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二十年,在《返校日》中,蜘蛛人終於拿下了頭罩,變回那個在高處還會腳軟、被壓在瓦愣堆下會哭泣的高中資優學生:最真實的彼得.帕克。
文:林家安
世界不一樣了!
剛上映的《蜘蛛俠》藉其中反派之口點出了時代差異。2002年,蜘蛛俠由在Sony影業出品,初次從漫畫躍上大螢幕,至今已翻拍三個版本共六部電影。相同的故事時隔20年,為何在電影競爭激烈的2017年,反倒贏得蜘蛛俠系列電影中最高分(IMDB評價8.2)評價?我想是因為蜘蛛俠「回家」了。
1999年,當時漫威破產,只能將自己旗下的人物拋售給福斯、環球、派拉蒙等廠商,蜘蛛俠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賣給了Sony。2008年,好不容易等到《鐵甲奇俠》一舉成功,而由英雄陸續集結成的《復仇者聯盟》,終於在今年迎回了蜘蛛俠。更重要的是,不只商業製片,蜘蛛俠更是在劇情「重蜘蛛俠:強勢回歸園」。你知道蜘蛛俠其實是一個高中資優生嗎?
《蜘蛛俠:強勢回歸》重新描繪了高中生應該有的心路歷程
還記得嗎?蜘蛛俠是在學校參訪校外研究室時,被放射線照過的蜘蛛咬傷的。十五年前,故事背景與現在一樣,都是青少年彼得.帕克,面對自身能力時所遇到的徬徨處境。可惜的是在青春面前,「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課題顯得太過沉重。2002年的版本,只讓人看到彼得如何急於從班叔(Uncle Ban)的死亡陰影下逃走。121分鐘內,他被迫老成,成為了「英雄」。明明是一位高中生,高中校園卻不是故事重點。
相反地,今年終於《蜘蛛俠:強勢回歸》的蜘蛛俠,重新描繪了高中生應該有的心路歷程。
「我不能去德國!」
「為什麼?」
好孩子彼得在戴上頭罩、成為「蜘蛛俠」前,只是個普通高中生。他會因為「代數考得不錯」而開心,煩惱功課做不完(I got homework.)而拒絕「鐵甲奇俠」東尼史達到德國參戰的邀約。當然,鐵甲奇俠不會接受拒絕,於是彼得還是出了國,不負眾望地在英雄內戰的舞台上給出了亮眼的表現。
「資優生」並不能與「成熟」畫上等號
戰後回到校園,「見過世面」的他不甘平凡。雖然彼得在學校表現確實卓越,趴在桌上分心,也能答出同學無法回答的問題;科學校際比賽,同儕怎麼努力也進不去的代表隊,彼得卻是老師「跪求」他參加。的確,能自行調配出鐵甲奇俠也驚嘆的蜘蛛絲,彼得・帕克在數理方面的天份無庸置疑。然而「資優生」並不能與「成熟」畫上等號;能力傑出也不代表不需要協助。對彼得來說,高中課業甚至大學入學都輕而易舉。但這遠大於課業責任的能力,卻使他在學校百般無聊。資質優異的他,也有著自己的特殊需求。
資優生究竟有哪些特殊需求?美國學者史特伯(Strop,1983)曾研究資優生最關心的問題,其中包含「如何與人維持良好的關係?」、「 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的生涯」以及「如何避免厭煩枯躁的感覺?」。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彼得雖有傑出的能力,卻是一個「邊緣人」,不懂得與他人來往。他嚮往加入復仇者聯盟,然而面對「英雄生涯」,他的心理素質仍不夠堅強。資優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如果不解決上述問題,資優生可能會產生「責任感過重」、「自我概念不健全」等問題。
每天鐘聲一響,彼得總是快速地離開校園,丟下書包、到附近巷弄換上蜘蛛裝,穿梭在大街小巷找尋罪犯。他期待被鐵甲奇俠看見,期待被認可、被接受為復仇者聯盟的一員,但追逐著鐵甲奇俠背影的他,卻老是出包。資優學生雖然在能力發展看似優異,但許多潛在的心理問題若沒有獲得解決,他們所產生的適應問題也會格外嚴重。看來蜘蛛俠就是沒有好好處理這些問題,如果彼得有一個更了解資優生的家長或是受過訓練的老師,能解套這些「自我概念」衍生的問題,或許蜘蛛俠就不會那麼「中二」了啊!
