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後的選舉歌曲,在語言上更為多元,也使用更年輕的詞彙,目的當然就是為了吸納更多的年輕選票。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選舉的既定語彙始終有著明確的框架,歌曲的內容不外乎土地、團結、合作、融合,當愛台灣成為顯學,愛國則早被時代沖刷殆盡。
總統選舉在即,辦一場造勢晚會,壯大聲勢、凝聚支持者,就像是軍力競賽一樣,要人多、音量大,舞台上候選人講的口沫橫飛、一個個達官貴人輪流力薦、舞台下支持者搖旗吶喊、鞭炮喇叭聲響震耳,一面宣示當選的自信、同時也給對手施威。
一場造勢晚會,只有名人、大官在台上講講話,時不時來個牽手團結,或是高喊「凍蒜凍蒜」可不行,偶爾得來點眾人合唱歌曲,配上一些激情、史詩、壯闊的音樂,在精神上先得勝利不可。選個地方官員、民意代表什麼的,資源、經費不足,或許晚會辦起來不那麼浩大,但選到總統,大量的宣傳經費投下,就非同小可,最好歌曲唱起來能感動天地,真不行也要讓台下的支持者個個泛著熱淚才行。
競選歌曲的前提就是如此,不管是什麼樣的曲風、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聽眾感動,深信這人選上了,事情就會變好了。我無意說競選歌曲都是騙局,歌曲和官員一樣,永遠都是褒貶不一,而競選歌曲的目的就是讓支持者感到團結,並且吸引非支持者轉而支持自己。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競選歌曲,當屬陳水扁在1994年參選台北市長推出的〈春天的花蕊〉、〈台北新故鄉〉,在這之前選舉大多無甚玄念,或者是唱些既有的歌曲。陳水扁的選舉生涯開啟了全新的時代,引入了商品化、年輕化的宣傳模式,他啟用年輕的團隊,開辦扁帽工廠、販售帽子、公仔、製作專屬的歌曲、設計圖示等等,他的團隊正是宣傳手法的佼佼者。
2000年陳水扁與呂秀蓮團隊發行了一張《歡喜看未來》專輯,收錄他的主要競選歌曲〈少年台灣〉以及他過去的競選歌曲及純音樂版。這首〈少年台灣〉由音樂家詹宏達譜曲、搭配詩人路寒袖典雅的歌詞,這個組合已經讓他當上台北市長了,當年這張專輯也帶來巨大的成功,加上當時民進黨在宣傳上推動年輕化,舉辦舞會式的造勢活動,讓陳水扁穿著年輕的服飾等等,成為他當選總統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年與其競爭的候選人包括連戰與宋楚瑜,也相繼推出了競選歌曲,考慮當年的選舉情勢,逼近三分天下的情況,兩人的選舉歌曲為了爭奪本省票,多是閩南語歌曲,例如宋楚瑜的競選歌曲〈有你有我〉MV中主打族群融合,出現原住民、農民、士兵等揮手、敬禮的畫面,歌詞由閩南語寫成,主打「芋頭」、「蕃薯」要團結一致。這個風格與連戰當年的競選歌曲一致,連戰陣營推出的〈台灣是咱兜〉、〈美麗新樂園〉等,也都主打各族群融合,甚至融合各種語言撰寫歌詞。
2004年的總統選舉激烈異常,選前的槍擊事件以及選後的凱達格蘭大道的選舉無效之訴,帶來的「夜市」抗爭,佔據了當年的新聞版面。這一年的選舉兩雄分爭,陳水扁陣營憑著過去的黃金陣容,配合當年牽手護台灣運動的熱潮,將幾首運動歌曲轉為自己的競選歌曲,民謠歌手陳明章的〈伊是咱的寶貝〉和詹宏達、路寒袖合作的〈相信台灣〉兩首歌,同樣發揮強大的效果。
與上一屆相異之處,在於這次的歌曲專走溫情路線,宣傳土地、台灣,這與當時台灣主體意識抬頭不無關係。另一主力陣營由連戰和宋楚瑜整合參選,主要的競選歌曲〈幸福進行曲〉用堅毅、戰鬥的情緒,主打「換總統、救台灣」的口號,為了爭取本省族群的支持,歌曲以閩南語演唱,不管是2000年或2004年的選舉,國民黨陣營的選舉策略,大多是爭取非「鐵票」的本省選票,不僅歌曲是閩南語,候選人也得在造勢活動中操一口生澀的閩南語,這或可說是國民黨(或泛藍陣營)在當年的局勢下不得不的課題。
2008年,總統選舉的勝負可說早就浮現,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挾著年輕、帥氣、清廉的形象,加上陳水扁總統卸任前的貪污疑雲,在年輕選票以及高度的支持下,順利擊敗對手謝長廷。當年馬英九的主力競選歌曲,特別使用陳昇譜寫的〈歡聚歌〉,搭配競選廣告強力宣傳,這首〈歡聚歌〉一方面符合傳統選舉的方向,以原住民語、閩南語、客語和普通話譜寫,仍走著族群融合的大路上;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
