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凶殺案而言,屍體的身分會是破案最關鍵的一環。受害者有九成是遭熟人所殺害,像是家人、情人、朋友、生意夥伴,或其他與當事人有關係的人。多數凶手和死者是有關係的,屍體身分的確認讓調查人員可以挖掘受害者的人際關係。
文:道格拉斯.萊爾
警方和法醫太常面臨要辨認無名屍的情況了。在電影中,這個過程通常只占幾分鐘的播放時間,但在真實世界可能要花上數週、數月或數年。屍體永遠無法查明身分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倘若屍體多多少少保持完整,體型、性別、人種、疤痕和刺青、臉部照片、指紋和DNA檢驗,乃至於受害者的服裝,都可能有助於確認身分。但如果屍體嚴重腐壞,用以確認身分的資料有許多就可能無法取得。
若是屍體只剩骸骨,確認身分的難度又更高了,可能需要法醫人類學家、法醫口腔學家(齒科專家)、法醫藝術家的協助。他們會合作確立當事人的身分,評估死亡後經過多久時間,並希望能判定死亡原因與死亡方式。
調查是要針對一名凶案受害者或一具被發現的屍體,還是要針對集體災難(例如空難或颶風)的多名受害者或在亂葬崗發現的整批屍體,這些專家的技術是關鍵。上述領域的專家可能被要求依據臉部骨骼重建受害者的面孔。
認屍的重要性
除了讓死者與家屬重聚以便安葬,也有許多調查和法醫科學議題使得認屍至關重要。以凶殺案而言,屍體的身分會是破案最關鍵的一環。受害者有九成是遭熟人所殺害,像是家人、情人、朋友、生意夥伴,或其他與當事人有關係的人。連環殺手之所以難以追緝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犯案的通常是陌生人,也就是說,凶手和死者沒有長期的往來關係。但多數凶手和死者是有關係的,屍體身分的確認讓調查人員可以挖掘受害者的人際關係。
基本的考量
大自然和時間對死者並不仁慈。從死亡的那一刻起,極端的氣候、細菌、昆蟲和掠食者紛紛來摧毀屍體。屍體被發現時的狀況取決於死亡歷時多久,以及屍體是被埋起來或暴露在各種元素之下。
若是暴露在各種元素之下,屍體就會毀損得更快更嚴重。未被埋葬的屍體不只直接受到水分和極端氣溫的影響,也是掠食動物和昆蟲的目標。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中,細菌和昆蟲可能短時間就讓屍體化為骸骨;而在較冷較乾燥的地區,此一過程可能要歷時數個月,甚至數年(見第五章:死亡時間)。當動物掠食者也來參一腳的時候,軀體就真的會被吃掉,骨頭則四處分散,這是暴露在外的屍體往往會面臨的情況。有時只能找到一兩根骨頭或一副顱骨,屍體其餘部分則下落不明。本章稍後將談到這對法醫人類學家構成的難題。
儘管埋葬會形成保護作用,這種保護卻是不完整的。埋葬的屍體最重要的腐壞因素包括埋葬時間、埋葬容器,以及墳墓的深度。除了時間是不可控的因素之外,容器則至關重要。比起裝在金屬棺木裡,直接掩埋的屍體腐化進程快上許多。顯然,紙箱或塑膠袋只能提供一點保護。比起六呎深的墳墓,挖得很淺的墳墓會引來更多昆蟲和掠食者。
丟進水裡的屍體也有類似的問題。無論有沒有添加重物,屍體一開始幾乎總是會下沉。直到組織和體腔蓄足了分解過程產生的氣體、產生浮力之前,屍體都會保持沉在水中的狀態,一段時間過後就會浮出水面,成為一具「浮屍」。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主要視水溫而定。我們在第五章會更進一步探討。
