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JerryC 作詞:徐世珍吳輝福 演唱人:田馥甄 編曲:JerryC 製作:呂禎晃 收錄專輯:《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原聲帶 出版時間:2015 出版公司:華研 受訪者:JerryC 採訪撰文:葉俊甫

挾著全球票房破24億元的青春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威力,由田馥甄擔綱詮釋的主題曲〈小幸運〉不僅迅速被傳唱,還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第一首在YouTube頻道瀏覽量破億的歌曲,此外,還入圍了金馬、金曲兩大獎,成為名符其實、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小幸運〉的作曲、編曲人JerryC說:「〈小幸運〉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夠幸運。好歌不一定傳唱,能傳唱的不一定是好歌;但這首歌真的是凝聚了天時地利人和。」

JerryC分析,電影《我的少女時代》讓〈小幸運〉有充份發揮空間,〈小幸運〉也把電影畫面的情緒提升到該有位置,剛好在對的時間點上映而造成廣大迴響 ,這些其實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JerryC回憶「當我在電影院落淚時,心中是充滿感謝的:不管是電影或是歌曲創作過程中所有人的努力,讓我能夠在那當下體驗到美好的情感衝擊。」

〈小幸運〉是為《我的少女時代》量身打造的主題曲,一開始就設定成「很熟悉、有點芭樂的搭戲歌曲」方向,但JerryC當初創作時,被劇本感動到落淚,寫曲時腦中浮現的畫面幾乎就是電影中女主角深夜在公園裡的那一幕。

JerryC說:「後來我進電影院看到那一段時,音樂還沒進來我就又掉淚了。」但為了在既定的框架下讓歌曲更鮮明,JerryC在作曲時特別設計一些較不常見的技術細節,像是大量的二級大三和弦、或是副歌的大跳音程長音等,在編曲上則選擇簡單的方式,精準地去襯托出主旋律與歌者的美好嗓音,他笑說「我寫這首歌沒別的意思,就是要弄哭你而已。」

〈小幸運〉不僅是為電影,也是為田馥甄量身打造的作品,JerryC說,可以很明顯從田馥甄的個人專輯中發現她想跳脫出S.H.E.時代Hebe的意念,所以在創作〈小幸運〉時,他設定為一個「已經成長的輕熟女,用淡淡哀傷的口吻回憶著這段青澀美麗的遺憾」。

JerryC說,他本身最喜歡的是誠懇卻又不到老練的聲音,因為那對他來說言才是最貼近聽者、最容易產生共鳴的元素,「我本身一直覺得我想創造的不是藝術品,而是一種能夠理所當然進入你生活的東西。」

而田馥甄的詮釋,正好就完美詮釋了他對於這首歌的想像。所以,我們聽見田馥甄用嗓音詮釋那種因時光所帶來的悵然與無奈,就在音樂與電影畫面的相互流動間,意外得到了另一種坦然。

JerryC也強調,音樂本身一定會反映時代感,就算當下無法察覺,但把每首歌再放個五到十年就會感受得到,所以他在創作時非常注重時代感,雖然《我的少女時代》描是90年代的台灣,但音樂的細節一定要是Retro(用新的聽感去重製90年代感),而非Vintage(直接做成舊的聽感);JerryC也說,對他而言很幸運地,田馥甄的聲音本身就很時尚,所以他不須擔心這部分。

創作〈小幸運〉,JerryC大概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一開始就是確定要從幸運信的橋段出發,於是他先定下以「小幸運」為題目,他感謝後來作詞的徐世珍、吳輝福保留了這個主題。

寫曲時,因為電影劇本帶給他畫面感夠強,JerryC要做的只是「把老天塞進我腦海中的旋律譜出來罷了。」他的創作從觀察開始,觀察某一事件所產生的情緒與情感流動,然後產生畫面感,而畫面感會引導出一小段文字或旋律,再從這個最初動機出發,這就是創作靈感而來之處。

〈小幸運〉獲得大成功,獲得許多當紅華語、韓國流行歌手翻唱,或者是成為演唱會上的彩蛋曲目,JerryC說,每個作品都是他情感發洩的結果,就跟有些人有些人週末喜歡去KTV高歌、或是打球抒發壓力、或是大吃一頓美食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他感激所有喜歡他作品的人,因為這讓他的音樂作品也成為了其他人的發洩的工具之一,他也笑說:「事實上這首歌發行一年多了,我偶爾還是會放一下,然後再偷哭一下,清爽。」

JerryC也強調,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造就〈小幸運〉現在的地位,但依靠運氣一直都不是他的行事風格,所以這首歌走紅後他調整心態為「啊,人生巔峰了,接下來開始走下坡是理所當然的。」他說雖然一半是玩笑話,但另一半是提醒自己不要有包袱感,要把接下來的創作都當作是入行寫第一首歌一樣,抱著熱情與期待感,但不要有太多得失心去完成往後的每一首作品。

大四時把古典曲Canon in D改編成Canon Rock(搖滾卡農),讓JerryC在網路上廣受注目而踏入流行音樂產業,他建議想要投身的新人不要陷入所謂「主流」、「商業」的迷思,事實上明年會流行的都是往年還沒出現過的、或是當下的冷門。

而常常有人三不五時寄創作的「流行」歌曲Demo給JerryC,但他點開來聽後,很可惜都是「模仿已經流行過的元素」的老歌,JerryC強調,流行音樂基本上是時尚產業,不要用傳統製造業的角度來思考,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然後就「開始寫吧。」

本文獲MÜST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