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當年初讀哲學,對甚麼議題都感興趣,所以零零散散找了一堆書來讀,其中一本是中文的邏輯書,書名《邏輯新引》,作者殷海光。我對此書一直印象深刻,這固然是由於它是我的邏輯「初體驗」,更重要的是該書以對話形式寫成,頭幾章讀起來十分逗趣,但後半已幾乎由對話變成訓話,有時一次發言就佔了一頁多。後來再讀對話形式的書,選了一本哲學書 ──《Plato: Five Dialogues: Euthyphro, Apology, Crito, Meno, Phaedo》 ,不過由於沒有堅定的研究目的,加上有其他更想讀的材料,很快就放棄。單就書而言,《宗哲對話錄》是我讀的第三本對話形式的書。(文章另計

角色具「哲學氣質」

《宗哲對話錄》總共分十章,每章一個主題,許多時候各個主題都會互相呼應,例如第一章談神蹟與第二章談迷信、第二和第十章都點到宗教信仰是否「危險」,全書皆是宗信和哲懷二人的對話記錄。書的對象是一般讀者,沒有預設任何哲學背景,讀起來也不會感到吃力,不過內容確是真材實料,哲學、科學、文字皆是。

兩位作者本來已是教授級人馬,教學與寫作經驗豐富,哲學方面的「功力」有保證。事實上,書中的兩位角色在言談間亦顯示出其「哲學氣質」──運用概念力求精確和清晰──例子俯拾皆是(段末拘孤內的數字為頁數):

哲懷:「自然界的所有現象都有成因」這一點須要進一步分析……(99)

宗信:怎會呢?我們剛才也談過,有些學者認為自然規律和物理常數都是大爆炸那一刻才形成的,它們在大爆炸之前根本並不存在,甚至連時間和空間也不存在。

哲懷:的確有這種說法,不過,我們都是讀哲學的,運用概念要小心一點;如果是在大爆炸那一刻時間和空間才形成,大爆炸就沒有時間上的「之前」,我們就不能說大爆炸「之前」沒有自然規律和物理常數了。(103)

這種思考方式是此書一大賣點,也是我認為是最值得「一般讀者」學習的地方。有受過嚴格的哲學訓練和沒有受過嚴格的哲學訓練,最大的差異便表現在思考方式上:嚴格的哲學訓練要求概念清晰和精確,以助掌握整個議題的癥結和核心。書中不少對話都能體現這種獨特的思維模式,值得讀者多加留意哲懷和宗信陳構議題、提出理據的方式。

除了哲學,兩位作者對科學亦有一定的掌握。根據書中的對話,哲懷似乎有相當強烈的自然主義(naturalist)傾向,認為許多宗教現象都要麼有科學解釋,要麼只是訛言,因而需要就宗信的眾多質難提出一個又一個符合現今科學理論,又能使人信服的解釋。在背後支撐哲懷發言的,是兩位作者的博學。

不少人以為哲學主要是紙上談兵,妄顧現實,但其實當代比較優秀的哲學家往往都像《宗哲對話錄》的作者般,有涉獵其他領域的學問,而且不是一知半解的程度。在這方面,《宗哲對話錄》是個不錯的示範。

用字問題

可能是由於長期閱讀專業期刊的文章,我對文字比一般人挑剔。雖然我自己的文字功力只是三腳貓,不過看到累贅臃腫、格格不入的行文,總會感到「有刺」。就我看來,《宗哲對話錄》的文字稱不上優雅,但卻是有煉過字,絕少多餘詞彚,亦沒有賣弄花巧,文字功力比我好得多,讀起上來也相當流暢。

當然,這不代表我對書中的每字每句都無意見,比如以下兩句,就與我的用字有所出入:

宗信:好極!但抽空來談,真不知從何著手……(8)

哲懷: […] 正是在於他指出了所有生物演化的機制,如何由簡單演化成複雜。(70)

英文或者會用「great」,但現時在中文對話以「好極」回應別人,我則是甚少聽聞。英文的「from simple to complex」雖然尋常,但中文「由簡單演化成複雜」卻始終令我覺得突兀。但正如我所說,兩位作者的文字能力比我好,或者這僅是用字上的分歧。

亦正如前述,兩位作者本身受過紮實的哲學訓練,也有一定基礎的科學知識,許多例子和說法,在他們看來十分顯淺,不過我懷疑其中有些對一般讀者來說還需要說明和例子,像是

宗信: […] 正如兩個不相容的科學理論都可以得到觀察和實驗的支持,但不可能兩個理論都為真。(176)

哲懷:對啊!簡單如我們熟悉的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現時也未有令人滿意的科學解釋 [...](6)

宗信: […] 不過,要是你知道那是新藥,便可能會有所謂「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令藥物失效,甚至有反效果 […](209)

我頗肯定,若是我在課堂說「兩個不相容的科學理論都可以得到觀察和實驗的支持」,有些文科學生馬上就會皺眉,理由「不相容的科學理論」以及「觀察和實驗的支持」對他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表達方式。對象是一般讀者,理應要涵蓋不熟悉此類用語或甚少科學背景的讀者,值得加插一兩個例子,幫助讀者掌握討論。

另外,書中有幾次提及學術名字,也沒有進一步解釋,例如「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學院的人對這兩個名字大抵不會陌生,但一般讀者卻未必。哲懷和宗信本身在學識方面旗鼓相當,自然應該知道這兩個名字的意思,在對話中貿然解釋難免古怪,不過若是方便讀者,應可花一兩個註腳說明。

《宗哲對話錄》最「抵死」的,是偶然會有哲懷挑逗宗信的劇情,舒緩嚴肅的討論氣氛,比如我自己便相當喜歡這段:

哲懷:上次跟你討論後,我才發覺原來世上是有神蹟的!

