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是英法聯軍二戰初期逃離歐陸戰場的唯一港口,英國若不能將英國遠征軍給救回,將面臨沒有軍隊可防守希特勒渡海進攻的部隊,英倫三島將成為不設防的戰線。本文試圖以重現這場取名為「發電機行動」撤退計畫的第一天。
文:諾曼・格爾伯(Norman Gelb)
第一天 5月26日,星期天
當天稍晚,希特勒擔心他的運勢很可能會突如其來的轉變,又再度對戰役的進展感到憂心。布倫已攻佔,加萊也快得手,轟炸機也損毀了敦克爾克的港口設施。要完全摧毀法國北部口袋內的聯軍所消耗的時間,似乎是長了點。雖然戈林曾信誓旦旦地保證,但德國空軍還是未能完成任務。原先計劃從穿越比利時後,前來執行趕盡殺絕戰略的B集團軍,不但尚未完全突破比軍的防線,現在還遭遇到那些防衛著高特左翼的大部分還在極力抵抗的英軍。
當天,希特勒的將領對於面對運河防線的裝甲部隊靜止不動的怨言漸次加強。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傷感地說:「我們的裝甲和機械化部隊還是靜止不動,沒有絲毫前進的跡象……好像它們都長了根似的……照這個速度來看,將要花數週的時間,才能將口袋內的聯軍部隊給掃蕩完畢……。」希特勒無法忍受這種設想。他原先是擔心聯軍可能會往南突破、切斷他的攻勢, 如今證明是多餘的。聯軍並沒有朝那個方向調動部隊。他因此堅定地認為,戰鬥終將要結束, 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當天稍後,他下令裝甲部隊堵住聯軍業已開始用來倉皇逃往海岸的缺口。促使敦克爾克在戰爭史上佔有一席地位的契機,大約在同一時刻也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緩緩登場了。
5月26日傍晚6點57分,在多佛的雷姆賽將軍接獲來自海軍總部的命令──「開始發電機作戰。」接續的電文再告知他:「誓要注入全力貫徹發電機作戰」。作戰目標是要在在兩天之內,從敦克爾克「撤出45,000人」,「之後行動很可能因敵軍的干預而中止。」
電文中完全沒有提及,其餘英國遠征軍──人數高達25萬人的命運將會是如何的隻字片語。難道他們就這樣從帳冊上被一筆勾銷?戰況的發展非常快速,上述問題未能被投以應有的關注。焦點都集中於撤出儘可能多的人數。艾侖賽認為,即使能達成發電機作戰所預估的最低搶救人數,就已經是件非常不錯的成就了;若是搶救出三萬人,那已經是夠幸運了。發電機作戰在實施之初,預示著可能會失敗的烏雲已先籠罩住多佛的上空了。
不祥的預兆又因對實際上的運作情形認知有限,而顯得更為黯淡。發電機作戰展開時, 雷姆賽一開始可用作撤退用途的船隻,包括35艘載客渡輪(大多數平時是往來海峽兩岸)、62艘近海貿易船、駁船、平底貨船和荷蘭平底船,以及各式的補給運輸船。雷姆賽起步過早,在當天下午就派遣救助的船隻渡海前往敦克爾克。
除小船之外,他打算以「每四小時只有兩艘船艦」的方式遂行計劃。在那個時刻,相對只有少部分的人員抵達敦克爾克等待撤出。往海岸撤離的命令,才剛開始在那些沒有進入陣地、抵抗敵軍收攏逃往海岸缺口的部隊之間散播出去。派遣船隻前往卻接運有限的人員,這實在是毫無意義且極為危險的事,同時數量稀少的驅逐艦卻因為被撤運行動給困住,而捨棄原該執行的海峽或其他防區的巡防任務。推斷只能在48小時之內──預估德軍將在那之後完成合圍,撤出數量有限的英軍,只不過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看法。
此時,可供雷姆賽使用且能靠岸又不擱淺的船隻為數不多──只有來自藍斯蓋特(Ramsgate)緝私基地的一些機動船、少數海釣船,以及四艘交通艇──使得撤出在敦克爾克海灘及港內的官兵之希望變得渺茫。雷姆賽懇請海軍總部幫他找尋更多的小艇,好在海灘上接運。從各方跡象顯示,英國陸軍絕大多數的部隊將被迫滯留在法國。每當戰況變得更加危急的時候,高特就會對他的上司顯得更加不耐,也使他更為深信,倫敦當局根本就無法理解整個戰況。
當天,船隻衝入戰火之中,並成功往返敦克爾克與英國之間的港口,使得人們相信,發電機作戰行動是可能會成功的。這些船隻在途中曾遭到敵軍空襲和來自岸上的砲轟,而港口本身也變成了斷垣殘壁。當客輪奧利恩女僕號(TS Maid of Orleans)駛近時,敦克爾克正遭受猛烈的空襲,客輪被迫返回多佛。之後唯有再跑一趟,以完成被賦予的任務。
