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知識經濟正夯,時不時就有個節目出現,或是乾脆來個專欄文章,幫大家對知識的渴求,像天橋底下說書人一樣,一週七天分集播出。說真的我認為這是好事,本來嘛,知識就是力量,現代人已經不太讀書了,能夠有個方式幫大家讀書,我也覺得聊勝於無,至少給一群不讀書的人一個很好的理由,可以用來跟他人說嘴:嘿,我有在讀書喔。

其實,他只是花個半小時,聽了某位大神講解某本書的節目而已。

有句話說得好:

創業就是利用人類的貪嗔癡。

知識經濟的興起,正是源自於人類對現有階級的不滿,力圖翻轉的原動力,驅使著自己努力求知,又或者受週遭朋友影響,也訂閱了好幾個說書節目,這些都是好事。至少在求知之路上,有著很好的開始。比起早些年同樣利用人類知識焦慮的「影像閱讀」這種騙錢邪說,至少這些說書節目還算是負責任,好歹有把書看完,抽絲剝繭把重點提煉出來。

但就像一個缺乏運動的人,我會鼓勵他從跑步開始,可不會建議他只透過跑步來維持一輩子的健康,肌力訓練才是重點。

是的,說書節目應該只是引人興趣的入門,並不能取代原書。甚至,作者觀點也無法取代你的觀點,裡頭的人講得再口沫橫飛,「得到」最多的也是他(至少他得到了你的錢),而不是你。

只聽書、看解讀的壞處:

一、資訊不完整

你所看到的說書觀點,啟發的正是說書人自己(或是他的團隊),但是怎麼啟發的你不會知道,說書過程中受限於篇幅,勢必會挑選資訊,把說書人認為適合讀者的資訊揀選出來。然而,這所謂揀選也僅是適用於大部份讀者,說不定有你需要的資訊就這麼被挑掉而沒被選中,哪怕他人讀起來像廢話的故事,說不準對你有醍醐灌頂的啟發。

二、觀點限制讀者思考

最近看某些付費專欄,我發現一個原先沒有的趨勢:專欄作者會先條列出要講的重點,再開始講正文,要收尾的時候會再來個回馬槍——其實也只是把開頭的重點再複製貼上一次。

但你有沒有發現,這些重點一寫出來,就很少有人願意再往下深思,甚至被這些重點框住,而忘了框架是可以被挑戰、質疑的。

我可以理解讀者求知若渴的心,深怕讀了整篇文章卻什麼也沒「得到」,這收尾的重點正好可以跟自己的良心交差,條列式的陳述更可以畫龍點睛;也可以理解創作者針對市場需求所做的調整,Andy Warhol的名言:「Being good in business is the most fascinating kind of art.」大家出來混口飯吃,總是要針對大眾口味做些調整,遠渡重洋的泰國菜,如果沒有調整成適合台灣人的口味,再道地也只會關門大吉——就算那根本不叫泰國菜了。

所以,該思考的問題,我反倒認為該從「讀者-說書人」這個互利共存的體系去思考,該怎麼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檔次的讀者,而去要求說書人端出更有檔次的內容。

如果粗製濫造的垃圾才能賣錢,誰還願意端出乾貨?

三、忽略思考過程

我認為一個說書人的思考過程,才是最值錢的乾貨,他從哪些資訊獲得這些擺在我們眼前觀點,其中的邏輯、思辯過程才是真功夫之所在,如果只看到這些觀點,卻忽略這些內容的生產過程,我都覺得非常可惜。

就像我在聽對岸《得到》的熊逸專欄,在他的觀點中,《老子》並非我們想像用來修身養性、遁入山林不問世事的閒雲野鶴之書,而是道地寫給君主看的「統治之術」。我非常想知道他到底看了哪幾本書、做了哪些比較,甚至是他的讀書筆記,才得以做出這些結論。對我來說,《老子》這本書拿來打坐修行、待人處世是有蠻大用處,怎麼也想不到這是本帝王之術的專著。

當然,我可以明白這些提煉過程有多枯燥乏味、篇幅會是多麼龐大,市場畢竟難以接受這種蹲馬步苦功式的解讀,以及遠超出一般讀者認知能力的長篇大論。

力量藏在經典之中

說到底,這些說書、解書專欄,能扮演的就是提綱挈領的角色,幫大家提點讀這本書時「應該」要注意的重點,而不是只該注意這些重點,甚至,不能只聽或只看這些解讀,就當作交差了事,至少該負責任的把原書拿出來讀個一遍才算及格。

喔對了,要再一次提醒大家,不是用影像閱讀,那是一種根本不配列在知識經濟,宗教式的噱錢晃子。

尷尬的是,這年頭大家最缺的就是時間了。如果你真的很有時間,下面的讀書方向及方法,倒是可以讓你獲益良多:

一、主題式海量閱讀

直接去書店找相關性質的五、六本書來看,像前幾年哈拉瑞所寫很夯的《人類大歷史》,可以縱向搭配《西方憑什麼》、《槍炮、病菌與鋼鐵》,橫向搭配同樣是哈拉瑞最近的《人類大命運》,再延伸到凱文凱利《必然》、《失控》,我保證你對宏觀的人類歷史及AI演進有個清楚又富有脈絡的理解。

二、書裡的引用書目

忘記是哪一位高人的用法,只要書裡有提到或引用到的書,他都會再找來看,這種方式又更需要時間了,這年頭隨便一本書可能都引用個好幾十本⋯⋯。

三、萬維鋼的強力閱讀法

行有餘力,把你覺得有資格的書,用萬老師的強力閱讀法招呼它吧!

讀書不是愛讀就行,它也需要技術:寫一個好讀書筆記的四個層次

以上,祝大家讀書愉快,在過程中能夠在享受聽書樂趣之餘,也能體會原書的真正內涵!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