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東寧

藏身現代都會之中的北投女巫們,正遭到軍事團體白團第三代的狩獵,女巫與獵人之間個性迥異又特立獨行的成員們,爾虞我詐、各懷鬼胎的盤算,將引發驚人的結果⋯⋯」
——《北投女巫》COMICO故事簡介

本土文化結合自己喜歡的女巫題材,在簡士頡的畫筆下勾勒出年輕世代的無奈與徬徨。讀者像中了故事裡魅惑女巫的魔法,週週沉浸其中而無法自拔。

簡士頡笑說,故事中女巫的人物原型事實上源於他的大學同學,故事裡過得愈慘的女巫,在現實生活與簡士頡就愈熟。《北投女巫》大致的劇情架構很早以前就完成了,剩下北投文化與白團歷史的部分,則是連載時候才加入的。

將外婆口中的歷史搬上漫畫舞台:《北投女巫》不談女巫,談當代青年與台灣認同的曖昧

連載《北投女巫》前,也有其他漫畫平台想與簡士頡簽約:韓國開價比台灣高了三倍,美國開價甚至是台灣的十倍,「真的很吸引人」,簡士頡笑說。基於想讓自己第一篇漫畫連載留在台灣,簡士頡最後仍選擇了COMICO作為《北投女巫》的連載發表平台。

《北投女巫》算是簡士頡完成的第一個長篇連載。從短篇轉換到長篇、靜態插畫轉換成動態分鏡,是全然不同的思維。塑造故事裡各式各樣的女巫角色,也讓簡士頡費了一番勁,最後甚至發展了一套各個角色的表情系統,其中悲劇女巫的系統最為豐富——「因為你知道,」簡士頡說,「她(悲劇女巫)有很多事情要發生。」

另一個問題是資料不足,簡士頡說,儘管他覺得自己資料準備算是很完善了,但連載時候依然覺得資料永遠不夠。女巫和魔法好描寫,都是簡士頡的想像,畫就對了。但白團的部分,那些軍事術語與背景資料難以查找,為應付週連載的壓力,往往只得忍痛捨棄。因此讀者可以觀察到,連載初期能看到女巫與白團的戲份是對半分的,但到後來幾乎只看到女巫在喝下午茶的場景。捨棄的戲連帶改變了連載故事的結構與編排,簡士頡表示有些可惜。

簡士頡國中就想成為漫畫家,高中確立這個志向,卻在上大學後發現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學漫畫。我們在《北投女巫》裡感受到負面情緒的描寫,多少牽涉了簡士頡成長過程的感觸。

他以自己在COMICO第一屆原創漫畫大賽的投稿作品《無奈的獵人》為例,故事裡的白團已經傳承到第三代了,依然不知道怎麼殺女巫。對簡士頡來說,女巫隱喻美日的動畫產業,獵人則象徵自己,僅知道女巫(漫畫)的存在,卻苦惱於不知如何著手捕獵。

「為什麼我們已經花很多錢在漫畫上了,卻還是不知道怎麼入門、怎麼畫漫畫呢?我們就連這個產業有什麼工作都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麼做,」簡士頡認為這就是漫畫產業遲遲無法成形的緣故,甚至埋頭深耕多年的前輩也不知道該如何做。每年都有好幾個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前仆後繼投身這個產業,再慢慢消失。

簡士頡在大學為了投稿漫畫,開始研究台灣有哪些大型出版社,包括負責人是誰?旗下有哪些漫畫家?推出過什麼作品?也是在這個過程才漸漸認識其他本土作家。「這是很有問題的!」簡士頡說,漫畫是個娛樂產業,這些事情不該等你研究後才知道。如果對喜歡漫畫的人來說,都需要研究才知道這些事,那麼又怎麼期待一般人會知道呢?」

歐美和日本的漫畫產業,相對商業主流有獨立製作;然而在台灣,每個作品都像是獨立製作。以東立的《龍少年》來說,儘管它有相對商業規模的製作,卻始終打不進以日漫閱讀為主流的台灣市場。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早先的COMICO以免費手機漫畫為號召,透過手機,讀者很方便就能閱覽、即時評論、轉發,甚至點進作者資訊看過往作品,這類型的手機漫畫平台彌補了過往台灣漫畫通路少、難以取得的問題。當然,它也還在發展中,簡士頡提到連載《北投女巫》期間,因編輯還要負責其他多部作品,無暇協助——到頭來,漫畫家還是要單打獨鬥,自行查找資料、編劇、作畫完稿。

有讀者問簡士頡,《北投女巫》裡有沒有哪個角色是自己的投射?簡士頡回答:「裡面的角色在做好事的時候⋯⋯就不是我;但她們在做壞事的時候就是我的投射,比方說講壞話或耍任性。」

但整體而言,裡頭刻畫的女巫形象都是簡士頡的感慨。簡士頡談到最初女巫是在大學的MV大賽裡誕生的,與朋友一起,搭配她們各自的形象與氣質創造各種女巫,最後在大賽當天以光彩炫目的姿態登場。那絢麗的光景看在簡士頡眼裡,他不禁想,「今天他們在舞台上綻放了,但四、五年後還可能維持這樣的模樣嗎?是否之後過著的只會是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呢?」

「我不是說這樣的生活不好,」簡士頡說,「而是說原本許多你發展的可能性,逐漸在生活裡被消磨掉。」《北投女巫》裡女巫的巫術實際就有這樣的隱喻。由於大環境的壓力,唯恐被追獵,索性隱而不用,棲身在城市中隱匿自己。

如今簡士頡正著手準備下一個長篇連載《玉鍵》,而《北投女巫》粉絲最關心的問題還有──是否還會進行《北投女巫》後續故事的連載?有沒有單行本出版計劃?「這就要等和COMICO的合約到期,看有沒有其他平台要跟我簽約了。」簡士頡說。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