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不炒韭菜 好兒童 CC BY SA 2.0

作者/于帆(作者為中國大陸的新聞系學生,目前在臺灣師範大學交換學生)

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張懸「出包」了。她在英國開演唱會時,秀出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遭到中國留學生的「嗆聲」。我為張懸捏了一把汗,即使沒有政治力量的介入,她也會被許多大陸歌迷所拋棄。力挺她的死忠歌迷,恐怕也會被網民和朋友所鄙視,迫於壓力放棄他們的偶像。今後,張懸若想再入大陸發展,很難了。

檢討整件事情的經過,我覺得這又是因為兩岸互不理解的鴻溝引發的。從小,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和教育都是以大陸的立場看待問題的。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描述解放軍如何擊潰腐敗的國民黨軍隊,教科書上講到台灣的歷史會說「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組成部分」。我們會堅持兩岸必須統一,堅持「台獨」的李登輝和民進黨都是「民族的罪人」。我們不會了解台灣在過去的幾十年發生了怎樣的突變,台灣人的表達權有著怎樣的擴展。

電影《非誠勿擾》裡,對這種矛盾進行了有趣的調侃:大陸男生跟台灣女生相親,卻因該說「反攻大陸」還是「解放台灣」而心生不快。而且,我們有太多的麻煩需要關心,跟美國的關係、跟日本的關係、西藏問題、南海問題……等等等等,台灣只是這些問題中的一個。所以,我們的教育和接受的資訊讓我們不知道在台灣發生了什麼?哪裏的民眾在想些什麼?我們也沒有很強的動機,要在每個問題中特別關心台灣的歷史與現實。

能理解台灣人的立場和堅守,在大陸是少數;我相信在台灣如此理解大陸的,也是少數。在這種「交流的無奈」中,張懸表達自己身份的舉動無疑傷害了大多數大陸人的感情。

張懸舉起旗子,是一種「愛國心」的表現,留學生嗆聲,也是一種「愛國心」,他們愛的,都是「中國」,只是對「中國」這個概念該如何認同,有著天壤之別。我們無法接受「兩個中國」,只承認有「一個中國」,而且那個「中國」在絕大部分人眼裏,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這個概念的解釋權無疑被大陸牢牢把握著,到處受到擠壓的張懸當然會覺得委屈。從侯德建,到張惠妹國歌事件,再到年初受到「南周事件」影響的伊能靜,有太多的藝人在大陸因政治立場而被封殺了。以至於,我們會有一種看法:藝人們來大陸,賺錢可以,但莫談國是;非要表達政治立場,對不起,那是你自作孽。

所以,當我們從小被教育是「敵人」象徵的旗子被張懸舉起時,那個女生會本能的反應:"No politics today”。時間越久,這種互不理解引發的矛盾,恐怕會越積越深。

有趣的是,張懸之所以如此受大陸歌迷歡迎,部分是因為她身上的「台灣小清新」標籤契合了中產階級和青年人的需求,這些歌迷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強烈表達自己和相互討論的慾望。更有趣的是,大陸關於此事的討論,集中於網絡社區「豆瓣」——那是另一個「小清新」的發源地;而台灣關於此時的討論,則集中在「臉書」上,大部份的大陸民眾無法看到。

台灣人不會用「豆瓣」,大陸人不能用「臉書」,竟沒有一個兩者共同在場的討論空間。兩岸的交流的確越來越多,更多的人能夠親自到對岸去看一看,但是,在網絡空間這個更多普通民眾能接觸到的地方,我們居然很少交集。

說到底,兩岸把對方視作「他者」已經太久了。我們彼此,或把對方想像成一無是處的「小把戲」,或把對方看作時刻威脅自己的敵人。靜下心來,關照彼此的立場,成熟冷靜的討論,實在太少​​。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