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字塔本身外,寢廟區還包括寢廟、走廊等附屬建築,需要二十年來建一座金字塔似乎並不為過。每一個國王在一即位時可以說便開始準備金字塔的建設,但每個人壽命長短不一,因此改變計畫也是常有的事。
文:蒲慕州
金字塔的時代
在文字材料尚不足以呈現一時代的風貌時,考古資料的運用有時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對早期王朝時代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就是建立在考古資料上。到了第三王朝,一個新局面突然來臨,埃及在歷經前一時期的沉潛和孕育之後,爆發出高度的能量,而度量其強度的證據仍然是考古材料。此時的新發展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石材的大量使用在各式建築之上。
埃及有相當豐富的石材。尼羅河兩岸的沖積平原上固然缺乏石材,但因為埃及地質主要為石灰岩地形,在沙漠邊緣山脈交接處,很容易找到石材。從史前時代的出土物可知,埃及人一直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石材,也累積了相當多處理石材的經驗。不過這時埃及的工匠雖已能製造相當精美的石器,如盤、罐等,但尚未能自由運用石材建造大型建築。第一、二王朝時代國王及貴族墓葬主要使用的仍是泥磚和木材,此時的大墓用大磚砌造,外形長方,後世阿拉伯人因其形似長條形板凳,遂以「板凳」(mastaba)一詞稱之。
到第三王朝開始,國王的墓葬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一位名叫卓瑟(Djoser)的國王開始利用石材來建造自己的墳墓,開創了埃及的金字塔時代。卓瑟的墳墓在今日開羅西方的沙卡拉(Saqqara)地區,是一個長方形六級階梯式的建築物,完全用石材建成。
在此之前,只有少數的墓葬曾經有部分使用石材的例子。這新的嘗試,是基於早期王朝時代「mastaba」的造形,不同的是,卓瑟不以一個長方形的「mastaba」為滿足,建造過程中幾經修改設計,最後增加為六層,每層的大小遞減,如同生日蛋糕,如今被稱為「階梯金字塔」(Step Pyramid)。卓瑟的階梯金字塔雖改用石磚,建築構造的概念仍然是泥磚式的。它的高度約二○六呎,底部為四一一呎長,三五八呎寬。
卓瑟階梯金字塔為國王陵墓,但它和以往的王墓除了形式和建材之外,尚有另一種不同之處,就是它開創了金字塔陵廟區的基本構造,從此以後所有的金字塔陵廟區都有三個構件:一個是墓的本身,一個是向國王獻祭的寢廟,另一個則是給負責祭祀的祭司們住的房子和儲藏室。整個陵廟區由一道圍牆包圍,長五○○公尺,寬三○○公尺。這陵廟區顯然是經過仔細的設計,並且極為用心的施工造成,它的主要意義不在展現國力——雖然國力在其中自然展現——而是加強體現了國王身為國家領導中心的地位,以及他在埃及宗教體系中的神聖地位。
整個陵廟區的建構顯示出埃及此時各方面資源的豐富,各種工匠和建築技術專業化的發展,均遠超過前一時代。在階梯金字塔的地下,是一些極為複雜的地窖,應該是隨葬品的儲藏室,考古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三萬多個陶器,亦足以顯示這墓葬的重要性以及國王所能動用的財富。
誰是這陵墓的設計建築者?根據曼尼多的說法,一名叫尹和泰普(Imhotep)的大臣是發明石建築的人。在階梯金字塔所在的沙卡拉出土一座卓瑟的雕像,雕像座上刻有「國王掌印大臣,首席大臣,王宮總管事,王子,諸官總管,尹和泰普」的字樣,顯示尹和泰普在卓瑟王時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在後代,埃及人崇拜一名叫尹和泰普的作家和醫生,是否為同一人?也許有可能,但無論如何,沒有任何頭銜可以指出尹和泰普是階梯金字塔的設計和建築者。這中間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此時埃及政府機構中的官職常常無固定的職務,而是隨任務而行事。尹和泰普的官銜中,沒有一項是關於某一特定的工作,但也因而可以隨機行事。當然,政府中仍然有些官員的任務是可由官銜明顯得知的。