如你所見,屍體會發生什麼情形以及屍體完全腐壞所花的時間,視其所在地點而有不同。原則上,暴露在空氣中一週相當於浸泡在水中兩週,又相當於埋在土裡八週。
屍體保存
並非所有屍體都會腐化到只剩骸骨。有時候,環境條件將屍體保存到不可置信的地步,甚至能保存好幾年。酸鹼度很高的土壤可能延後或阻礙細菌生長,進而產生防腐作用。沼澤地區發現的屍體就是如此。這些「沼屍」可能數十年都保持相當完好的狀態。冷凍的屍體和木乃伊往往也保存得很好。木乃伊的形成是當屍體暴露在很熱很乾的條件下,使得屍體乾燥化(脫水),去除了細菌生長而致腐壞所需的水分。剩下來的是一具深色的乾屍,看起來就像堅韌的皮膚縮水,皺巴巴地包住骨骼。
此外,屍體內部的條件也可能延緩腐壞而有益保存。像是砷之類高濃度的毒物可殺死細菌、延緩腐化,所以即使死者已經死了許多年,屍體也顯得像是剛死幾週。
毀屍
有些凶手企圖毀屍,湮滅凶案中最主要的證據。他們以為若是警方永遠找不到屍體,他們就不會被判刑,事實卻不然。在許多案件中,即使沒找到屍體,凶手也獲判有罪。而想要毀掉一具屍體可沒那麼容易。
就意圖毀屍而言,火似乎是凶手最愛用的工具。幸好這種手段基本上從來沒有成功過。若是沒有火葬場,火幾乎不可能燒得夠熱夠久,到足以摧毀一具人類屍體。火化要以華氏一千五百度(攝氏約八百一十五.五度)左右的高溫燒兩小時以上,且仍會留下碎骨和牙齒。失火的建築物很少達到這樣的高溫,也不會燒到這麼久。而屍體可能外觀嚴重燒焦,但內部的組織和臟器往往保存得很好。
另一個廣受愛用的工具是生石灰。凶手之所以用這種東西,是因為他們在電影上看過,而且他們通常沒有化學學位,否則就會三思而後行了。不僅是生石灰不會摧毀屍體,這麼做也要花很久時間,以及用到大量這種化學物質。多數採取這種方法的凶手只是撒一些在屍體上,然後把屍體埋了,心想剩下的任務交給生石灰就行了,最後什麼也不會留下。在掩埋地點,屍體往往會接觸到水分。生石灰是氧化鈣,與水接觸就會起作用,產生氫氧化鈣,又稱作熟石灰。這種腐蝕劑可能毀損屍體,但過程中產生的高溫又會殺死許多具有腐壞作用的細菌,並使屍體脫水。兩種因素協力之下,反倒能防止腐壞並促進木乃伊化。所以,使用生石灰其實有助於保存屍體。
酸劑也會被用來毀屍,凶手一樣是希望酸劑會徹底溶解屍體。連環殺手傑佛瑞.丹墨(Jeffrey Dahmer)用了這種方法,結果卻不太成功。的確,鹽酸、硫酸和氯磺酸等強酸可摧毀屍體,連同骨頭在內的一切都不放過。如果用了足量的酸劑,歷經夠久的時間,是能成功沒錯。但這不只困難,而且極度危險。酸劑確實會摧毀屍體,但也會腐蝕屍體所在的浴缸和水管。酸劑產生的氣體則會使壁紙剝落,灼傷加害者的皮膚、眼睛和肺臟。
刑事檔案:酸浴殺人犯
一九四○年代,約翰.喬治.黑格(John George Haigh)受到英國大眾的矚目。他供稱自己不只犯下多起殺人案,還飲下死者的血,並用酸劑摧毀他們的屍體。他似乎偏好硫酸,在他的工作室就存放了一大桶。他奪走受害者的錢財,並藉由偽造文書奪走他們的房產和事業。在坦承犯案時,他基本上對警方抱持嘲笑的態度,認定他們沒有屍體不能起訴他。他錯了。依據鑑識證據,他獲判有罪,並於一九四九年八月十日在倫敦旺茲沃思監獄(Wandsworth Prison)處以絞刑。