如同張伯倫在16天前必須讓位給強而有力的領導者,艾侖賽也在同樣的情況下在這一天卸下他帝國參謀總長之職。一般認為,由於高階將領之間的誤解,以及英國最高指揮部和法軍指揮部對於戰局的困惑不解,是導致聯軍在比利時和法國犯下嚴重錯誤的部分原因。除此之外,德軍也似乎有意無意地,想展現出這是一場和以前完全不同類型的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 精通機械化作戰的約翰.狄爾將軍(Sir John Dill)被認為更適合擔任英軍的總指揮。這項任命使許多高級軍官寬心不少,他們認為早就應該由狄爾取代艾侖賽。
由於艾侖賽多年的指揮經驗仍然受到重視,他被賦予負責掌理英國本土防衛軍(British Home Forces)的任務。雖然新職務並沒有像帝國參謀總長那麼富於聲譽,但英國正面臨敵軍入侵的威脅,這個新職務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英國政府早已制定了許多本土防衛的措施。現在必須將這些措施加以強化和發展。海岸防衛有待加強,軍隊的擴編工作──當時英國國內只有三個師是完訓的──則必須加速進行。
英國全國各地的民防也須加強實施。例如,當天全英國各地的汽車車主都接獲指示:必須確保他們的車輛在夜間是不能行駛的,以此防止在夜色掩護之下,潛入英國的敵方特務使用這些交通工具。各地加油站每天結束營業時,則要讓油泵給完全失效,讓其他人無法使用。英國做好在本土迎戰敵軍的準備。白金漢宮的大門口,也設置了幾個安置機槍陣地的沙袋。
預想到英國陸軍幾乎所有的重型裝備,都可能會被遺留在法國,原本就倍受關注的軍需生產,如今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愛。供應大臣、前勞工黨主席赫伯特.莫瑞森(Herbert Morrison),提醒勞工朋友提防任何可能妨礙戰爭物資生產的事物。莫瑞森告訴在生產戰爭物資工廠裡上班的工人:「在戰爭期間,你們都是公務人員。」他提醒他們「看起來沒有責任感的搗蛋鬼,也許是第五縱隊的成員,甚或是敵國的特務都有可能。」
假如有人在你耳邊竊竊私語要求你放慢你的工作步調,並且還告訴你,國家為了求取勝利而犧牲了你的安全和未來,那麼,你應當知道,他是什麼人──他是個比敵軍的傘兵都還要來得陰險與危險的叛國賊。
華府沒有獲得跟戰況有關的詳細報告。不過羅斯福卻非常瞭解,同盟國的處境已變得相當危急。從邱吉爾發出的私人電訊,可以感受到他深陷於憂慮的狀態中。從駐巴黎的美國大使布立特的報告,也可看出法國首都已到處彌漫著滅亡即將到來的氣息。駐柏林、巴黎,以及倫敦的美國武官相互傳送有關戰況大致情形的電文。有名駐柏林美國武官的報告指出:「同盟國能否有效地反擊德軍的前鋒並且穩住戰線,將決定整個戰爭的結果。」
希特勒的部隊在極短的時間、以極快的速度摧毀了同盟國的防線,再加上同盟國陣營很可能因此崩潰,使得華府更為之驚愕不已。在紐約的時代廣場,寂靜無聲的群眾圍繞在時代大樓附近,爭看著德軍攻擊同盟國的戰況快報。不論人們如何思考在此戰中的是非對錯,在這之前很少有人會想到,美國的國家利益已經嚴重且很可能將立即遭到損害。
現在,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都已瞭解,納粹德國可能在不久之後就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脅。美國戰爭部在先前所擬定、命名為「彩虹」(Rainbow)的緊急防衛計劃,只將重點放在西太平洋,以及日本的擴張主義者所可能造成的威脅。現在,戰爭部的聯合計劃委員會立即開始修訂彩虹計劃。
修訂後的彩虹計劃要做最壞的想定──英國和法國將被打敗,美國也將面對充滿敵意的德義日聯盟。敵對的德義日聯盟的海軍兵力,再加上被德國俘獲的英法兩國艦隊之後,將遠超過美國海軍。許多報告指出,希特勒曾經威脅,在他戰勝的時候,假如英國不將皇家海軍的艦隊交到他手上,他將殺死100萬名英國人。
當英法兩國懇求美國提供戰爭物資的同時,美國的戰略家呼籲白宮應在美國週邊採取非常的手段。他們建議總統,假如納粹已經明顯的即將征服同盟國,那麼就應下令將英屬西印度群島,以及其他英國、法國、荷蘭和丹麥在西半球的屬地以「保護」為由實施佔領。對此,羅斯福收到了來自各方專家、人士堆積如山的建議。
