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立軒(中華科幻學會理事兼任行政長)

人類對月球有諸多想像。先民用神話為月亮編織故事,於是中國的月亮上有月兔、樵夫吳剛與嫦娥;埃及的月亮由荷魯斯的左眼變成;日本的月亮由掌管黑夜的月讀命(ツクヨミノミコト)駕馭;日耳曼的月亮則由瑪尼(Máni)駕駛著馬車拉動,現代英文中的月亮(Moon)與週一(Monday)等詞彙便是由日耳曼月神轉變而成。

時代演進,神話雖然不再被創作,人們對月球的渴望依然不曾停歇。美國在上個世紀六零年代成功讓人類登陸月球,但時至今日都有人在懷疑登陸月球的影片是造假的,諾蘭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中,美國政府甚至為了不讓未來的孩童抱持太空夢而進行「課綱微調」,刪除了這段令全世界讚嘆的歷史。

是的,古今中外有不可勝數的作品講述著與月亮相關的故事;除了那些純粹讚嘆月亮之美的詩歌外,人們也發現月球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於是創作者們開始書寫他們對月球背面的想像;這在科幻作品中尤其多樣、多元。例如電影《變形金剛3》(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2011)中,博派金剛御天至尊(Sentinel Prime)的方舟墜毀於月球背面;電影《鐵幕蒼穹》(Iron Sky, 2012)中打輸二戰的納粹逃到月球背面建立基地伺機反撲……。

除了對月球背面的想像,人類出於某種心態,也時常思考著月亮的消亡。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天狗、哈提吞食月亮;改編自著名同名小說的電影《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 2002)中,主角亞歷山大來到2037年的紐約,發現殖民月的人類試圖更改月球軌道,卻意外導致月球解體;日本漫畫《阿基拉》(AKIRA)第五卷中,獲得強大力量的鐵雄一時興起將月球打出一個大洞。2015年,新聞媒體甚至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開研究,說明月球可能正因為地心引力而被拉扯、出現裂痕。

同年,美國小說家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創作的《7夏娃》(Seveneves, 2015)講述月球因不明原因崩裂成七塊巨大的「碎片」;碎片雖然暫時維持在原本的月球軌道附近,卻因為不斷的互相碰撞而裂解成更多、更小的碎片,逐漸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而墜落地球。科學家預測兩年後地球將會因為月球碎片造成的「白宙」而處於持續不斷的光亮中;無數大小顆粒墜落所造成的「火雨」則將摧毀整個地球表面,無人能夠倖免。

所幸兩年的時間並不算短,以美、俄兩國為首的太空科技先進國家試圖以國際太空站為核心建造出方舟群,讓世界上不同國度、族群的人們以比例分配安置於地球軌道上。然而,事情並沒有如此簡單,即便兩年之後能夠登上方舟的人類寥寥可數,政治鬥爭依然在地表上進行;大膽創新的想法依然受到箝制,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衝突依然上演著。

阿周那礦業探勘公司(Arjuna Expeditions)的機器人專家迪娜.麥奎利(Dinah MacQuarie)原本即將離開太空站返回地球,卻因為「月崩」而成為碰巧能夠倖存於太空的人之一;他的父親雖然知道自己無法成為到太空存活的人,卻努力想出辦法,利用礦業技術打造出地底居住環境,希望能夠帶領其餘家族躲到地表下方存活。

國際太空站的管理者華裔美國人蕭愛斐(Ivy Xiao)在盡力協助各國將太空站改造成足以支撐方舟群的設施之餘,他還要努力維持太空站上的人際關係、勢力均衡,避免自己失去領導者的地位,同時面對服役於美軍潛艇的未婚夫卡爾.布蘭肯熙(Cal Blankenship)將隨著火雨死去的悲傷。

《7夏娃》是一套三冊的硬科幻小說,第一冊故事講述「月崩」發生後,人類如何在「火雨」發生前努力完成方舟,延續人類香火;第二冊故事則講述火雨已經展開,來到地球軌道上的倖存人類如何在準備不完善的情況下存活下去,除了在太空中躲避大量碎石、維持燃料穩定航道、避免被膨脹的大氣拉進地球外,可能還需要面對倖存者之間的權力鬥爭;第三冊故事則有趣地將時間拉到月崩後的五千年,講述在太空中的倖存者如何找到方式與成功躲藏於地下的人類重新聯繫、共存。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這樣的介紹多少讓讀者瞭解到人類整體終究倖免於難,沒有就此滅亡;但故事中的劇情轉折卻不是這樣簡單輕鬆,必須要親自讀過才能瞭解《7夏娃》的有趣之處。我個人認為網路與書籍上的內容簡介其實有點透露了太多細節,建議有興趣的讀者盡量不要先閱讀過故事簡介,直接開始閱讀內容,可能會有更多驚喜與收穫。

硬科幻作品的特色,是盡量以現存科技,或至少即將實驗、理論上可行的科技來作為故事的架構。我們在《7夏娃》中看不到超光速旅行、曲速引擎、死光槍或時光穿梭的劇情,卻能大致瞭解到可預期的未來中,太空旅行將如何發展、開展;甚至如果明天月球崩解了,人類該怎麼辦。

此外,《7夏娃》的故事也充滿了「政治」;從科學家之間的不同派系的對立、政客之間為了擠身方舟內所進行的鬥爭,到國際太空站與方舟間資源分配的衝突……在作者詳細講解太空站的各項設施如何運作、如何讓數以千計的人類居住在太空之餘,似乎也認為互相競爭是人類的天性,衝突不斷發生,任何人都想到成為有利的一方。

《7夏娃》的故事相當有趣,如果沒有事先看過故事簡介,讀者甚至必須要到第二冊最後才能明白書名為何要叫「七個夏娃」。而第二冊與第三冊中間間隔了幾千年,作者利用實際理論與想像構築出遭受火雨洗禮後的地球樣貌,也思考出人類透過科技與演化後產生的改變,也讓我不禁想到著名科幻小說《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 1895),讀來令我既意外又興奮——當然,五千年後的政治鬥爭依然是不會缺席的,內容如何就待各位自行探索。

相關文章 ▶《7夏娃》導讀:道無終始,末日前後的華麗轉身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7夏娃(三冊)》,木馬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
譯者:陳岳辰

世界末日,無政府比無重力更致命。人類將滅,存活機率不到千萬分之一。事情發生時,迪娜正在國際太空站上執行任務。當她聽到父親從地球傳來摩斯密碼,要她「看月亮」,一時還弄不清狀況,只是抬頭一望——月亮的位置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等到太空總署傳來消息,她才知道——月球炸了,因不明外力裂成七塊。碎塊因引力相互撞擊,變成隕石雨,並會在兩年後衝擊地球。隕石雨經過大氣層摩擦起火,變成火石雨——而且整整降下五千年。

人類要滅亡了。她再也回不了家。這不是災難電影,也沒有英雄能拯救全人類。迪娜還沒從震驚中回神,也沒有時間去想留在地球的家人,就立刻收到太空總署的指示,要她在火雨到達地球的兩年間,想辦法打造可供人居住的太空站。因為,只有離開地球表面,人類才能生存。然而,迪娜非常清楚:即使逃入太空,也有殘餘的月球碎片要躲避。而在太空中人類有多脆弱、又有多少難以預料的危機得應付,這些都是他們必須面對的難題。更糟的是,戀棧權力的美國總統無視法規、強行登船,讓他們原就艱難的處境添加更多變數。在末日絕境中,這群人能否撐過浩劫,再次找到安身之處?

7夏娃

Photo Credit: 木馬文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