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奎亞諾的出現提醒了我們,尋找北極貿易路線是一場全球性的政治競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冒著極大的風險,就像艾奎亞諾所說的:「被名譽的聲音引誘而來。」
文:菲利普.哈特菲爾德(Philip Hatfield)
海軍大將的航海初體驗
對於西北航道再度復甦的興趣,並非只是單一狀況。1773年6月,第二任馬爾格雷夫男爵康士坦丁.約翰.菲普斯船長(即1766年帶班克斯到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的同一人)受命率領雙桅砲艦英國皇家海軍「賽馬號」(HMS Racehorse)和「殘骸號」(HMS Carcass),前去尋找經北極東北方通往印度的航道。菲普斯自1766年開始成為林肯選區的議員,並在七年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服役過,是位典型的勤奮帝國公僕,因此當然會被拉進北極航道的尋覓活動中。
自弗羅比舍與其他16、17世紀探險家的遠征之後,英國在全世界的地位已經有所轉變。它再也不是一堆受分裂威脅的國家,也不再被歐洲的宗教政治打壓,或是困在政治動盪的局勢中。一個更為統一的國家展現在全球舞台上,一個一流的世界帝國正在形成之中。菲普斯的遠征發生在英國掌控北美殖民地的最後幾年,在世紀接近尾聲之時,與印度建立更密切的貿易連結必定會變得更加重要。因此,這趟北極遠征意味著,對於奪取北極貿易路線與資源的探索,正從弗羅比舍時代局勢緊迫的那種困獸之鬥,轉變成盡可能發展眾多可能性,並且為這個羽翼漸豐的世界帝國打下權力基礎。
在這個崛起的世界帝國中,幾位關鍵人物也出現在菲普斯的遠征隊裡,最有名的就是在殘骸號上服務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1]。雖然同年齡的男人(或應該說男孩,因為他登船時才十四歲)都被擋在這次遠征之外,納爾遜卻相信自己擁有和成年男子一樣的能力,努力成為殘骸號的船員,由史格芬頓.路特維奇(Skeffington Lutwidge)船長率領。7月30日,兩艘船被困在斯匹茲卑爾根島外海的浮冰中,他的自信面臨了考驗。納爾遜自告奮勇要指揮一艘小艇尋求生路,並獲准了,雖然浮冰最後在8月8日便自行破碎了。
不過,這次遠征還有個更重要的故事,被描繪在1859年的納爾遜傳記圖畫裡。這則著名的故事講述的是納爾遜出發獵捕北極熊,獵槍發生故障,殘骸號只好開火以保護這名見習海軍的安全。伴隨這則故事的是這幅符合他英雄形象的圖畫,將納爾遜畫得衣著筆挺(但很不適切),這個故事深植於國民記憶中,並引發出一種想法,那就是如果北極熊再靠近一點,英國現在早就改說法文了。可惜,這件事不可能像這幅畫所描繪的那樣千鈞一髮,相信故事大部分已被美化了。
全世界都被吸引到北方
1773年菲普斯率領的遠征隊,還有另一個真實性比較高的故事,是《歐拉達.艾奎亞諾精采的一生》(The Interesting 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Olaudah Equiano, etc., 1789)[2]裡頭許多迷人部分的其中之一。和納爾遜一樣,對艾奎亞諾而言,在他充滿旅行、意外和成就的人生中,北極只是一個小小事件。然而在此,艾奎亞諾的出現,讓我們得以知道有關他所航行的那些世界,也再次強調北極在這個急劇全球化的時代中,是多麼地重要。
歐拉達.艾奎亞諾,又名古斯塔夫斯.華沙(Gustavus Vassa),早年在西非當奴隸。他不僅從小就被奴役,在得到機會為自己贖身前,也投入奴隸買賣工作。他的前一任雇主教他讀書寫字,由於他的文字與算術能力十分有用,後來被一位在加勒比海進行貿易的貴格教徒兼美國商人羅伯特.金恩(Robert King)所買下。1765年,金恩提出建議,同意讓艾奎亞諾以40鎊的價格買回自己的自由。艾奎亞諾異常勤奮,在悲慘的困境中自立自強,最後終於設法賺得那筆錢,在1767年為自己贖身。
恢復自由身之後,艾奎亞諾繼續在海上工作,最終來到英國找到一份支薪工作,擔任查爾斯.歐文醫生(Dr Charles Irving)的理髮師。歐文似乎非常鼓勵艾奎亞諾繼續發展教育和其他技能,也因此贏得這位雇員的喜愛與忠誠。歐文是個知名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把海水變淡水的工具」,因此被鼓勵加入菲普斯1773年賽馬號的遠征活動。歐文同意參與這次遠征,並希望艾奎亞諾同行,但艾奎亞諾對這次遠征並不怎麼看好。他在之後出版的記事中寫到,這趟旅程的目的是「往北極點方向,尋找造物主從不希望我們找到的,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
艾奎亞諾接著再沒表現出任何疑慮,因為他幾乎把一整章都拿來寫這趟旅程發生的許多事。除了詳盡說明歐文的工具如何運作,以及有關打獵和一場大火的軼事之外,艾奎亞諾寫得最詳細的就是如何在冰上拴緊船隻。相對於納爾遜的記事(上面已有詳細說明)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統領上的決心與受挫時的失意,艾奎亞諾則是專注於自身經驗的性靈影響。艾奎亞諾此時已是信仰之人,常常講述航海生活的艱辛是如何讓船員投靠上帝,卻又在危險消失之後拋棄信仰。因此,艾奎亞諾的記事告訴我們兩件18世紀北極探險的特點:第一,探險的壓力和緊繃對於船員造成的影響;第二,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艾奎亞諾的出現提醒了我們,尋找北極貿易路線是一場全球性的政治競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冒著極大的風險,就像艾奎亞諾所說的:「被名譽的聲音引誘而來。」
庫克船長的落敗