與卓瑟階梯式金字塔類似的王墓尚有幾座,大約都是屬於第三王朝國王的,但現在均已毀壞。而由卓瑟的階梯金字塔到第四王朝開始,金字塔的建築技術已經在半個世紀中達到完美的程度。在沙卡拉南方的達舒(Dahshur)和麥敦(Medum)地方有三座金字塔,是銜接階梯式金字塔和四角錐金字塔的重要建築。麥敦的金字塔目前呈兩層階梯式,其最外的覆蓋層已剝落,據推測原本可能是一座七層的階梯式金字塔,經過兩度修改,最後成為四角錐形,也就是一般習見的金字塔,底部為四七四呎見方。
而在達舒則有兩座金字塔,可能同屬於史那夫魯王(Snefru)。其中較早的一座呈四角錐形,唯斜邊在半腰處折角,形成一方尖碑似的頂部。這可能是設計變更的結果,因為原設計的角度可能過大,以致石材無法負荷自身的重量,只好半途將角度改小。此金字塔的底部為六二○呎見方。而在它不遠處又有另一座金字塔,呈四角錐形,底部有七二二呎見方。
這三座金字塔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建造,一座比一座大,形狀也終於成為真正的三角形,顯示埃及國力在此一段期間突飛猛進。不過有關此一時代的具體歷史事件,我們所知不多。根據巴勒摩石碑,史那夫魯在位時曾經和南方努比亞地區發生戰爭,並且擄回七千戰俘、二十萬牛隻。這數字是否可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訊息間接證實史那夫魯時代的埃及是充滿活力的時代。
史那夫魯之後,古夫(Khufu或Cheops)建於吉薩(Giza)的金字塔則是空前絕後的鉅構。這個金字塔底部為七五四呎見方,高四七一呎,由大約兩百三十萬塊石塊建成,每塊石塊重約兩噸半,最重可達十五噸。最驚人的是它的四邊分別對正地理上的四極,最大的誤差不超過5'30'',而四角呈現幾乎完全的正方形,在工程上而言,是一相當完美的作品,顯示當時埃及工匠和建築設計者已經由從前的經驗中掌握到十分精確的工程知識。
然而金字塔只是國王的陵墓的一部分。除了這存放棺柩的建築物之外,在金字塔東面尚有廟宇,為祀祭國王的地方。由廟宇到尼羅河邊,又有走廊,供葬禮時運送國王的木乃伊之用。埃及葬禮的習俗以為,國王活著的時候住在尼羅河的東岸,死的時候要到西岸去,棺柩在西岸下船後要在岸邊祭廟舉行祭典,再經由走廊將棺柩送入金字塔的墓室。其象徵意義,代表人死後前往西方世界。金字塔與大部分的墓葬都是在尼羅河西岸,也顯示埃及傳統以為人死後到西方去。看守金字塔的,除了各有所司的祭司之外,尚有各種官吏、工人,以及替他們生產糧食的農人,形成了所謂的「金字塔城」。
古夫的兒子卡夫雷(Khafre, Chephren)緊接著他的父親又在吉薩建了他的金字塔,雖然稍小,底部也有七○八呎見方,同時,它的地基較高,所以看起來比古夫金字塔還雄偉。最後,到了卡夫雷之子門考雷(Menkaure, Mycerinus)時,所建的金字塔體積突然縮小,底部只有三五六呎見方。從此之後,沒有任何金字塔的體積是比它還大的。
金字塔的建造和形式所引出的各種問題相當多,首先便是具體的技術和人力、財力、物力的問題。
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埃及人是用什方法將石塊堆得如此之高而不致崩潰?我們知道,古埃及人並不懂滑輪的原理,一切都必須靠原始的人力去搬運。一說認為石塊的運輸在工地是利用斜坡,以人力推拉而上。然而當斜坡隨著金字塔的高度升高時,整個斜坡本身龐大的建構就會是一個問題。另一種說法是,搬運石材的斜坡是繞著金字塔而上,因此減少了建構斜坡的材料和困難。此說頗為合理,但仍然缺乏證據。還有一種說法是利用槓桿原理將石塊由下向上吊動。不論如何,技術上的問題是他們所必須克服的。看來埃及人用了相當簡單的方法完成一件不可思議的成果。