所以,無論是大自然或加害者的作為,幾乎總會留下什麼給法醫和其他法醫科學家去研究。或許是原封不動的屍體,或許是部分毀損的屍體,也或許只有一根骨頭,但總能讓他們用來辨識身分。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辦到的──首先是屍體,接著再看只有骸骨的狀況。
認屍
完好或僅部分毀損的屍體提供驗屍官很多可運用的素材。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的年齡、人種、性別及體型通常很明顯。此外,亦可將屍體的臉部照片和失蹤人口的照片或描述相比對。一旦推定吻合,親友就能來做最後的身分確認。倘若沒有失蹤人口符合屍體的整體特徵,照片和特徵的描述則可經由執法單位和媒體發布出去。
事情如果總是那麼容易,屍體身分的識別可就是個簡單的任務了。但事實往往不然,法醫和他的工作人員必須訴諸其他管道才行。
陪葬品
屍體往往連同衣物、首飾及其他物品一起掩埋。不消說,皮夾、身分證或兵籍牌會有幫助。醫療急救吊牌或手環通常可追溯到擁有者身上。但也不一定,因為有些只寫了必要的急救資訊,有些則有人名和身分證字號。盒式鍊墜裡面可能有心愛的人的照片,戒指和手鐲常常刻了名字、姓名縮寫或日期。
衣物的風格或廠牌可能具有鮮明的特色。例如,設計師服飾和鞋子可能引導警方朝某個地區進行搜查,而流浪漢的襤褸則可能指向另一區。洗衣店標籤往往可追溯到某一家特定的乾洗店,進而追溯到該件衣物的主人。
當事人可能被裝在棺木裡,也可能用毯子或其他東西包裹起來。昂貴的金屬棺木會有製造商名稱,或許還有序號,不過意外事故和凶案的無名屍不太可能裝在這種棺木中。權充使用的木製棺木,則或許可從製作原料、方法或特殊記號得到線索。毯子和床單也是如此,通常會有廠商或店家的標籤。塑膠袋上可能有加害者的指紋,進而可循線查出屍體的身分。
身體記號、疾病和疤痕
胎記和刺青等身體記號往往特色鮮明,足以提供強而有力的身分辨識證據。
胎記有很多種,其中一種獨具特色的類型叫做葡萄酒色斑(紅色胎記),是一種帶紅色或紫色的色斑,可能小小一塊,也可能涵蓋很大的範圍,像是整個肩膀或半張臉。蘇聯首任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額頭上就有這樣的一塊胎記。葡萄酒色斑通常相當不規則,如同變形蟲一般,所以具有鮮明的特色,樣式獨一無二。如果一具無名屍身上有這種記號,呈現出該記號的舊照片就能用來確認身分。
刺青也可能一樣易於辨認,有時家人或朋友認得刺青的圖樣。有些刺青可追溯到刺青師,尤其時下紋身被視為人體藝術,有些刺青師個人風格強烈,此類藝術的追隨者常能認出特定某位師傅的作品。
雖然不是通行的準則,但遭逮捕的人身上若有刺青和其他身體記號,在個人資料建檔流程中常會予以素描或拍照。如果當事人之前被捕時曾留下這樣的素描或照片,即可拿來與屍體比對。
辨別特定幫派成員的幫派刺青可能縮小搜查範圍。如果死者有前科,昔日的獄友、觀護人或逮補他的警察就可能認得他身上的刺青,因而至少能協助推測身分。此外,許多警局轄區保有當地幫派的刺青相關檔案。舉例來說,一九八七年建立的加州幫派檔案(CAL/GANG),就是一個全加州現存幫派分子的資料庫,內容包括刺青的照片與特徵描述。在加州以外的地區,許多州也用類似的幫派網(GangNet)資料庫。搜尋這些資料庫,或許就能查出個所以然來,找到所需的身分資料。
法醫化學家也幫得上忙。許多刺青師使用含碳的黑色顏料、含氯化汞的紅色與含重鉻酸鉀的綠色顏料。有些人則用苯胺製作的染料。從屍體皮膚提取一些顏料分析是可行的,有助確認作品出自哪一位刺青師之手。
