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夙霓、熊書慧

六月到八月是北歐最舒服的季節,皚皚的白雪終於遠離,春寒料峭也漸漸平息,攝氏二十多度的氣溫,伸手就像摸得到湛藍天空,曬在身上盡是暖洋洋的陽光,綠草地上舉目望去隨處可見清涼日光浴,野餐墊一鋪,幾個好友便開始喝酒、聊天、吃起點心。

公園裡座落著已經清理好的大火爐,旁邊或許還堆疊著上個人留下未用完的柴薪,一群人帶來火種、熱狗、醃好的豬牛羊肉、新鮮蔬果、麵包,手腳俐落地生起火來,不一會兒空氣裡開始瀰漫著柴薪、炭火、燒肉混雜的氣味,三五好友一邊燒烤一邊八卦的調笑聲,孩子們在青草地上追逐歡樂聲,在這個久違的夏季溫暖裡,人們需要一場又一場的野餐(Picknick)來彌補失落已久的陽光。

瑪麗安內.韋斯徹曼(Marianne Westman)童年住在瑞典中北部的法倫(Falun)鄉下,她在這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家庭農場裡她曾看過、觸摸過的一景一物,都成為日後躍然於她彩繪瓷器上的豐富圖案,瑪麗安內對家鄉的喜愛,不僅可從她的種種作品,更可從她退休後依然選擇回到故地直到死去看出端倪。從出生到18歲離家到斯德哥爾摩求學,18年的鄉村生活變成瑪麗安內生命中非常豐富多彩的養分。

說在野餐正式推出之前,印刷圖案配合手工上色新技術開始

1950年8月,瑪麗安內在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Konstfackskolan)畢業前夕,便被弗雷德里克.威特傑(Fredrik Wehtje)相中並網羅進Rörstrand瓷器廠,那年她22歲。當時的Rörstrand瓷器廠已網羅幾位非常具創造力的設計師,如:卡爾.哈里.斯托瀚(Carl-Harry Stålhane)、庫納爾.尼倫德(Gunnar Nylund)、赫薩.班特松(HerthaBengtson)、皮爾格.凱皮安能(Birger Kaipiainen),年輕最資淺的瑪麗安內必須在這些強悍的設計師裡找到自己的定位。

甫進入Rörstrand的前兩年,看似恬靜的瑪麗安內其實內心非常焦慮,她發現當時所盛行的火石(flint)原料,容易讓所製作的器皿產生裂痕,因此她花了許多時間尋找替代原料和新技術,這樣的想法和當時廠內協助的鑄模師與工程師產生很大的矛盾衝突,加上她一連串設計的起司罩、砧板、把手鍋等新器型,也被其他人評價舊時代痕跡太重,不易銷售,因此她的設計就這樣被停滯很長的時間。一直到1952年「我的朋友」(Mon Amie)系列推出,瑪麗安內的藍色小花開始在瑞典50年代設計界開出繁盛的花朵,而她成長過程裡那些溫馨、快活的經驗,也轉變成她彩繪筆下一個又一個的有趣新玩意,當時市場開始給予她「有趣新奇的廚房用品」、「充滿青春洋溢氣息」的高評價。

1952年推出的「我的朋友」系列是瑪麗安內創作生涯裡的第一個成功,1956年的「野餐」(Picknick)系列則可謂她最出色的一項代表作,但在「野餐」推出之前,其實她便開始許多類似的實驗創作,如:「波莫納」(Pomona)、「葡萄柚」(Grape)、「派對」(Party)等,她幼年生活裡那些小童趣,一一變成她筆下的創作線條,她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魚和水果,變成帶點孩子塗鴉味道的樸拙線條,更大膽使用鮮豔的紅、黃、藍彩繪其上,那時瑪麗安內更開始使用新印刷技術,先印刷出圖案的黑色線條輪廓再以手工彩繪上色,替工廠節省許多手繪人工成本和時間,從三個系列裡蘋果、魚、葡萄柚圖案,不難看出此為她創作出「野餐」系列的前哨站,尤其是1954年推出的「葡萄柚」小系列,和「野餐」(Picknick)系列中的檸檬黃果醬罐圖案幾乎是一致的。