可以舉一例說明。金字塔的底部必須是完全的水平,否則石塊的壓力不平均,會造成滑動。在沒有現代水平儀的時代,要如何去製造一面七五○呎見方的水平面?埃及人想到一個極簡單的方法。考古學者發現,埃及人先在地基上挖出格子狀的小水溝,再灌水進去,自然就形成水平面,再把每格中高出水平面的部分削去,最後得到一大塊水平地基。
金字塔的建築很具體的顯現埃及整體國力和財富。以古夫金字塔為例,它到底花了多少人力和時間來完成,我們並不清楚。但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是十萬人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建好。這數字顯然是一個方便的說法,表示「很多人建了很久」。考古學家在吉薩金字塔周圍發現以前建築工人的工寮,估計同一時間居住在工地的人大約是兩、三千人,不太可能十萬人一起工作。但即使是兩、三千人,在管理上也是相當困難的。
顯然,要達成這樣高的建築水準,必須有相當好的組織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相互配合完成工作。譬如採石材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採石材工人由採石場將粗糙的大塊石材取出後,必須要運到工地由另一組工人割削成比較可以用,比較成形的石塊,之後再由第三組工人進行打平石材表面的工作。而石材的大小和形狀則又有專司設計的人員負責。由此看來,整個工作的進行需要相當周密的計畫才有可能。
除了金字塔本身外,寢廟區還包括寢廟、走廊等附屬建築,需要二十年來建一座金字塔似乎並不為過。每一個國王在一即位時可以說便開始準備金字塔的建設,但每個人壽命長短不一,因此改變計畫也是常有的事。
金字塔的發展從第三到第六王朝有一個起伏的過程,這過程和宗教的發展有關。第五王朝之後,金字塔的造形可說比以前要小得多。相對而言,國王的寢廟的形制與以前也有所不同,即廟頂上面樹立了一座方尖碑,這是太陽神崇拜的一個象徵物。方尖碑從第五王朝之後高度愈來愈高,甚至超過金字塔的高度,象徵太陽神崇拜的重要性超越了國王。在第三、第四王朝的時候,一切重要的建築物都是為國王而設,因此國王在宗教或現實社會中都具有最高的權威。
但到了第五王朝時期,對太陽神的崇拜開始興起,國王在人世間的崇高地位相對的就有了折扣。這種情況也可從國王的名字看出。第四王朝的國王,已經開始將太陽神雷(Re)的名字結合在自己的名字中,如「Kafre」、「Menkaure」,顯示他們對太陽神的崇拜。到了第五王朝,這種習慣變得更普遍,但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卻不清楚。在中王國時代的文獻中,有一則神話故事談到第五王朝的最初三位國王,是太陽神和一位女祭司所生的。這故事雖屬神話,也許仍然可以模糊的反映出太陽神崇拜在此時的重要性。
金字塔的建造顯然是一項極為勞民傷財的事,國家若沒有足夠的資源,是很難為繼的。我們雖不清楚門考雷的金字塔為何突然比他父親的小了許多,但自第三王朝末期以來不斷的建造大金字塔,必然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因而有可能是因為資源的拮据,使得他只能建一座較小的陵墓。而金字塔的建築在第五和第六王朝時期愈來愈小,同時品質也較第四王朝差,似乎暗示國家的財力和人們對國王的崇拜也在走下坡。不過,第五和第六王朝的金字塔有一個新的發展,就是在棺室中的壁上出現了所謂的「金字塔文」。這類文字基本上為葬禮祭典中祭司所頌讀的咒文,目的在幫助國王順利的去到來世,成為諸神的一分子。這是古埃及宗教最早也最重要的一批文獻。
除了實際的技術和形式演變問題之外,我們還必須討論金字塔的意義問題。由於金字塔特殊的形式,數千年來人們對於它的作用和意義產生了種種的猜測。為什麼埃及王要建造這樣一種形式的陵墓?我們當然可由建築史的角度來看這問題:國王的大墓自第一王朝起的長方形墓演變為階梯式,最後變為四角錐金字塔,似乎循著一個合理的發展途徑,即不斷的擴大,增高。這是建築技術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國力增強的具體表現,當然也是人們對國王做為神明在人間統治者的身分的崇敬所致。
