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大校長廖慶榮今天表示,隨著時代轉變,世界上已很少國家把大學當做「菁英教育」,大多已轉為看待是「普及教育」。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今天經行政院院會拍板定案通過,107年度起每年經費編列173.7億元,五年共計逾850億元;其中「國際競爭」部分經費僅占40億元,大學擔憂分配後錢變少,教育日前承諾會減少代表校數,將少於目前12所頂尖大學。對此,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認為,教育部此舉等於「承認了過去的錯誤」。
聯合報導,教育部次長姚立德日前表示,經費配置將分兩部分,包含「全面提升大學品質、多元發展」及「追求國際一流、強化研究能量」。在全面提升大學品質部分,會有2成經費依各校規模提供基本需求,8成發展大學特色;在強化國際、研究能量部分,打「國際盃」的頂大校數將減少,「經費比過去更多」。
NOWnews報導,在2018全球年輕潛力大學「top 50 under 50」排名中,選出全球大學校齡在五十年以下的前50所潛力大學,前三名都由技職學院拿下,今年台灣科技大學位居第23名。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台科大校園和實驗室近來越來越像地球村,不僅外籍碩博士生人數居台之冠,學校每年也提供大筆經費讓學生出國交流,校內也持續推動「先就業再就學」理念,學生考上台科大可先保留學籍一年,然後在外工作期間也可回校修習課程,且台科大發現這樣的學生通常更具有想法,在未來的發展也更為亮眼。
台科大校長:已很少國家把大學當菁英教育
(中央社)台灣早期大學數量不多,能考上大學的都是菁英,但近年大學數量擴增,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起薪也大不如前。許多學者認為廣設大學是失敗政策,導致學歷貶值、大學生素質下降等問題,緬懷過去「菁英教育」時期的過往。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今天表示,隨著時代轉變,世界上已很少國家把大學當做「菁英教育」,大多已轉為看待是「普及教育」。
「講的那些人(指認為大學應是菁英教育)大都是台清交畢業,或是中研院士,我覺得他們可能不瞭解市場趨勢。」廖慶榮認為,在國際人才競爭激烈的當下,如果只培養菁英,可能都會外流到歐美國家,印度的頂尖大學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教育部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後,再提出高教深耕計畫,其中承續邁頂的「國際競爭」項目編列新台幣40億元,校數預計會縮減。
廖慶榮認為「國際競爭」校數非但不該縮減,反而應再增加,否則「代表過去12所是走錯嗎?」邁頂計畫為人詬病的是資源過分集中,台大、成大就佔了一半經費,造成其他學校發展困難。
廖慶榮表示,「國際競爭」項目具有指標意義,就像中國大陸提出的「九八五工程」一樣,很多國際學術交流時,也都只跟這些學校交流,到台灣則會指名「頂大」,因此校數若過少,會打壓各校發展。
「一流理工科技大學在國際競爭是主流」,廖慶榮認為,不論是香港、新加坡、日本或韓國,除了發展幾所一般大學外,也都至少有一所能分庭抗禮的理工科技大學。台科大的國際化、產業連結成效高,不應在國際競爭中缺席。
蔡英文:教育部總算走出來了
自由報導,民進黨中常會19日報告「技職教育發展方向」,台中市長林佳龍表示,台中市以一條龍的方式培育產學訓用人才,希望透過「做中學」引導孩子建構專業能力,並且強調「技職教育必須是主流教育」,台灣過去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導致學子們皆追求升學,形成「學用落差」。
林佳龍也建議,中央對於有意願與學校合作的企業提供稅務減免及獎勵,以提升誘因。發言人張志豪轉述,蔡英文聽完報告後表示,民進黨執政後,最明顯的改變是教育部總算走出來了,不論是在高教教學、還是職業教育,這一連串政策焦點大家都已經有共識,但政策後續最重要的還是「執行」。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