亞瑟.達布斯的著作,對於18世紀的英國探險活動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只後續全世界受命尋找北極貿易路線的遠征,就連一些最大膽、範圍最廣的探險之旅也或多或少把西北航道的找尋納入其中。當時最偉大的探險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命尋找該航道。詹姆士.庫克船長在1776年以前,就已經進行過兩次史詩般的旅程,標繪出地球的一大片面積,包括部分的南極。他的第三次旅程(1776~1779)比之前籌備得更為倉促,這次航行主要是針對加拿大西部的地圖繪製,但庫克也接到海軍的祕密指示,奉命尋找西北航道的西部出口。
人們雖然常常記得庫克標繪出澳洲和紐西蘭的卓越之舉,但他其實也在加拿大的測繪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因為測繪聖羅倫斯河(Saint Lawrence River)出名,七年戰爭期間,他的地圖帶領一支擁有兩百艘英國船隻的艦隊通過「橫貫線」,也就是突然從聖羅倫斯河南北向切開的一條狹窄可行的海峽。同樣地,由於當時西班牙和俄羅斯在這些地區的勢力愈來愈大,庫克在第三次的發現之旅中探索了英屬哥倫比亞和阿拉斯加的海岸。海軍希望庫克藉由測繪這些海岸線,確定這片海岸對於帝國及其貿易商是否有用,並判斷它是否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
這項任務的關鍵,就在於庫克收到的尋找西北航道西部入口的祕密指示,並且如果有可能的話,把經大西洋回到英國的整條航道畫出來。然而,庫克並未成功,北美大陸的西北部比預期中大得多,而且他所找到的許多小海灣沒有一個像是航道的入口。
喬治三世收藏的《決心:在遠方巨大危險下與發現號一同破冰》(The Resolution Beating Through the Ice with Discovery in the most eminent danger in the distance, 1787~1792)描繪了發現號遭遇危險時一群海象在旁觀望的景象。當遠征隊的物資慢慢減少,庫克的船員卻拒絕食用可以獵捕得來的肉類,特別是海象肉,結果,氣惱的庫克最終在1778年於「冰角」(Icy Cape)被浮冰擊退。這開啟了一系列連鎖事件,最後導致他在1779年2月死於夏威夷。西北航道不但擊敗了這位18世紀最偉大的探險家,也因為不願交出達布斯等人渴望已久的路線,間接地導致他的死亡。這個事件,再加上即將與法國爆發的戰爭,讓英國對航道的興趣消失了逾三十年。
註釋
[1] 英國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帶領皇家海軍勝出,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西聯合艦隊,但期間中彈陣亡。此役之後,法國海軍一蹶不振,拿破崙被迫放棄進攻英國本土,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鞏固。因而納爾遜被視為對抗法國的民族英雄,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他而建成。
[2] 英國廢奴運動的重要人物,他的自傳是當時的暢銷書,生動地描寫非洲人完整而復雜的人性以及蓄奴的不人道,成為1807年英國廢除奴隸貿易法案的重要推手。這本回憶錄也被認為是非洲現代文學的真正開端。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冰層裡的航線:探險家與掠奪者的千年北極史詩》,LaVie+麥浩斯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菲利普.哈特菲爾德(Philip Hatfield)
譯者:羅亞琪
- 全方位匯集歷史、文化、地理脈絡的第一本北極史
- 尋覓最偉大的航道,穿越最神祕的冰封世界
- 120張珍貴地圖與素描圖片,帶你進入北極的探險世界
北極,這個冰封之地長久以來引人好奇,卻又如此難以接近。從希臘時代的傳說到10世紀維京人的殖民,北極事實上卻從未與世隔絕,也並非杳無人煙,甚至蘊含了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但在歷史上,不管是資源爭奪戰或是環境議題關注,北極卻總是成為人類良心與正義對抗的前線。在一次次取道北極「偉大航道」的搜尋,背後其實充滿了各種經濟與政治上的野心,透露出人類的貪婪、野心與衝突。
從15世紀開始,在海權擴張的政治與經濟需求之下,尋找北極航道成為無數航海家和探險家生命中最偉大的目標與挑戰。穿過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西北航道」與「東北航道」兩條北極航道,被認為是連結歐美與東亞的最快速路徑,但因為幾乎終年冰鎖於氣候險峻的厚厚海冰之間,而成為一條「傳說中的航道」。20世紀之前所有的北極探險家均以失敗告終,甚至葬身冰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845年由富蘭克林率領的「幽冥號」與「驚恐號」的探險隊失蹤事件。
本書透過地形景觀、地圖、探險家的日誌和歷史照片,詳述這些尋找北極航道的過程之中,背後的歷史脈絡,以及探險活動的諸多無心卻影響深遠的成就。循著主要北極旅程的路線,包括馬丁.弗羅比舍、亨利.哈德遜和約翰.富蘭克林等偉大探險家的遠征,作者也深入探討這些侵入行動對北方眾多的原住民族群造成的影響,揭開這些受到歐美探險活動影響下的現代極地世界面貌。在氣候變遷對這個神祕地區的居民和生態造成嚴重威脅之際,本書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思索人類與北極的關係。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