宗信:甚麼?你不是相信沒有神蹟的嗎?你給我說服了麼?

哲懷:我是被休謨說服了。

宗信:怎可能呢?他不是極力批評神蹟之說嗎?

哲懷:我回家後再認真讀一讀休謨,原來他曾說:「誰由信心驅使接受神蹟,誰就在自己身上見證一個持續的神蹟,這神蹟顛覆他理智的所有原則,給他決心去相信那麼最違反習慣的經驗的事情。」世上那麼多人反智地相信神蹟,這是「神蹟」處處啊!(22)

可惜整體來說《宗哲對話錄》的討論都十分認真嚴肅,若果善用對話錄的優點,哲懷和宗信應可有更多更「抵死」的對話,相信會令整書本更吸引。

美中不足︰延伸閱讀欠介紹

我對《宗哲對話錄》最大的投訴,就是每章最末的「延伸閱讀」只有書名和文章名,連簡略的介紹也欠奉。讀過這書應該看得出兩位作者都花了許多時間和心力構思、編排、討論、合寫、修改,而且每章都能一方面做到盡量淺白,另一方面涉足相當多層面的討論。哲懷和宗信的發言背後往往都有學術根據,例如第148-149頁其實隱然已是The Euthyphro Dilemma,可是單看延伸閱讀的文獻名,讀者應該是無從入手。

現時不少入門書,其實都會在延伸閱讀一欄加點介紹,例如Michael Loux的《Metaphys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3rd)》和Graham Priest的《An Introduction to Non-classical Logic (2nd)》 ,每章結尾都會大致講解各個小議題可參考甚麼文獻,讀者有興趣便能按方取藥。既然已花了這麼多時間寫《宗哲對話錄》,何不再多花一點力氣為每章編個簡短的文獻簡介,這不是更能讓此書成為讀者「認真探討有關問題的起點」?

對我來說,欠缺文獻簡介是種浪費,因為正文花了不少心血引導讀者思考,文末卻沒有進一步利用。

整體而言,我認為《宗哲對話錄》確實做到一般讀者也能看得明白,只有少數地方需要讀者仔細閱讀和思考;內容涉足的層面夠廣,有時點到即止,未免讀得不夠過癮,但作為入門級的書籍,也是無可厚非。哲懷和宗信的討論牽引出許多跨學科知識,更能反映哲學討論許多時候需要其他學問作根據,打破一般以為哲學是空洞玄談的誤解,這點尤其值得嘉許。

何謂「趨吉避凶的心態」?

關於內容,和其他入門書一樣,《宗哲對話錄》當然也有許多地方都可以並且值得進一步細談,我僅舉兩處自己感興趣的討論為例。

第一處是在討論「迷信」的定義時,哲懷和宗信都同意有三個條件。

宗信:那麼,我是同意迷信有三個條件了,第一是相信某些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存在,第二是盲目相信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三是有趨吉避凶的心態。(25)

對我來說,第三個條件在當下的討論或者恰當,因為許多時候討論需要的是足夠清晰的概念,而不是絕對清晰的概念,但仔細檢查卻可能有問題。首先,「吉」、「凶」是典型的迷信觀念,因此,若要進一步進問何謂「趨吉避凶的心態」,最終可能要用「迷信」來解釋、可能要用另一對概念 ── 如「好事」、「壞事」 ── 來解釋。前者會引致惡性循環;後者則未必足以解釋「迷信」的特質。

其次,「避凶」一說可能需要加上限制。假設有人毫無理由地(i)相信他要在人世間以最痛苦的方式生活才可以在死後享受極樂,並且(ii)相信沒有以最痛苦的方式生活雖不能在死後享受極樂,但也不會在死後有任何痛苦或損失,而(iii)這人最終選擇痛苦的生活以換取極樂。他的心態可能是「趨吉」,卻不似是「避凶」。

總體證據要求

第二處是宗信用最佳解釋的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以他的宗教經驗支持他的信仰(175),哲懷以《小王子》作類比,要指出宗信的推論不當,連《聖經》所援引的宗教經驗也不是恰當的證據。對此,宗信強調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宗信:《小王子》是童話,是虛構故事,大家都知道,因此可以肯定有關經驗不能支持書中所說真有其事;可是,《聖經》和宗教信仰的內容並不是童話……(176)

我以為宗信可以有更好的解釋:最佳解釋推論與典型的歸納法(induction)一樣,都要符合總體證據要求(the requirement of total evidence),無論最佳解釋推論是否歸納法的子分類。

簡略而言,「總體證據要求」是指在評價論證時要考慮所有與結論有關的證據。如此一來,《小王子》與《聖經》和宗信的個人經驗便有個重要差異︰我們有大量獨立證據(independent evidence)相信《小王子》是童話,譬如我們知道它的作者承認那是虛構的故事。除非哲懷也指出我們有獨立證據相信《聖經》和宗信的宗教經驗是神話和迷信,否則他便不可用《小王子》作類比,以此指責宗信的最佳解釋推論有問題。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紫煙亭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