的鍋爐、烹飪器具;瀏覽健康養生書籍,不到五步的距離即可見跑步機、按摩椅等商品陳列。巧妙地置入手法,使得家電和書籍一點也不違和。

蔦屋家電開放、舒適的閱讀空間|Photo Credit: 換人

而蔦屋家電也處處可見對其目標消費者、家庭族群的用心。因滑手機帶動的指甲商機設立的女性沙龍,緊鄰親子區;販售攝影器材的空間,特別設計一大片可自行DIY製作相簿的區域;其所販售的腳踏車,也以親子車、女性生活用輕巧車型為大宗。

3. 神樂坂La kagu:新潮社倉庫大改造-當書籍作者與生活開始交流

前身為新潮社書籍倉庫的La kagu外觀|Photo Credit: 換人

La kagu現址的前身,為日本著名出版社-新潮社的書籍倉庫。2014年10月,新潮社結合SAZABY LEAGUE企業、知名建築大師隈研吾共同推出,以「食衣住+知」為概念的複合式商場La kagu。無論是傢俱、生活器皿,La kagu內的設計選品並非一般零售通路常見,皆有其獨特個性與表情。

二樓的空間除部分屬於賣場之外,有一處極大的展演空間Soko。每週定期皆會舉辦書籍講座,邀請作者與讀者拉近距離,分享書本之內、之外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緊鄰講座空間一旁的巨大書架,書架內展示著「10 x 10-十個人,十本書」,邀請專精於不同領域、崗位的人士,分享自己的閱讀世界。

La kagu二樓定期舉辦書籍講座,供讀者與作者交流|Photo Credit: 換人

10人10本書的巨大書架陳列|Photo Credit: 換人

走過這三個新興商場後,我心底一直在想,當我們的生活被低頭所佔據,擁有固定閱讀習慣者越來越稀有,無論是實體與網路通路,出版市場的蕭條已成事實。

但位於東京的這些複合式商場,將紙本的世界演繹於生活空間,讓人們重新擁抱書籍,更使閱讀不僅僅透過眼睛,而是橫越全身感知,成為生活的理想。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