但金字塔的形狀是否還有宗教和象徵的意義?根據埃及神話傳說,在今開羅附近的「太陽城」希利俄波利斯(Heliopolis)的太陽神廟中供奉一塊尖形石碑,埃及人稱之為「奔奔」(benben)。有些學者遂認為這可能是金字塔的原形,也就是說,金字塔的形狀和太陽神的崇拜有關係。這一點雖合理,尚無法得到絕對的證明。另外,在埃及文中,階梯式金字塔的形狀正是「台階」一字的意符,於是有人據此主張階梯金字塔的形狀為國王死後升天的台階。
「金字塔文」第五三九段說:「任何一位神明,若不替這個國王建造梯階,當這個國王升天時,他就不得享有麵包,不得享有陰涼,不得在澡盆中洗澡,不得嗅肉香,不得嚐肉腿,土地不得為他而開墾,獻祭不為他而設。」這裡所說的梯階,是否指的是階梯金字塔?或者是一般金字塔的同義詞?我們尚無法確定。
也有人認為四角錐金字塔的形狀正如太陽由烏雲中破洞而射向地面的形狀,也象徵了太陽神對國王的照顧和國王升天的情景。這說法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但終不免為推測。可以確定的是,國王死後升天在舊王國時代的確是埃及宗教神學中的說法。在第五、六王朝的「金字塔文」中,我們可以找到足夠的證據說明這點。譬如「金字塔文」第五○八段:「我乘著你(太陽)的光芒,好似足下的斜坡,我上升到我母親,雷,額頭的聖蛇那兒去。」又如第五二三段:「天為你加強了太陽的光芒,好讓你能夠將自己提升上天,成為雷的眼睛。」這些譬喻式的文句也的確讓人會聯想到金字塔的形狀是太陽光芒的象徵。
此外,金字塔和太陽崇拜的關聯除了第五王朝金字塔前的太陽神廟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證據,就是在金字塔旁所埋葬的木船。這類的木船已被發掘了好幾個,其目的據推測是為了要讓國王在死後乘船在天上隨著太陽神雷遊行之用。
金字塔做為國王陵墓的形式,由舊王國時代一直延續到中王國時代,幾乎每一任國王都在尼羅河西岸為自己建一座金字塔,所以金字塔的數目在此一時間範圍內就有三十多座。不過中王國時代的金字塔至今也多已傾圮。至於中王國之後,國王的陵墓移至底比斯西方山谷中,深挖岩洞,不再使用金字塔的形式。這中間有宗教觀念的改變,也有實際為了防止盜墓的考慮。
相關書摘 ►死者復活、三種靈魂與木乃伊:維持數千年之久的埃及宗教生死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修訂版)》,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蒲慕州
西元前四千年,孕育於尼羅河邊的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更是人類文明的無價瑰寶,充滿幽渺神祕、莊靜嚴肅的氛圍。近兩百年前,如密碼般充滿神祕性的埃及象形文字破解,為沉寂已久的古埃及文明展露一線曙光。對古埃及文化的深入研究,更讓許多的問號都成了驚嘆號——雄偉的人面獅身、俊美多情的法老王、鮮豔千年的古壁畫、鑿山打造的巨大神殿、白色阿拉伯風帆悠然的尼羅河……埃及的精采,埃及的驚奇,就像天方夜譚,即使說上一千零一夜,依然雋永。
千年歲月的洗禮,縱然巍峨、莊嚴的神廟與金字塔早失去昔日榮光。但曾經有過的高度文明、絕代風華,依舊吸引著人們遠渡重洋,來到這法老的國度,同法老的子民,讚嘆著在一片黃沙中屹立不搖的先人智慧遺產。本書從第零王朝開始,提供讀者一個比較全面的對古埃及歷史文明發展大勢及其特徵的了解,感受法老的國度裡宗教、藝術、建築、文學、文字所展現像太陽般四射的熱力與活力,並體會文明大國如月亮般誘惑的魔力與魅力。
責任編輯:王國仲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