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登菲德和李維兩位教授認為,一篇已經先透漏劇情的故事,反而更容易讀,「一旦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故事就更好消化──你可以更自在地接受資訊──然後可以專心地深入理解故事。」李維說。
編譯:白之衡
對於小說迷來說,「禁止爆雷」是我們彼此之間的共識,如果有人觸犯這個大忌,你一定會狠狠給他一個白眼;更不用說,如果你是寫小說的人,卻有人告訴你,他讀了一半就已經先偷翻結局,把你精心安排的最後幾頁讀完了,你一定會覺得自己好像被賞了一巴掌吧。
然而,英國編輯與出版分析師金恩(Danuta Kean)可不在乎。反之,她告訴你,別客氣,結局可以先讀。
「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是文學漫遊者(flâneuse):這不只是因為先知道終點,代表我可以享受沿途風景,更代表我保證可以避開糟糕的狀況──爛結局。」她在《衛報》上的一篇文章如此宣稱。
金恩說,朋友向她抱怨「原本讀得津津有味的小說,結局卻令人失望」的次數,已經多到她早就數不清了,但她自己並沒有這種困擾。由於已經讀過結局,「我繼續讀下去反而有更多樂趣,內心明確知道我不會漏讀任何東西。」
金恩並不掩飾自己的閱讀習性,因此有些作家會為此向她發牢騷。比方羅溫.柯爾曼(Rowan Coleman)在出版最新作品《The Summer of Impossible Things》之前就曾拜託金恩不要先讀結局。柯爾曼說:「如果你耗費長久時間精雕細琢步調和結局的揭露方式,你當然希望讀者信任你。我從第一章開始,就能知道要不要信任這個作者。如果不能,我就不會繼續讀。」
童書作家克里斯.普萊斯利(Chris Priestly)則說:「故事的順序,就是作家安排好的順序。」因此他認為金恩先讀結局其實會毀掉閱讀旅程,「我有點困惑,為什麼你要故意搞破壞自己在故事線性發展中獲得的樂趣。」
即便如此,金恩仍然堅持己見,「知道最後幾頁發生什麼事,並不會破壞我在故事中獲得的樂趣,反而放大了樂趣。」
而她認為自己的理論並非隨意胡謅,其實是有根據的。她提出2011年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克里斯登菲德(Nicholas Christenfeld)和李維(Jonathan Leavitt)兩位社會心理學教授提出的報告為自己辯護。該篇研究報告指出,爆雷其實更能強化閱讀樂趣,就算放在強調曲折或反諷的懸疑小說也一樣。
在進行研究的時候,兩位教授讓受測對象讀厄普戴克(John Updike)、契訶夫(Anton Chekhov)、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和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等經典作家的小說。不過他們將這些小說分成三種方式交給受測者閱讀:維持原樣、在小說前附上透漏劇情的序章,以及將該篇序章插入小說中假冒成作品一部份。
最後的實驗結果指出,受測者讀的作品如果維持原樣或在中間插入劇透文字,他們幾乎都會棄讀,而那些在作品之前放上劇透序章的作品,則最受青睞。
對於這樣的研究結果,克里斯登菲德指出一項可能作家自己未必想過的盲點:「劇情只是一部作品之所以好的藉口。其實劇情如何(幾乎)都不重要,真正的樂趣是在寫作本身。」
也就是說,作家或許該擔心的並不是讀者是否先知道劇情,而是自己是否從寫作中得到樂趣。
兩位教授也認為,一篇已經先透漏劇情的故事,反而更容易讀,「一旦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故事就更好消化──你可以更自在地接受資訊──然後可以專心地深入理解故事。」李維說。
也因為這樣,我們總是能將喜愛的小說一讀再讀,喜愛的電影一看再看,並且樂趣不減(甚至反增),看來不無道理。
也許下次你也可以接受金恩的建議,試試看先讀結局。只不過,千萬別讓作者知道。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新聞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