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恩.克羅夫頓(Ian Crofton)、傑瑞米.布雷克(Jeremy Black)

人間即地獄,城市是疾病和暴動的溫床

地獄的模樣大概就像倫敦城──人多,煙霧瀰漫。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819年)

在古代世界,諸如尼尼微(注:Nineveh,古代亞述帝國首都,今日伊拉克摩蘇爾〔Mosul〕附近)、巴比倫亞歷山卓等城市的人口都達到10萬人之譜,而羅馬大概是第一個人口突破100萬人的城市。接下來數個世紀,許多城市都達到羅馬的規模,而19世紀的城市成長更是快速。1900年,倫敦和紐約的人口都已超過500萬人。世上其他許多城市的發展速度也同樣可觀。

工業化是其中一大關鍵因素,它驅使大量人口離鄉遷往城市。

於此同時,國際貿易大幅攀升,尤其在跨大西洋貿易中,美洲將諸如穀物及製成品等大宗商品外銷至歐洲,順勢促成紐約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等沿海城市大幅成長。當時環太平洋地區的城市縱然起步較晚,且一開始規模較小,例如舊金山、雪梨、新加坡、東京及香港,發展也不遑多讓。

另外像芝加哥這類內陸城市,也憑藉其鐵路運輸網樞紐地位而興盛。鐵路同時帶動郊區發展,從而改變城鎮樣貌,許多新興的富裕中產階級便移居至林蔭盎然的郊區。

大批新興工廠(多位於城鎮)需招募大量員工。而諸如柏林這類的首都城市,由於政府雇用愈來愈多人員,於是城市也跟著變大。

城市進一步打造出更多人工環境,田園生活步調從此一去不返。最真切的體現,便是城中路燈照亮暗處,排泄物不再用推車收集後當肥料,而是流入下水道等景象。城市主辦展示科技與力量的大型活動,彰顯都會象徵性的力量,1851年倫敦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即為此類活動首例。

然而,城市也衍生出種種攸關健康及生活水準的嚴重問題。貧民窟、衛生條件欠佳及過度擁擠等情況,造成霍亂、肺結核等疾病滋生。

城市也是民間籌劃暴動反抗統治階級的溫床,正如若干歐洲國家在1848年曾發生的事件。許多城市「更新」計畫,主要目的都是主政者想鏟除他們覺得難以掌控的貧民窟。法國城市規劃師奧斯曼(Haussmann)重新設計的巴黎市大道對全世界城市具重大影響,然而始終被質疑其用意是便於軍隊鎮壓暴動群眾:街道變寬敞後便能一目瞭然,更難建立屏障。

或許曾受西方統治,抑或受西方影響,許多非西方城市也在諸如火車站、寬敞大道、電報局及大型旅館等建築上汲取西方特色。儘管如此,1900年時,世上最大的一些城市化地區仍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

古代城市引發的疫病,超過你的想像

我們的摯友如今安在?心愛的容顏何處尋蹤?⋯⋯是何等騷動將其淹沒?何種深淵將之吞噬其中?曾經熱鬧的我輩,如今幾近孤獨以終。

──佩脫拉克(Petrarch),14世紀義大利詩人,抒發黑死病倖存者的孤獨心情

人類群居城市所造成的後果之一,便是讓傳染病更容易襲擊當地居民,並在人群間快速散播。而遠距貿易的興盛,也代表疾病能夠從某個角落傳到世界其他地方,且隨時間而益發猖獗,特別是可以飛航到各地之後。

有些疾病盛行於某些地區的人口。這些地區的社會往往已習慣這些疾病,因為它們已成為日常生活、死亡的一部分。不過偶爾會有某種疾病爆發成傳染病,且一旦散播範圍更廣、跨越了邊界與大陸,很可能就會演變成大規模的流行病。這類事件恐會對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衝擊。

醫史學家不太喜歡細究遠古、中古或現代早期記載中所描述的疾病診斷。像是「瘟疫」(plague)一詞就是對各種致命傳染病的統稱,例如《舊約全書》裡提到的瘟疫,還有公元前430∼427年的「雅典瘟疫」。

第一例「或許」可歸類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肇因為一種經由老鼠與跳蚤傳播、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pestis〕的細菌,病徵為腋窩及鼠蹊部出現黑色腫塊)的傳染病,是發生於公元541∼544年的「查士丁尼鼠疫」(Plague of Justinian)。

這場流行病擴散到整個地中海周邊,當時可能造成該地區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它在羅馬帝國看似有望恢復原有國力的當下開始肆虐。雖然當時西羅馬帝國在遭到日耳曼部族蹂躪後已於一個世紀前覆滅,然而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正雄心勃勃地準備再發動一場征服行動。可是這場瘟疫造成的混亂與災難,徹底粉碎了再度統一羅馬帝國的夢想。

14世紀時,自亞洲一路蔓延而來的黑死病大概夾雜了淋巴腺鼠疫、肺炎和敗血症,可能造成當時歐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在歐洲的社會、經濟和人文歷史上,這場黑死病可說是個轉折點。

由於如此大量的農業勞動人口不幸罹難,僥倖逃過一劫的農民便可爭取較高的工資。地主為了壓制加薪抗爭,引發了農民叛亂。許多人都把黑死病看作是上帝對祂的子民及教會有所不滿的象徵。各種團體隨即質疑教皇的威信,最終將演變為16世紀的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

