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欣容|圖:鄧欣容、邵璦婷

融合南北管特色的「高甲戲」:南管新錦珠劇團,開出美好的傳承之花(上)

新錦珠在傳承教育這一塊也下了許多功夫,姊姊梁陳錦珠,以琵琶彈唱負責唱腔的教學;妹妹陳錦姬負責教授身段及口白;排行居中的陳廷全,則以簫、笛、二弦、大廣弦、三弦等其他後場樂器伴奏。關於教學,陳廷全感嘆,許多樂師年事已高、後場樂器人才日漸凋零,戲曲傳承應多加重視此一部分的培育,但目前政府並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十分可惜。

傳承獲肯定 揚名至海外

新錦珠的演出實力以及對於高甲戲的滿腹熱忱與使命有目共睹,使得他們於民國104年獲得新北市文化局頒發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獲登錄為新北市傳統藝術保存團體。

除此之外,新錦珠於2016年獲邀參加2016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在金門演出高甲戲。

高甲戲為海峽兩岸俱有之劇種,各自發展不同之唱腔、身段、對白、詮釋劇情、導演手法。該次演出是臺灣高甲戲團隊首次參與高甲戲傳統藝術交流,提供了互相觀摩、比較,彼此吸收所長的機會,為高甲戲之發展、傳承和研究,開啟了歷史新頁。

珍藏數十年的古典劇本 重新填詞力拼演出

至於演出一場高甲戲曲,該做哪些準備?陳廷全說,首先不外乎必須有好的故事、劇本;從前的劇本老師都是非常專業的,需要有多年經驗支撐,才有辦法把歷史故事或是鄉野傳奇改編成一齣齣動人心弦的好戲。

一邊說著,陳廷全便從一旁的矮櫃中拿出一袋袋手寫劇本,泛黃的珍寶一一攤在桌上,數量之多令人驚訝。

劇本確定後,便需要參酌劇情需求、依照每個橋段的不同情緒和氣氛挑選適當的南管曲牌。所謂曲牌,是傳統填詞制譜所用的曲調統稱,不同的曲牌各自帶著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並有分特定情境、劇情和場合使用,例如曲牌《望吾鄉》代表著較悲傷的情緒,通常用於不得志的小生出場時情境。

曲牌自漢代開始有文人創作,流傳至今已累積不少數量,而高甲戲演出常用的曲牌包含「玉」、「交」、「將」、「水」、「雙閨」和「慢頭」。

選定曲牌後,再依照其音調進行填詞,而填詞需要顧及押韻才能在演唱時聽來順暢,至於填詞的最高境界便是「四句聯」——過去若是四句聯劇本,便會在戲院演出的宣傳海報上特別加註,以吸引觀眾入場。詞曲確定後便可開始召集演員編排演出的身段、訓練唱腔。

一般人對於曲牌或許覺得很陌生,但其實可以把曲牌想像成一首只有旋律、沒有歌詞的曲子,針對不同的劇本,再填入對應故事的詞。由此可以見,過去在填詞的人真的很不簡單呢!不僅對於劇本故事的情節要了解,更要熟悉每個曲牌適合的情緒轉折,才能讓曲牌完美的適用在演出的每個環節。

Photo Credit: 鄧欣容

一般人對於曲牌或許覺得很陌生,但其實可以把曲牌想像成一首只有旋律、沒有歌詞的曲子,針對不同的劇本,再填入對應故事的詞。由此可以見,過去在填詞的人真的很不簡單呢!不僅對於劇本故事的情節要了解,更要熟悉每個曲牌適合的情緒轉折,才能讓曲牌完美的適用在演出的每個環節。

硬底子功夫 埋入血液中的高甲戲

高甲戲與南管戲的不同,除了加入北管的鑼鼓和大量武戲之外,曲調上則是擷取南曲中的某一段旋律循環的唱、不斷地轉韻或轉調——此則稱為「高甲調」。說到這裡,陳廷全一把提起琵琶、擺好架式,便開始彈奏《秦香蓮》中公主感謝皇上的曲牌,彈奏過程中,一旁的梁陳錦珠開口唱和,高亢婉轉的唱腔頓入腦門,面對藝師們「說來就來」的即興演出,我們看得目瞪口呆、著實拜服不已。

陳廷全現場便彈奏了起來,梁陳錦珠也順勢加入演唱,令人驚艷。

Photo Credit: 鄧欣容

陳廷全現場便彈奏了起來,梁陳錦珠也順勢加入演唱,令人驚艷。

客廳的另一側,陳錦姬正在接受一位研究生的論文訪談,當場比式許多身段——身段分有武生、小生、相公等角色,又依男女、喜怒哀樂等各種條件而有不同,令人眼花撩亂——我看得發愣,陳廷全則在我耳邊說道「你看,所以說我們這個戲很難學啊!演出都非常講究、要有一定的水準。但現在都沒有學那麼多了,反正觀眾又看不懂。很多劇團都隨便唬一下就過去了。」言談中不免帶著幾分惋惜。

現場比劃起身段的陳錦姬,繁多的身段招式彷彿皆已內化於他的身體細胞中。

Photo Credit: 鄧欣容

現場比劃起身段的陳錦姬,繁多的身段招式彷彿皆已內化於他的身體細胞中。
高甲戲的身段有上百種,並分文生、武生、男角、女角。

Photo Credit: 鄧欣容

高甲戲的身段有上百種,並分文生、武生、男角、女角。

一個半小時的談話中,陳家三人和朱永勝始終豪爽大方地與我們分享高甲戲曲的奧妙。他們最後提到「戲曲本來就是很複雜、很難的事情,必須要從做中學。我們都是從小就在戲班學戲,七八歲就開始學樂器、唱腔和身段!」愛戲和惜戲的情意溢於言表。

歷經起落 開出美好的傳承之花

新錦珠經歷台灣戲曲的興盛與衰亡、累積逾甲子的深厚戲曲實力,憑藉著對高甲戲熱愛,努力不懈地家傳至第四代——陳廷全一雙二十多歲的兒女。訪談過程中,陳家人們多次提及政府補助和支持的重要,我們也深刻體會,這股台灣戲曲延續的生命力的確需要重視,方有薪傳的可能。

離開陳家後,又聽到一陣琵琶樂音流轉,伴隨著屋內熱絡的人聲。我竟已開始想念藝師們熱情的容顏以及屋內那對於戲曲傳承沸騰的真心——他們是那麼快樂的一家人、那麼快樂的一個劇團。俗諺有云——「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而這個下午,我們看見的是——藝師們堅持投入自己的一生、認真演好一齣戲的那份動人傲骨。

本文經文化銀行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