假如那些壞孩子在戰爭中獲勝,或甚至只是對於國外那些舉止較為高尚的孩子暫時性地較佔上風……毫無疑問地,我們將面對被對方在政治、商業或殖民地等領域,施以各種拐騙、耍弄、羞辱、干擾等手段製造出來的事件,這終將會迫使激烈且令人不悅的攤牌……當今主政的政府若想博取大眾和媒體的注意,莫過於制定出一個能時時刻刻完全掌握西印度群島的計劃,並且將掌控的中心移到華盛頓特區──而不是仍然由處於戰爭狀態中的歐洲各國首都來掌控。
羅斯福在認真考慮之後,接受了這些警告和建議。在一篇他發給國會的文告當中,他表示非常擔憂德軍在西半球出現的危險性。
……假如英屬百慕達落入敵國的手中,現代化轟炸機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就能飛抵我們的沿岸。從西印度群島外圍的一個基地起飛,可在兩百分鐘內抵達佛羅里達州的沿岸。至於位於非洲西海岸外海的島嶼,則和巴西只相距1,500英里。現代化飛機從維德角群島(Cape Verde Islands)起飛,七小時之後就能飛抵巴西上空。巴西的帕拉(Para) 距離委內瑞拉的卡拉卡斯(Caracas)只有四小時的飛行時間,從委內瑞拉到古巴和巴拿馬運河區只有兩個半小時,從古巴和巴拿馬運河區到墨西哥的坦皮科(Tampico)只須兩小時十五分;而從坦皮科到聖路易斯(St. Louis)、堪薩斯市(Kansas City),以及奧瑪哈(Omaha)則只要兩小時十五分。
雖然許多人都把眼光投注在歐洲,對於美國政府和軍方將領來說,拉丁美洲才是他們首要關注的地區。幾個南美洲國家裡,居住著不少德裔以及在政治上極為活躍的親德人士。根據未經證實的報告指出,一些武裝的德國人早已在巴西南部接受訓練,在前一年就發生過由法西斯分子所策動的政變。德國在所有拉丁美洲國家的首都都派駐有數量龐大的外交人員,德國和這個地區早已發展出極為廣泛的商業利益,這其中包括完全掌控數條商業航線。這些航線大多是由17人座、三引擎的Ju 52型戎克民航機負責飛行,它們能夠很輕易就改裝成轟炸機。
作戰計劃處送交給國務院的備忘錄中,曾建議美國應「儘早和所有的美洲國家展開會談」,協助防範「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威脅的外國的干涉和活動」。作戰計劃處還指出,現階段美洲各國並無能力防衛外力的威脅和干涉,美國要有心理準備,在必要時伸出援手。換句話說,假如必要的話,美國將說服中南美洲國家拒絕和德國合作,使美國得以取得在本區域的主導權。戰爭部一名參謀將領甚至更為露骨地指出:「我們務必確認,在必要的時候,中南美洲國家的機場、港口等設施,以及其領海的錨位都能供我們運用。」
防止南美洲各國受到德國的慫恿而推翻現有政府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那裡超前部署合乎需要的預支兵力,或至少是表面上看起來合乎需要的兵力……我們應毫不猶豫地立刻派遣一艘甚至多艘海軍艦艇,以表面上是親善訪問的方式,駛往重要的港口。這些艦艇上的海軍或是海軍陸戰隊員,能在必要的時候做為嚇阻或達成我方目標的兵力。
美國最為關注的國家包括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烏拉圭,以及委內瑞拉。其中又以巴西為最首要的國家,因為根據派駐在該國的美國大使館館員指出,巴西有許多官員和將領都是親德分子。蓋世太保甚至在里約熱內盧設有分處,德國的影響力正不斷地擴張中。《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報導曾不祥地指出,一名到訪里約熱內盧的德國人,告訴當地一名電梯操作員應該去學德語,因為「你將會用得上它」。
英國海軍總部也不遺餘力地警告美國,有關德國介入西半球的行動。5月24日,海軍總部發出讓美國政府無從證實或推翻的消息──6,000名納粹黨人已登上多艘德國商船,很可能正朝著巴西前進。他們可能和當地的親納粹人士會合而共同推翻巴西政府。羅斯福次日責成海軍軍令部長擬定秘密計劃,一旦德國真的對巴西造成威脅,利用空運把一萬名美軍的先遣部隊送往巴西。緊接在先遣部隊之後,則是十萬名經由海運抵達的增援部隊。行動代號「金鍋」(Pot-of-Gold)的作戰計劃,包含四艘戰鬥艦、兩艘航空母艦、九艘巡洋艦,以及三個驅逐艦戰隊。
