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用「OS」來代表一個人的心聲,或者是天外之音/謎之聲。但,你有想過「OS」這個詞是從哪裡來的嗎?還有,他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呢?

原來,我們說的「OS」,是從電影劇本來的。在英文格式的電影劇本中,有一個詞是Off-Screen,翻譯成畫外音,縮寫就是O.S.。另一個相似的詞:Voice over,翻譯成旁白,縮寫是V.O.。O.S.和V.O.在拿來指台詞的時候,都是代表說話者沒有出現在畫面上。這樣說來的話,這兩個詞難道不是同義詞嗎?其實對電影工作者來說,它們的區別是很巨大的。

O.S. (Off-Screen)台詞

說話的人雖然在畫面中看不到,但是卻與畫面中人物存在同一個時空環境下。例如台上在開演唱會的時候,我們在一個鏡頭裡看到台下的觀眾興奮的拍手尖叫,但我們還是聽得到台上的演唱或說話,這時他們的台詞我們就可以用O.S.來表示。我們看不到說話的人,但他卻是和我們所看到的畫面在同一時空的。

V.O. (Voice over)台詞

這段台詞並不是在現場被說出來的,也不與畫面中人物在同一個時空環境下。 例如當我們聽到人物的內心獨白,或是對觀眾敘述的旁白,這種說話者不是在現場說話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用V.O.來表示這段台詞。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某某人內心的OS」,在劇本寫作或英文表達時,用V.O.會更為精準哦!

這兩個詞,有時也是不容易分清楚的。比如說,電話那頭的聲音,編劇究竟應該寫O.S.還是V.O.比較恰當呢?說話者雖然不在現場,但發出聲音的話筒在現場啊!其實在這種容易產生混淆的狀況下,編劇也是可以把電話中的對話直接標上「PHONE」的喔!既簡單又精確,就不必再去煩惱分類跟溝通問題啦~

本文經銀幕之外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孫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