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約十年前,有一本在台灣賣翻天的書叫做《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的內容一反當時市面上投資書籍都著重在投資策略、資產配置等技術面的教學,反而是教你從源頭開始,重新思考金錢對於人生的意義。書的詳細內容我已經忘記了,經過了這幾年時空環境的變化,或許也不適用於現代,不過近一年來因為工作職務的關係,我接觸到非常多的資本家,發現資本家在處理財務的確和一般人有許多不同的思維。

講到「債」,你腦中浮現的是壞印象,對吧?

不過資本家可不這麼想。我們公司有一部分的業務是借款給中小企業來取得債權,其中一個最近的案件是,客戶想要在柬埔寨蓋一座物流中心,所以在金邊市附近買了一塊土地,拿著土地當抵押品跟我們借款,款項將用於蓋倉庫、購置運輸車隊、人員訓練等。

在審查還款能力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開發商同時擁有很多其他的事業,其中有一樣事業每個月平均會有大約30萬美金的穩定現金流收入,照理來說蓋倉庫、買車隊這些錢他們自己絕對出得起錢,那為什麼還要來跟我們借錢?

不講柬埔寨,光以台灣來說,前陣子在股東會上霸氣怒撕報紙的郭董,在今年曾經以名下的鴻海股票當作抵押品,向銀行融資,資金可能用於公司的併購款、或用來增加產線,以2017年1月那次與銀行的質押借款來看,大約從銀行端取得了250億台幣的資金。問題是,鴻海手握超過6,500億現金,1.5兆以上的流動資產,真的有需要去跟銀行借錢投資,還得還付利息?

我後來發現,資本家對於「債」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多的情緒,反而是用投資的角度在考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今天是咖啡店的老闆,有一台自動咖啡機的價格是20萬台幣,我們預期這台咖啡機在一年可以替我們帶來30萬的現金收入,公司的戶頭有20萬的現金,你會想怎麼做?

如果直接拿公司戶頭的現金去買咖啡機,表面上好像沒有付出成本,但實際上公司周轉可能出現問題,公司只要一周轉不順就會倒閉,所以等於是拿倒閉的風險去換30萬的收入。

資本家們可能會從銀行取得資金,假設借20萬一年的利息是5%,就能夠用一萬的成本換到30萬的收入,一萬的成本相較公司倒閉的風險實在是非常小。如果資本家們覺得周轉不會出現問題,那麼就會借20萬加上自己原有的20萬來買兩台咖啡機,這樣等於是用一萬元的成本來換60萬的現金。

更何況,只要跟銀行或是融資機構有借貸往來後,以後借貸的利息(也就是資金取得的成本),通常會越來越便宜。資本家只要認為,這筆借貸能夠拿到的獲利高過成本,那就是一場合理的買賣。

而我們一般人呢? 一般人最常找銀行借錢的時候通常就是房貸,車貸,假設以1,000萬的房貸,每年利率都是2%,分20年繳清,這樣要總繳約1,214萬,等於我們的成本約是214萬元,那我們的獲利能夠超過214萬元嗎?

或許有人會覺得有個房子住有心安的感覺,但這就落入了對於「債」這件事情有負面看法的相同情緒陷阱。那個心安的感覺值214萬嗎? 如果沒辦法衡量,是不是讓事情簡單一點,先考慮成本跟獲利就好呢?

現在問題來了,有一筆合法可以穩賺6.52%的投資,你跟銀行取的資金的成本是3.5%,你會不會選擇跟銀行借錢出來投資?

下一篇我將公布上一段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投資,還會再繼續跟大家聊更多關於企業債的秘辛。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你喜歡「債」嗎?(下)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