「波莫納」(Pomona)系列為瑪麗安內1952年推出的作品,延續「弗里斯科」的小魚,並加入其他色彩鮮豔的蘋果。
「波莫納」(Pomona)系列為瑪麗安內1952年推出的作品,延續「弗里斯科」的小魚,並加入其他色彩鮮豔的蘋果。|Photo Credit:合作社出版

「野餐」(Picknick)系列正式推出

瑪麗安內設計「野餐」的靈感來自於最尋常的廚房,在瑞典很常見的烹調蔬菜,如:甜菜根、蕪菁、紅蘿蔔、鯡魚、蒔蘿、豆莢、白蘆筍、洋蔥、黃檸檬等,全化身色彩鮮豔俏皮的圖案。她回想起這段設計過程,依然沉浸在當時一筆一畫勾勒描摩的幸福裡,她提到:

「所有的野餐系列圖案都是她自己獨立完成的,她像個不聽話的小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直畫一直描摩,這些動作會讓自己覺得自己非常的棒」,這些設計的圖案最後會變成橡皮印章,接著「在泥胚上印上黑色的輪廓線條,接著再簡易上色」,這是瑪麗安內非常自豪的點子,也接續她之前在「葡萄柚」系列銅板印刷的再進化,減低大量需要人工手繪過程,且讓上色變得輕鬆簡單,替當時工廠節省許多成本,只是瑪麗安內自己的設計卻又與滾印的工序略微不同,她先一筆一畫將黑色線條勾勒在半成型的初胚上,如此她設計的作品線條輪廓會比滾印效果好許多。

然而,瑪麗安內一開始提出「野餐」系列的設計想法時,並沒有被當時旗下的設計師和銷售人員認可,比起其他作品,這系列更加豐富多彩且用色強烈,加上廚房隨時可見的蔬菜瓜果圖案,與當時設計潮流反差過大,公司高層一致評斷市場風險過大,足足冷凍這系列兩年才真正投入製作生產,直至1956年,「野餐」系列才首度被推出。

烹調食物,燙著細白蘆筍,切著甜菜根,這樣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事,卻在瑪麗安內手上變成一種時尚,原本被關在家裡放不上檯面的灰姑娘,搭上南瓜馬車搖身一變成穿玻璃鞋的俏皮小公主。我想,就是這份「普通」徹底打中所有家庭主婦的少女心。再怎樣簡單的食物放上去,都像被施魔法般,美味瞬間提升,烹煮的心情也變得異常美好。「野餐」系列一推出便引發瑞典海內外爭相搶購,1959年倫敦展覽會上,更評價此系列作品是「極優秀的瑞典摩登及構圖設計代表。」

在今日,多少收藏者家裡陳列著「野餐」系列,可能一把有著綠色豆莢圖案的把手鍋,也可能是一個繪有甜菜根的小罐子,眾人看到時總會帶著驚嘆的眼神,發出嫉妒又羨慕的口吻,在90年代中期一口繪有「野餐」圖案的三角形小碟,售價約100克朗(約374台幣)左右,十年後變成300克朗(約1,122台幣),現在你則得付個600克朗(約2,244台幣)才能收藏到。而近幾年復古圖案再利用,成為當代另類流行,「野餐」的圖案再次被運用在布料、布鍋墊、餐盤和擦手巾上,足見「野餐」的魅力,60年來有增而無減。

