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台灣農民運動(又稱520事件、520農民運動)為發生於1988年5月20日的全台農民大規模請願行動,也是台灣解嚴後,首次爆發激烈警民衝突的社會運動,起因於1988年政府決定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台灣,加上國家發展開始由農業轉向工業,農民收入相對減少,引起大多數農民的質疑和不滿,並提出七大訴求,30年後重新回頭檢視這些訴求,可以發現有些已經達成,有些則仍是台灣農業的未竟之業。

農運當年提出了哪些訴求?達成了多少?

《中央社》報導,前立委林豐喜認為,戰後的美國為了振興經濟,採取糧食輸出政策,影響台灣甚鉅;《農傳媒》報導,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則分析,1950年代到1970年代整體政府政策走向是「犧牲農業、扶植工業」;加上國家政策的影響下,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的薪資差距逐漸拉大,讓農民感覺自己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權益遭到犧牲。

當年還在台大讀農業系的陳吉仲回憶,

為什麼溫馴的農民會走上街頭?因為農民深感「我已經付出那麼多,不只沒來保護我,還一直犧牲我」,我們還有去農村訪問農民,發現農民都說不想爭權益,只求下一代不要再種田,因為農業已經沒指望了。

520農運時,農民團體提出7大的主要訴求,包含:

  • 全面辦理農保及農眷保
  • 降低肥料售價
  • 增加稻米保證收購價格與面積
  • 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
  • 改革農田水利會
  • 成立農業部
  • 農地自由使用

《中央社》報導,30年過去,陳吉仲認為,農運的訴求目前政府勉強做到其中3項,包括兌現肥料自由買賣、推動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成立農業部等,許多農業政策必須調整才能永續發展。

首先有達成的是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今年一月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預計2年後廢除水利會改選。不過,「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則未實現。

陳吉仲解釋,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財富不一,資源要整合使用,並擴大灌區,讓全國尚有37萬公頃未納入17個水利會服務的灌區(31萬公頃),擴大建設納入,再配合國土計畫法規劃的農地生產、確保糧食安全。

另外「農業部」可望於2年後設立,陳吉仲回憶,當年政府的八部二會中,都沒有農業部門,目前行政院通過農業部組織法草案,完成修法後將成立農業部「要讓農業發展的位階跟其他產業平起平坐、整合推動,不再是犧牲角色。」

第三則是肥料自由買賣,當年農民沒有稻穀議價權,必須用低於實際價值的稻穀,去換生產必須的肥料;如今肥料價格是穩定、均一的,水稻每公頃肥料約花費8,000元,農民可以接受,肥料開銷也已經已非主要生產成本。

至於農運的其他四項訴求,陳吉仲強調,「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尤其是「全面辦理農保及農眷保」,目前有農民和眷屬有農保,雖然多數人認為做得還不錯,但農民的社會保險仍不完整。

《農傳媒》報導,陳吉仲說,農業保險能避免農民看天吃飯,職災能避免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再加上農保制度,農民的保障才會比較完整;農委會正在推動《農民職業災害保險條例》修法,未來要再推動農民年金,而非老農津貼,讓農保、職災和退休三個層面的保險都能到位且能提升。

另外農作物的天然災害保險,近年也開始推動, 農委會農金局副局長周若男說明,已推動梨、釋迦、芒果、水稻、石斑魚、禽流感及養殖漁業7種,今年希望再添7種,包含香蕉、鳳梨、木瓜、文旦柚、甜柿、蓮霧及農業設施。

對於「增加稻米保證收購價格與面積」這項訴求,水稻田每公頃生產量約5,000多公斤,520農運之前,稻穀收購價格最好的計畫收購價一期稻作每公斤18.8元、每公頃收購970公斤,農運之後增為1,600公斤;二期收購價每公斤15.8元,原本收購850公斤,農運後變成1,200公斤。

但是,稻米計畫收購價現在每公斤26元,30年來才增加7元多,完全跟不上物價波動的幅度;而且對照國際糧價,黃豆、小麥、玉米的均價,1970年代每公噸約100美元,金融風暴前200美元,金融風暴後升至300美元。

鑑於稻米收購機制不足以照顧農民確保所得,農委會的做法是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補貼採友善耕作、自產自銷者,符合國際貿易自由化規範、對外有競爭力。

至今影響最大的農運訴求是「農地自由使用」,當初著眼於為農民增加收入;然而,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三讀修正,開放非農民自由買賣農地,結果反而讓「農地農有」回不去了,農地也開始出現價格、數量、品質上的問題;全世界最高的農地價格就在台灣,平均每公頃要1,500萬元,農地價格炒作引發農舍問題。

陳吉仲說,現在要透過《國土計畫法》推動劃設農業發展地區,確保農地農用。

至於其他農委會沒有做到的,例如「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陳吉仲除了表達要檢討外,也提出農委會未來要推動讓更多青農勇於參與農會的機制,並革新、擴充農會功能,如農會的供銷部既要建置冷鏈系統,也要推動整合生產端、行銷品牌與加工後銷售產品至市場的業務功能;甚至讓幾個農會合併,扮演物流中心的角色,以便讓農會加速現代化運作。

《上下游》報導,陳吉仲坦言,

30年來政府對當時農民的七大訴求,大概沒做到多少,我們會去檢討哪些沒做,哪些還要再加強。

即使現在農業預算變多,「但這1,300億到底跑去哪?到底有沒有真的具體照顧到農民、農村?如果沒有,我們必須檢討、承擔。」同時承諾,「會幫農民把公道討回來,要求平反,這是轉型正義重要的一部分。」

陳表示,希望30年後的今日,520農運精神不要散掉,要傳承給年輕人,讓農業不再弱勢,真正讓農業走出來。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