資優生心裡苦,但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說
想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困惑:莫非資優生更像是復仇者聯盟的另一位英雄「變形俠醫」,擁有強壯的身軀卻深受感情主宰而無法控制?誠然,與心智不相稱的認知能力常造成資優生許多困擾,但只要記得兩件事,社會多能協助他們情意方面較好的發展。(並至少,免於像變形俠醫一樣失控。)
一、自我實現的不同層次
資優教育學者Dabrowski認為資優學生情意具有多層次的發展,越往上層次發展其自我實現的動能越高,也越能展現出資優者的行為特質。初層次統整階段,資優生表現自我中心,此時缺乏責任感與自我檢核的能力。持續攀升至高層次統整階段時,能關懷與參與社區事務,並能澄清價值觀與成功的意義,以求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人群。
「這是證明自己的好時機!」彼得莽撞的行為,是想證明自己的不平凡。但自我為中心的他,看到別人敲窗就以為是盜竊(其實只是車主忘記帶鑰匙),突入犯罪現場,卻不知船上早有佈局差點喪命海上。資優生還是一般人,在謹記自我實現有層次分別後,才能帶領他們向上發展,從「與鐵甲奇俠自拍的少年」成為「紐約市的蜘蛛俠」。
二、給予清晰目標、符合能力的任務
資優生心裡苦,但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說。不具挑戰性的任務使他們難一展身手,心中常有鬱悶、自我效能低落的感受。「自我效能」由自我決定所產生,「自我決定論」認為在社會脈絡中,每個人都希望也努力在環境中參與並展現能力,使自己與環境有效互動,這是所謂「能力需求」。一般課堂的作業無法滿足資優學生的能力需求,他們尋求與自身能力相符的目標。對此,台灣學者陳美芳指出,「期待清晰」、「提供挑戰與回饋」的環境較能滿足能力需求。
可惜的是,在漫威宇宙(蜘蛛俠生活的世界)裡,蜘蛛俠沒有被交付這樣的任務。知曉蜘蛛俠能力的唯有鐵甲奇俠,東尼史達。但東尼史達事情繁忙,他無法隨時看著彼得,只能透過置於蜘蛛裝的各式系統陪伴、培養彼得。藉由科技輔助,東尼史達設計了名為「輔助輪」的養成系統(Training wheels protocol)限制蜘蛛裝的功能,希望透過限制彼得的能力,讓他一步步學習,直到他有足夠的能力和心智去面對一切。然而,在沒有告知「清晰目標」的情況下,這套系統對彼得而言,只是限制與不信任。沒有被安撫的中二病一發作,資優生彼得硬拆了系統,也因為他的莽撞,造成了後續問題的產生。
「如果沒有那身衣服你誰也不是,那你更不應該擁有它。」
(you are nothing without this su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
在談責任與能力前,請先治好中二病。在談資優教育時,教師和家長多重視學業輔導和學科競賽的發展,而忽視了資優學生心理層面的發展與輔導。當年的班叔告訴蜘蛛俠「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讓他無形間扛起了重擔,似乎往後的日子只能在高壓中度過。時隔近二十年,在《蜘蛛俠:強勢回歸日》中,蜘蛛俠終於拿下了頭罩,變回那個在高處還會腳軟、被壓在瓦愣堆下會哭泣的高中資優學生:最真實的彼得.帕克。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