北歐經典食器,瑪麗安

Photo Credit:合作社出版

ADDITIONAL INFORMATION:「野餐」系列的旁支「波莫納」

從「野餐」系列底部的印記,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當時的小祕密,這系列所採用的器型稱之「RH Modell」,底部印記的數字則表示模型號,「RH Modell」同時也被使用在其他系列圖案上,如:「菜單」(Menu)、「燉煮」(Stuva)、「波莫納」(Pomona)(有1952年和1956年兩款),但這些系列卻又都是從「野餐」圖案中擷取局部另成一個新系列,例如:「燉煮」系列中的香菇和雞油蕈圖案,與「野餐」系列裡在碗及長方盤等模型上的蕈菇是一樣的,而「波莫納」上的綠色蒔蘿、紅色甜菜根及藍色洋蔥,更是「野餐」中的經典圖案。

因此,消費者輕易地將1956年推出的「波莫納」系列也歸入「野餐」系列,列入成套收藏品的清單項目。事後便有人批評「波莫納」系列是Rörstrand瓷器廠為延續銷售成績,而做出的小動作,將「波莫納」系列直接歸入「野餐」之中是有爭議的。對於這項批評,瑪麗安內僅淡淡地說「大家的說法並不會讓我感到吃驚」,也間接證實當時Rörstrand瓷器廠的銷售策略。

從Rörstrand來的春天─我的花園

1959年末,瑪麗安內在丹麥波利弗斯(Bolighus)展覽會上推出她另一個新系列「我的花園」(My Garden),她的花園裡不是花團錦簇的花草,而是延續一如既往的喜愛,一條又一條披掛著閃耀鱗片的魚群,和各式俏皮活現的蔬果。1960年4月,Rörstrand瓷器廠將此系列在命名為「從Rörstrand來的春天」展覽會上正式推出。

雖然推出之際,「我的花園」適逢兩位強勁對手也同時推出系列作品,但由於形式設計又創新意,搭配大膽的構圖和繽紛用色,發行之際便引發媒體關注,大家無不誇讚瑪麗安內的設計巧思,真正存活在廚房裡的設計師,懂得什麼是方便什麼又是主婦的不便,甚至戲稱「女人用的家庭用品就該是女人創造出來的。」

「我的花園」設計獨到之處,在於將蓋鈕設計成掀開後可倒立放置,鍋蓋變成深盤或小碟,鍋蓋內亦繪有圖案,所以就算變身盤碟同樣十分美觀,將設計靈活地運用在日常生活。

有人說「我的花園」系列是繼「野餐」之後讓瑪麗安內的設計地位更加穩固之作,但「我的花園」系列在當時卻出乎意外地銷售未創新高,後來大家評斷原因大概是這款作品在當時的售價並不便宜,以致精打細算的主婦們在收藏大量「野餐」之後,狠不下心將它再列為收藏清單之一。至於到底當時售價是多少?也成為現在收藏家很想知道的答案。

相關書摘 ▶《北歐經典食器》:活在挪威瓷器中的美麗女孩「樂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北歐經典食器中的舊時光》,合作社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謝夙霓、熊書慧

為何人人都瘋迷愛戀北歐食器?為何每次一上架總是瞬間搶購一空?
本書中,作者將一一介紹在這食器界裡璀璨鑽石背後的故事,從設計師的生平、食器的製作工法、獨樹一幟的風格設計與令人心弦牽引的圖案印花,以及食器的命名與由來,在銷售市場的歷史變化。如敘說故事般帶領大家欣賞北歐食器的迷人魅力,一窺每個經典品牌背後的故事,並解開為何這些獨領風騷的食器可以流傳世代,經過時光淬鍊,依然留下高貴優雅的價值之謎。

北歐食器,裝上自己親手做的菜餚並擺上餐桌,蔚然成為一桌令人心悅的餐桌風景。經由本書,讓你細細品味北歐的生活美學與藝術之美,在閱讀每個引領餐瓷風潮的品牌故事時都令人讚嘆驚艷。願美的事物能雋永長存在人們心中,久久不散。

Photo Credit:合作社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