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政府新的限塑政策,也就是要禁止「內用」塑膠吸管使用,到2030年要全面禁用的緣故,引發了一些網路討論。有一方把這樣的作法打成「政治正確的極權政策」,並認為支持者皆為「華山誠品覺青左膠」,而有另一位朋友Joe Kage則是發出了一篇文去論證勞苦大眾與環保之間並非二元對立

我認為「不接地氣」跟「過於理論,缺乏實務」,確實是各種運動都常見的問題,也是需要被解決的。像是在性別平等運動中,有些人急於擺脫父權框架,認為女人不能化妝、穿裙子、進入傳統婚姻等,否則就是遭受父權規訓;或是在台獨運動中,有人認為不該使用北京官話(mandarin)與同系統的文字,否則就是延續殖民框架。

這些不是不能討論的問題,相反地我認為非常需要討論,如何讓運動更接近實務狀況、廣納多元視角、照顧到更多的人、落實到更草根的角落,唯有討論才能讓運動更加完善,所以我認為「左膠」與「反左膠」都不是能一概而論的人們,需要更細緻的討論。

我很喜歡Joe Kage在文章後半段中提出的論述,如下:

臉書有個社團叫做「不塑之客」,成員有十多萬人,大多是臺灣的媽媽們。這個社團是讓大家分享「不塑生活」——也就是垃圾減量生活——的平台。這些媽媽們哪個不是「做工的人」?他們只是希望小孩有個乾淨的地球,這樣也要被打成「左膠覺青」?

這段論述讓我想起了,著有《女性新心理學》(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的女性主義心理學家Jean Baker Miller就指出,女性在父權體制的不利地位下,發展出有別於男性的道德觀念,並非基於一種理論或明文規範,而是從「關係」與「關懷」為出發點。

Kate Ter Haar

我舉自己家庭的例子,我的家庭是一家三十幾年的中式早餐店,在新竹有算是小有名氣,上過當地的電視台跟多項美食雜誌,我從小也會幫忙顧店,現在也因為經常去照顧表妹的緣故,會幫忙招呼客人。有次在塑膠袋的使用上,母親告誡我在包裝時要少用些塑膠袋,她說:「我們不差這沒幾塊的成本,但環保一點,免得妹妹長大要戴防毒面具出門!」這也許不是多精確科學的實證主義說法,但這是一個為人母親、作為姑姑對孩子與環境的關心。

我的母親絕對不是什麼「華山誠品覺青左膠」,她是在重男輕女家庭長大,只有中壢家商畢業,且因為經濟因素,當時不能選家政科,而是選擇雜費較不多商科,她一樣是收入沒幾萬元的勞苦大眾。

同時我們也可以探討「生態女性主義」(eco feminism)的概念,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跟「男性中心主義」(androcentrism)是整個生態體系很重要的兩大問題,世界上所存的各種壓迫都是交互影響的,男人對女人與兒童的宰制,也延續到對其他物種與環境的宰制上,同時也因此女人與兒童跟環境的關係是更加親近的。

有次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發明了「清洗方便的環保尿布」,我也藉機跟家裡面有所討論,雖然為了便利,家裡還是可能會繼續使用紙尿布。不過也因為這個契機,我決定為表妹親手縫製「布衛生棉」,盼望長大之後教她使用,讓她有對環境更友善的選擇,同時也有研究指出,這對於改變女性的「月經不潔」觀念是有幫助的,進而減少不明原因的自訴症狀,是相當的一舉兩得

這也讓我想起高中時代,我是手工藝社的文書長,社團成員清一色是女孩,當屆的社長決定社課都用回收素材,也就是把廢棄的報紙或發票等,做成有質感的禮物盒、紙藤花籃這些。當時的年輕女孩們都很愛交換禮物,好像後宮劇裡面的嬪妃一般,大多是現成布娃娃、卡片等等,只有我們這群「怪女孩」是交換用回收素材親手製作的,卻更能傳達我們彼此的心意。

最後回到一個觀點,我認同「從上而下」的環保政策與「從下而上」的環保意識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不同壓迫之間的交互影響,而不是總是紮稻草人,製造出各種「假對立」,像是勞工/環境(限塑議題)、同志/穆斯林(宗教自由議題)、女人/跨性別(如廁議題),我們應該建立團結對抗壓迫的「結盟政治」。

本文經吳馨恩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