黑死病隨著熱那亞商人的船隻,從黑海擴散至歐洲。16世紀時,歐洲的「發現之旅」在新世界造成同樣的災難。

據我們所知,到了20世紀初,人類對疾病的致病原因曾有革命性突破,但仍然無法避免新的大規模流行病出現。儘管流行性感冒在過去幾世紀來不時爆發,但是1918∼1919年肆虐全世界的那場稱為「西班牙大流感」的病原菌,卻造成空前絕後的重大災情。

據估計,這次的染病死亡人數高達5,000萬人到1億人,遠遠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死亡人數。而且與其他流感疫情不同,西班牙大流感的受害者年齡絕大多數介於20歲到40歲,進一步嚴重影響人口年齡分布。有些科學家相信,人類早晚會遇上另一場疫情如此慘重的大規模流行病。

死亡之舞或骷髏之舞,受到黑死病的啟發,普遍出現在中世紀晚期的繪畫主題。|Photo Credit: Michael Wolgemut@Wiki Public Domain

黑死病、西班牙流感,人類不斷對抗疾病

醫藥科學及醫療方法在20世紀突飛猛進,數十億人因而受益。許多新的醫學發現救助了過去無藥可治的病患,戰勝了曾經讓人衰弱的疾病。

1922年發明的胰島素,讓不少年輕的糖尿病患者活了下來。六年後,蘇格蘭微生物學家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無意中發現,有種叫做盤尼西林的鰴菌能夠消滅細菌。然而,還得再花幾年的時間,才開發出盤尼西林的製造方法,並用來對抗細菌感染。

盤尼西林的發明,開啟了自1940年代展開的抗生素革命,醫生開始有辦法治療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疾病。然而,抗生素一開始也對致命絕症肺結核毫無功效,因為結核桿菌會對任何單一藥物迅速產生抗藥性。不過到了1950年代,醫學界發現若是對患者長期施以多種抗生素,則能成功治癒肺結核。然而,最近數十年來卻出現愈來愈多就連抗生素綜合療法也束手無策的肺結核菌株。

其他像是大腸桿菌之類的細菌,也對抗生素發展出抗藥性。抗生素抗藥性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增,使原本單純的外科手術過程變得危險萬分,傷口的任何術後感染都可能讓病人回天乏術。另外,農業上為了確保牲畜健康並增加牲畜體重而慣常使用抗生素的作法,也帶來了更多威脅,中國密集的養豬場即為一例。人類自1987年起就再也沒開發出新一代的抗生素。

抗生素並非對抗疾病的唯一手段。一度流行的痲疹、百日咳、白喉等疾病,在各國為了改善公共衛生實施各種免疫計畫後,已有效受到控制。疫苗接種能有效對抗天花,於是世界衛生組織於1979年宣布,天花已完全消滅。1956年,全球開始施打小兒痲痺疫苗,或許也及時根除了這種疾病。其他包括流感、愛滋(HIV)、伊波拉等病毒則證實較為棘手,儘管醫藥科學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已初露曙光,但仍面臨重重考驗。

拜抗生素、進步的醫學知識及改良的麻醉劑所賜,像是切除盲腸這類手術,如今已能輕鬆以對。另外,如輸血、人造髖關節或膝蓋植入,還有人體器官移植等新醫療技術,都已相當普及。

第一次人類心臟移植手術在1967年施行完成。自1970年代開始發展的基因操控技術,可望為人類帶來基因療法。

受精神疾病困擾的患者日益增加,但其診斷及療法也隨人們更加重視生理學與神經學發展而有所改變。20世紀晚期也開發出更為安全有效的藥物,精神病人及憂鬱症患者絕大多數都能因此受益;另一方面,各種精神療法達成的治癒率也令人驚嘆。然而,世界許多地區的精神治療設施水準偏低,只能依靠家庭成員協助照護患者。

除了免疫計畫,公共衛生措施還包括加強大眾認知計畫(簡單者如宣導定期用肥皂洗手)、發放免費保險套,以及清除積水以減少蚊蚋滋生。與公共衛生相關的爭議,含括個人、企業及政府責任等議題。舉例來說,目前各方正在辯論,國家在面對吸菸、酗酒與濫用其他藥物,以及肥胖率攀升所造成的問題時,究竟該扮演起何種角色。而隨著財富增加、社會規範與時改變,上述問題都有加劇的趨勢。

於此同時,20世紀的醫療業也有相當不同的發展。原先在一次大戰後為治療戰爭傷患才發展出來的整形手術,普及為可做可不做的美容手術。最近出現所謂加強體能的處方藥,更在足球及田徑等運動項目引發軒然大波,而這些運動產業都是價值數十億美金的世界級產業。

►相關書摘:你覺得自己幸福嗎?你以為的現實或許只是一道影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簡明大歷史:從宇宙誕生、文明發展、西方崛起到現代世界,重點掌握138億年的關鍵紀事》,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伊恩.克羅夫頓(Ian Crofton)、傑瑞米.布雷克(Jeremy Black)

譯者:丁超

如同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大歷史計畫」,本書不僅含括史料紀錄,也融合宇宙學、生物學,到考古學及人類學等跨類別學科資料,來檢視更宏觀的歷史、綜覽人類的過往。

作者經由一篇篇精簡短文,勾勒出宇宙誕生至今日世界的每個關鍵時刻。過程中,我們彷彿搭上時光機,從「大霹靂」展開旅程,見證星球與生命的誕生,遇見最早的工具使用者,再一路穿梭至互聯網時代,看盡所有文明、技術、理念、信仰的起落。

BUB018簡明大歷史-立體書封300

Photo Credit: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