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我常常會想起呂世浩老師說的:「不要脫離人性」,而這個觀念也同樣適用在我看在商業的這件事情上。因此我常常都會想,多數人批評壟斷,我想最主要原因是你討厭那個能吃的腦滿腸肥的人不是你,或者你討厭的是自己沒有從中分一杯羹。
每次聊到「壟斷」,多數人很常直覺式批判壟斷的財團多令人痛恨;然而有時我都會想問:你痛恨的是財團壟斷,還是痛恨自己不是那個壟斷的人?
如果你有機會壟斷而選擇不壟斷,那麼你是值得欽佩的,因為我自己可能做不到。任何企業在擴大營運規模過程中,誰不想把競爭對手擠出市場維持利潤?
市場競爭本來就是常態,而你只是無形中或有意識地找到很好的競爭策略,逐步蠶食鯨吞市場大餅,可能有一天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壟斷了。
換言之,壟斷不是一天造成的,是在市場競賽的過程中,因為種種成功策略的堆疊,逐步演進而成。無論那個能達成壟斷的廠商是用光彩或不光彩的手法贏得壟斷,本質上就是你在市場與其他對手拼搏後,可能產生的某種結果。
因此,壟斷只是市場競爭下的其中一種可能,但不會是必然的結果。你不可能遭遇競爭卻毫無作為,只因為在價值觀或道德上「害怕或不想自己壟斷市場」,所以不提出任何策略與對手競爭,那根本是一廂情願且不切實際的邏輯——因為你能不能活下來?能不能從競爭中勝出?都還不知道,又怎麼可能預期自己可以壟斷?
所以問題就會變成:如果你發現自己有機會,或甚至已經壟斷市場,你會選擇放棄壟斷的市場地位嗎?
從人性邏輯來說,很難很難。這就好比劉邦打天下,中間遭遇多少凶險,光是一個鴻門宴差點就丟了小命,現在好不容易取得天下當皇帝了,你要他放棄這個機會讓天下重新回到七國手中,可能嗎?符合人性嗎?
對七國來說,劉邦就是壟斷了天下利益,但你在看這段歷史故事的過程中,你應該不覺得劉邦是壟斷,你會覺得他能白手起家很勵志,那為什麼回到現在的經濟現實中,你會覺得能獨霸某個市場的「劉邦」很討厭?或者是,如果這個壟斷市場的劉邦願意「分封你當一個諸侯」,把他壟斷的利益分配給你,你就會覺得他一點也不討厭,還很感激他?
讀歷史我常常會想起呂世浩老師說的:「不要脫離人性」,而這個觀念也同樣適用在我看在商業的這件事情上。因此我常常都會想,多數人批評壟斷,我想最主要原因是你討厭那個能吃的腦滿腸肥的人不是你,或者你討厭的是自己沒有從中分一杯羹。
我無意把每個人拖下水說的多黑暗,畢竟我還是相信有些人會非常光明正大且毫無遲疑地說:「對!我就是討厭壟斷,所以我一定不會讓同業活不下去,就算他們用多下三濫的手段跟我競爭,攻擊我,想辦法讓我活不下去,我還是樂於看到他們發展得很好,能賺很多錢。」
我相信還是有人會這樣想,對此衷心感到敬佩,但至少我做不到。因為商場本來就是競爭的,雖不至於「你死我活」,但至少也是「你爭我奪」。大家都在市場上各憑本事,搶糧、搶資源、搶城池,誰會放棄大好江山拱手讓人?那其實也不用出來打天下,出家遁入空門便是,何必浪費時間?
當然,某些商業競爭手段常常沒有下限,這可能也是許多人討厭壟斷的主因之一。藉著政商關係作威作福,靠著龐大資本壓垮對手,用令人嫌惡的檯面下手段迫使利害關係人屈服,這些種種方式肯定都令人生厭且不屑,但無論你對這些事情有多討厭,你都無法忽視這就是社會的現實,也是競爭的一環。
許多人一開始可能只是為了壯大自己不被欺負,最後很可能發現自己壯大的過程中,其實也在欺負比你更弱小的對手。那你到底是對,還是不對?
矽谷著名投資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曾說:「若你想要創造公司永久的價值,壟斷才是唯一的途徑。」
於是我們看到,微軟有作業系統的壟斷,Google有搜尋方面的壟斷,臉書有社群交流的壟斷。彼得・提爾認為,壟斷會帶來效率,雖然這樣的論點與傳統經濟學認知的不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過度競爭的時代,冪次法則似乎也發生在所有產業裡,而不僅僅只在網路產業,簡單說就是:只有第一名能吃肉,剩下的對手只能分肉屑喝湯。
所以關於壟斷,在你批判之前,或許更應該想想你討厭的「點」是什麼?不合社會公眾利益?不合你的心意?你沒分配到好處?又或者純粹看不順眼壟斷者的囂張氣焰?
無論如何,只需要問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這個擁有龐大利益的壟斷者是你,你會退讓放棄?還是誓死維護?」
可能你心中的答案會更加清晰。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