5月26日晚的「爐邊談話」,羅斯福想要讓美國民眾事做好心理準備,美國政府最後很可能會被迫採取美國民眾所不願見到的步伐。
今晚,在曾經是一片歌舞昇平的比利時和法國的街道上,數以百萬的民眾為了躲避炸彈、砲火,以及機關槍的摧殘,正快速逃離他們的家園,他們不但沒有避難的處所,而且也幾乎完全沒有食物了。他們蹣跚地往前行走,完全不知道路的盡頭究竟在何處……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在過去對於發生在國外的事件抱著不理不睬的態度──因為,他們相信……正在歐洲所發生的事情,和我根本毫無關係。
不論那裡發生了什麼事情,美國也總是能夠在世界上維持著本國的和平以及獨特性……對於那些不願意相信一場大風暴即將來臨的人來說……過去的兩個星期意味著許多不實的幻想都已破滅。他們的幻想說我們相距即遙遠又相互隔離,如今已不復見了,假若再不抵抗威脅的話,那將沒有任何一片土地是可以享有自由的了。
羅斯福一再地向美國民眾保證,不論要採取何種行動,都是用於確保和防衛美國國土。他承諾,「不管未來的代價有多高,」他並不是只考慮到美國國內的防衛而已,他說「我們奮起抵抗」,「並且建立起一種生活方式,並不只是為了美國本身才這麼做,而是為了全人類。我們在執行一個崇高的責任與任務。」
羅斯福上述談話被孤立主義者譏諷,說他是想把美國推入歐洲困境的另一次計謀。可能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法蘭克.甘奈特(Frank Gannett),駁斥了羅斯福的那段談話, 認為他想嚇唬美國民眾,就像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著名的電台廣播劇《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情節一樣。
雖然羅斯福更為關心西半球的安全,但事實上他還是認真謹慎考慮,英國和法國不斷希望提供戰機和戰爭物資的請求。即使國會許可了,但每一樣物資幾乎都因供應不足,無法再撥出一部分前往歐陸。美國陸軍有260名戰鬥機飛行員,卻只能有160架P-40戰鬥機可供分配,轟炸機則有52架。美國陸軍軍械處答應可以提供500門一戰時代的野戰砲、50萬支李─恩菲爾德步槍、35,000挺機槍,以及500門迫擊砲。
礙於法律規定,羅斯福無法運送任何一種美國國防所需,但數量卻不多的戰爭物資到國外。有不少人質疑說,在美國軍方還未完全做好充分備戰的工作之前,這些是否真的就是剩餘物資還有待確認。因此,當英國使盡全力,想從一個幾乎毫無希望的行動中拯救被圍困的軍隊時,美國政府除了表達同情並祝好運之外,根本無法提供任何援助。
就在發電機行動第一天的午夜時刻,已經有27,936人成功從敦克爾克撤回。這些都是那些所謂「暫時用不上」的人,他們在很早就已經接獲撤退的命令。那些作戰部隊,也就是英國極需仰賴,要在本土防衛海岸抵擋敵軍入侵的部隊,他們不僅離家的距離甚遠,還深陷於危機當中。
相關書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敦克爾克奇蹟》,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諾曼・格爾伯(Norman Gelb)
譯者:張佩傑
敦克爾克是英法聯軍二戰初期逃離歐陸戰場的唯一港口,英國若不能將英國遠征軍給救回,將面臨沒有軍隊可防守希特勒渡海進攻的部隊,英倫三島將成為不設防的戰線。就在快要殲滅英軍的這一瞬間,希特勒下達令人不解、至今依然是二戰史上一個難解之謎的命令——德軍裝甲部隊在敦克爾克周邊暫時停止前進。這個關鍵命令從此改變英國以及同盟國的命運。
這是一本經典的敦克爾克戰役作品,不但重現當時危急的情況,也是首次以逐日敘述的方式,把那關鍵十天的歷史,以一天接一天的方式紀錄下來,使得後世可以清楚明瞭知道「敦克爾克奇蹟」是如何發生的。書本描述的情節從英軍的措手不及、驚恐、出逃到如釋重負,過程的轉折也可以看到歷史的發展潮流的轉向。同時,本書還以此次戰役的發展對政治態勢所造成的重大影響有深入討論,是當時所少見的著作。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