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心心」一年前被母親託給遠親照顧,從此以後,她放學後常騎著三輪車在小漁村四處閒晃,回到沒人住的「家」想念母親...
新聞整理:李牧宜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於針對偏鄉的學童進行調查,在1511份有效樣本中,有超過36%的孩子放學後沒有直接回家,成了「遊童」;約10%孩子遊蕩時間超過1小時,而遊蕩地點多是空地、操場及超商。調查還發現,有超過20%的偏鄉家庭,從未約束孩子下課跑去哪遊蕩。
聯合報導,根據調查,36.4%偏鄉學童放學後會在外遊蕩,且37.2%遊蕩孩童過去1年曾遭遇不良經驗,偏鄉孩童最常目睹的偏差行為以打架、破壞公物、霸凌居前3,此外,44.6%的遊蕩兒童有一餐沒一餐。
調查也顯示,20%偏鄉童生活在隔代教養家庭,15.1%則是留守兒童(註);24.7%有意願卻因家中經濟無法在課後學才藝、23.2%未參加社團或課後照顧班。
此外,56.9%偏鄉童覺得以後成績會比不上都市小朋友,41.1%覺得以後賺的錢會比都市小朋友少。
中央社報導,兒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偏鄉家庭多因經濟不穩、親職功能不足,增加孩子在外遊蕩的機會,且孩子遊蕩時間越長,遭遇不良經驗的次數越高。而參加社團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拓展視野都有正面影響,是課後照顧的安心選項。
調查也發現有9成的偏鄉學童喜歡參加課後社團,並且觀察發現參加社團孩子無論是在自我認同或人際交往上,都比沒參加社團的人要好。陳麗如說,如果偏遠小學可以開辦各式各樣的社團和課後安親班,可以讓「遊童」有「校」可待。
兒盟表示,過去5年也補助偏鄉小學309所社團,服務學童逾3萬人次。屏東建國國小主任許哲峰表示,學校成立直排輪社後,1/3學生都參加,以前小朋友放學後就急著離開,現在都想借設備去練習,藉由在大眾面前表演等機會,也讓孩子展現自信心。
聯合報導,兒盟分享偏鄉遊童「心心」的故事。她由母親獨力照顧,但因在小漁村謀生不易,一年前被母親託給遠親照顧,母親則自己到城裡工作賺錢。
兒盟表示,阿婆跟阿公每天到各地撿拾回收物,回家時常常不見心心人影。有一次,阿公從回收物品中,挑了一台只剩三個輪子的玩具車給心心,讓她好開心。從此以後,心心放學後常騎著三輪車在小漁村四處閒晃,回到沒人住的「家」想念母親。
兒盟強調,孩子的未來不能等,這群孩子需要的聖誕禮物不是玩具、衣服,而是學習、夢想未來的機會,希望大眾伸出援手,當偏鄉童的聖誕老人,讓他們快樂成長。
(註)留守兒童: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兒童。
新聞來源:
- 兒盟調查:3成6偏鄉童放學後在外遊蕩(聯合)
- 都會童去安親班 偏鄉童在外遊蕩(中央社)
- 媽媽不在沒晚餐 3成6偏鄉「遊」童放學不回家(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