在澳洲一宗稱之為「鯊魚手臂案」的知名案例中,刺青的用處便被凸顯出來。
刑事檔案:詹姆斯.史密斯──鯊魚手臂案
一九三五年四月,兩名漁夫在澳洲雪梨沿海捕獲一隻大虎鯊,並捐贈給當地的一間水族館。幾天後,這隻鯊魚吐出一隻保存完整、肌肉發達的白人手臂。為了執行解剖,鯊魚犧牲了,但沒再找到任何人類殘骸。
手臂顯示是遭刀械支解,而非被鯊魚的牙齒撕裂。更有甚者,刀傷顯示出是死後才進行切割。手臂上有個兩名拳擊手互相廝殺的刺青圖樣。透過精細的採樣取得的指紋指出受害者是一名有前科的前拳擊手,名叫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他的妻子指認了刺青。
深入的調查帶領警方找到派崔克.布洛迪(Patrick Brady)。他是知名的偽造專家和毒販,死者在失蹤前才和他一起釣過魚。這兩人共用的船屋有個箱子下落不明,警方假定是布洛迪殺了史密斯,分屍後裝進箱子裡。史密斯的手臂一定是在水裡從箱子漂了出來,被鯊魚吞下肚。經過盤問,布洛迪扯出一個叫雷吉納德.霍姆斯(Reginald Holmes)的人,但此人在史密斯命案開庭前便舉槍自戕。布洛迪的律師從法院取得禁制令,以一隻手臂不足以做為謀殺罪起訴的證據為由中止審判。無論如何,警方仍起訴了布洛迪,但陪審團可能礙於法庭裁決,宣告無罪釋放。
有時候,只需藉由媒體發布死者特徵、衣著、首飾和刺青或胎記,就能確認無名屍的身分。你也看過電視上警方協尋的報導。主播可能會描述當事人身高六呎二、一百八十磅重、白人男性、介於三十至四十歲之間,有褐色頭髮、褐色眼睛,前臂有個刺有「瑪莎」字樣的刺青。他可能會補充說受害者身著藍色牛仔褲和紅色格紋襯衫,被用一條藍色羊毛毯包裹起來。屍體的照片可能被登出來,希望有人認得照片、刺青、衣著或毛毯,前來指認屍體。
如果這些都失敗,法醫在解剖時可能發現受害者患有某種疾病或曾動過手術,從而縮小搜查範圍。好比肢端肥大症、神經纖維瘤、硬皮症等疾病並不普遍,但卻很容易辨識。只要過濾一下患有這些罕見疾病的失蹤人口,或許很快就能確認身分。有些疾病有官方紀錄及互助團體,死者可能是當中的一分子,向這些單位查詢一下或可證明有幫助。
受害者若是割過盲腸或切除了膽囊,查詢同樣年齡與性別、動過這些手術的失蹤人口報告可能有幫助,尤其如果最近才剛動手術,因為法醫往往能判定手術傷口有多久。
無論是手術或械鬥產生的,傷口的復原都依循一樣的模式。第一週當中,傷口會有固定縫線,而拆線後幾個月內皆可看出縫合的痕跡,洩露傷口的型態。
有幾週的時間,由於傷口部位長出新的微血管幫助癒合,任何疤痕都會略微呈現粉紅色或紅褐色。接下來幾個月,隨著人體以膠原(密集成束的結締組織)填補損傷,顏色逐漸淡去,疤痕也大大縮水。經過四至六個月,疤痕成熟之後,最終就變成一條淡淡的白線。約一年左右,膠原組織持續縮小。此後終其一生,疤痕的型態都不再改變。這意謂著在最初四到六個月左右可大致判定疤痕已形成多久。
手術器材是指任何人工製造、用在外科治療的器具,上面通常都有獨特的記號。舉例來說,如果身分不明的屍體裝了人工髖關節,法醫可在解剖時將它移除,並加以檢查。諸如此類的人工關節上刻有產品序號,可追溯廠商、施行置換手術的醫院,以及接受手術的患者。心律調節器、心臟整流去顫器、人工心瓣膜及其他心臟醫療器材,也有可追蹤的序號。
死者指紋