謝長廷陣營的〈幸福台灣〉與敵手大致相同,特別的是這首歌由謝長廷親自譜寫,歌詞同樣包含普通話、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阿美、達悟、排灣),嘗試以台式搖滾編曲,可惜的是當年的局勢清晰,這首歌的內容也並無特殊長處,僅重複著團結、牽手、向前等等的老派題材,和陳昇的歌曲相比高下立判。
2010年以後的競選歌曲,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當年的蘇貞昌參選台北市長邀請獨立樂團和知名音樂人,共同製作一張城市概念專輯,給予創作者自由的創作空間,不以參選、當選等老口號為目標。專業音樂人以及流行樂手的參與是台灣政治音樂的一大改變,一改過去在造勢晚會上和群眾一同合唱的前提,而走向一張正式的音樂作品發行。
這個作法,最大的好處是能真正有效地拉攏年輕族群,以音樂偶像作為宣傳號召,另一方面歌曲的創作也能離開老套路,容納更多曲風、不同語言的創作,而不再是語言拼貼的半成品。
2012年的選舉,不管是馬英九陣營還是蔡英文陣營,都在競選歌曲和宣傳策略上向此靠攏,前者邀請知名音樂人陳建寧擔任製作人,推出專輯《We Are One》,其中找了年輕的音樂人組成樂團,以龐克搖滾曲風專攻年輕票源。
蔡英文陣營推出的女性概念專輯《英文歌》,以不同的角度、經驗唱出女性經驗,這固然是她是台灣首次的女性總統候選人,「小清新」的風格,有效地開拓出政治輿論領域中,長期被擠壓的女性聲音,以及年輕、都會女性的注目。不管是哪個陣營的歌曲,都讓過去聲淚俱下地合唱的場面改變,選舉似乎變得更像是商品化的演唱會,而不是搖旗吶喊、聲嘶力竭的造勢大會。
2016年的總統選舉就要來到,這一次的選舉可能又是一次勝負已分的競爭,第二次參選的蔡英文,擴大了他的競選歌曲計畫,用徵選的方式與支持者連結起來,其中合唱歌曲〈亮點〉演唱人一次排開:董事長、舒米恩、陳明章、豬頭皮,不一不是台灣音樂圈的代表人物。
相較之下,國民黨陣營臨戰換將,投注的資源和心力尚顯不足,不知道這篇文章刊出後,他們的競選歌曲出來了沒有。反倒是洪秀柱在初選階段推出的〈勇敢翻轉〉果敢唱出他在國民黨內部不受支持的困境,即便輿論聲中褒貶不一,也可見其對本該是他總統競選處女秀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宋楚瑜的第三度參選,也下足了心力,從設計到歌曲,一方面希望能拉近自己與年輕族群的距離,同時也不忽視他所走來的老一輩的時代,他的競選歌曲〈一起找出路〉請來鄭進一譜詞曲,並由荒川亮演唱,想要走出一個獨立於主要兩黨候選人的融合路線來。
說了這麼多,眼睛和耳朵明亮清晰的讀者,大致上也了解了台灣總統競選歌曲的主要路數了吧。
大抵來說,競選歌曲隨著時代演變,在語言上:過去綠營的競選歌曲唱的歌曲是閩南語,主要的理由是他的支持者大多是操閩南語的本地族群;而藍營的歌曲也多唱閩南語,這大概只能說是藍營的自知是外省移民的原罪吧。
而2010年之後的選舉歌曲,在語言上更為多元,也使用更年輕的詞彙,目的當然就是為了吸納更多的年輕選票。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選舉的既定語彙始終有著明確的框架,歌曲的內容不外乎土地、團結、合作、融合,當愛台灣成為顯學,愛國則早被時代沖刷殆盡。
2016年的選舉,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年輕人參政的風潮,越來越多非典型候選人的出現,也讓選舉的文化劇烈的變化,明年我們將會看到樂團的主唱參選,即將到來的競選活動會更像是演唱會一樣;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獨立候選人,靠著募款進行宣傳活動;看到越來越多的文化人、音樂人、文學家與藝術家站出來發聲,造勢晚會早就不在是搖旗吶喊、鑼鼓喧囂的模式。
我們或許終會看見台灣的民主在時代中不斷改變;或許也能期待政治宣傳走上新的道路;或許政治美學化的各種商品會漸漸地淘汰、消失無蹤。儘管這些音樂越來越貼近時代、越來越甜美動人,但我們也要謹記,若靠著不斷循環播放的歌曲,只撩動空泛的詞彙、只鼓動特定意識形態、甚至只是洗腦、強迫中獎,那麼想靠音樂改變社會,還遠得很呢。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