除非屍體嚴重腐壞,否則通常都能取得指紋,並和已知的失蹤人口及國家指紋資料庫進行比對,如此一來就能迅速且完全的確認身分。在某些情況下,就連成木乃伊狀的屍體都可取得指紋。這種屍體的指頭肉墊已經皺縮且質地似老舊皮革,但只要泡在水裡或甘油之中,可能就會膨脹到足以採集指紋的程度。或者可將鹽水注射到指尖,使得肉墊膨脹而顯露出摩擦脊。再不然,也可以小心將指頭肉墊上的皮膚削下來,置於兩片載玻片中間,以顯微鏡檢視並拍照。
牙齒比對
法醫口腔學家也經常參與屍體的辨識。牙齒比對的價值在於牙齒幾乎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每個人的牙齒都不一樣。你我或許有相同的牙齒數量和型態,但每顆牙齒的長度、寬度和形狀都截然不同。缺牙、齒列不整和重建過的牙齒(含補牙填充物、牙套和牙橋),乃至於裂縫、溝槽以及磨損的模式,又使得牙齒更具獨特性。
面對一具無名屍,法醫往往會拍一組牙齒X光片,來和符合屍體年齡、性別、體型等整體特徵的失蹤人口最近的牙齒X光片相比對。一旦比對成功,屍體的身分就確認了。
但這凸顯出牙齒比對最主要的問題:要有已知的資料可供屍體的齒型比對之用。萬一警方對於當事人可能的身分毫無頭緒,像是沒有符合無名屍整體特徵的失蹤人口報告,他們就無法取得可供比對的牙齒紀錄。
較新的技術使得填充材質的化學分析成為可能,從而也能指引調查人員找到製造商或使用該材質的牙醫。就屍體身分的最終確認而言,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步。假設當地只有一位牙醫使用從某具屍體找到的填充材質,而他只在二十幾名患者身上使用過,拿屍體的齒型和這些患者的牙齒紀錄相比對,就可能比對出正面的結果。
牙醫可能會看出與當事人職業有關的變化,此一資訊則有助縮減可能名單,或將調查轉移到新的方向。頻繁使用某些管樂器的吹奏者,牙齒可能會被樂器的吹嘴改變。木匠工作時若是習慣將釘子咬在嘴裡,牙齒則可能被釘子磨損。
時至今日,在大規模災害的情況下,或在露天的亂葬崗,倘若能取得可能罹難者的X光片,屍體的X光片便會拿來與之進行比對。這種做法大大加速了身分辨識的過程。儘管牙齒紀錄還是會用在這樣的情況中,DNA已在許多方面取代了此一技術。
書籍介紹
《犯罪手法系列:法醫科學研究室:鑑識搜查最前線, 解剖八百萬種死法》,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道格拉斯.萊爾
譯者:祁怡瑋、周沛郁、林毓瑜
為鑑識科學著迷?缺乏全職法醫的工具和所受的訓練,並不意謂著你無法了解犯罪現場調查的一切。
犯罪劇富有娛樂性,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鑑識案件都不是在一小時內偵結。在本書中,獲獎作家亦是熱門影集顧問道格拉斯.萊爾剖析法醫科學的每個面向,讓你三兩下就解開你鍾愛的電視劇裡的謎團。從指紋、纖維、血液到彈道分析,你將走過抽絲剝繭的過程,從最微小的線索中解讀最重大的訊息,還會學到好萊塢哪裡搞錯了,真實世界中的鑑識專家每天又是怎麼工作的,更有甚者,他們的領域遍及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昆蟲學、人類學、心理學等,族繁不及備載。如果你對鑑識有興趣,你將學到入門的方法,並了解這類型的工作所需的學識背景。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