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外出用餐

主旨不清,屬資訊類書籍

這本書在前言中就提到有些讀者質疑他寫的是eating away而非eating out,作者某程度上也自承整本書的構成比較像是集結各種餐廳的小故事,像專欄那樣的連載。時間大致有排序但並不精確,再者主題鬆散地環繞著經營者、名廚(不一定是創辦者本人)或用餐的名人、評論者等。

有些英式幽默翻譯不到位,所以看起來突兀地很奇怪。例如頁56「...他旅行過全世界,買下-可能也吃過這件T恤...」蛤?什麼意思

對我來說,因為做研究有時可能需要找一些有關餐飲的資料,這本書至少有提供文獻出處,方便查找。但整體來說若想要認識西方餐廳與餐飲史,應該還有更好的選擇。

死線已是十天前

書名取得好,內容普

這是一本中文書名取得很成功的案例。誰沒有過死線壓力暴增還是寫不出來的經驗?所以馬上就想買來看。

內容是收錄了許多日本知名作家與編輯的日記/隨筆/書信中,提到截稿在即但寫不出來,或請求延期但又為稿費焦慮的片段。我本來以為「死線已是十天前」這句真正引自某篇作者的文章,結果沒有,而且書中提到對截稿的煩惱好像都沒有那麼急迫?或許這也牽涉到我對這些文學家的生平都很不了解,欠缺脈絡。

大人們的餐桌: 從希特勒到歐巴馬, 33位牽動政局的歷史人物飲食軼事

《大人們的餐桌: 從希特勒到歐巴馬, 33位牽動政局的歷史人物飲食軼事》的書評

香港作者。被這個主題企劃吸引,結果實際讀發現是像報紙專欄的集結,其實是搬運和翻譯很多西方書籍的資料,但沒有太多系統化、結構化的整理,例如把所有的統治人物餐桌故事並列擺在一起,卻沒有更多脈絡的介紹(例如按歷史發生的順序來編排),很失望。還有明顯的錯誤,例如頁59 Queen Elizabeth是伊莉莎白女王,應該不是皇后吧。香港作者應不會搞錯這個?有點離譜。

敵意語言

聚焦在伴侶間的言語暴力

由於與從書介看到的期待不太一樣,筆記在此:
- 本書聚焦在辨認出言語暴力,並說服受虐者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但如果你已經知道言語暴力是什麼,希望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這本書談的相對淺薄,只強調要用溝通方式先中斷施暴者的話語。
- 對於伴侶關係以外,例如職場的言語暴力等,沒有著墨。對於如何定義親密關係也沒有太多關照,比較聚焦在像已經穩定下來、不容易分手的關係,例如婚姻。

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

正視腦疲勞,才能真正達到休息的功效

這本書幫大家整理幾個現在常聽到的關鍵詞:適當壓力有助於腦的活動,將集中腦力的工作安排成多元衝刺的型態,以及正念冥想與均衡的飲食(雞胸肉、蔬菜、大麥、檸檬酸等)。

有人非死不可

女探長的療傷之路(有雷)

女探長洛蒂·帕克系列。中年女探長,丈夫病逝後成為單親媽媽,帶著三個青春期的小孩。工作繁重,曾經酗酒,雖然邋遢中性但仍有姿色。查一樁城市都更利益引發的謀殺案。另外一條主軸是教會神父性侵兒童案,原來這塊地曾經是孤兒院。故事很老套,對兇手受暴的童年與成年後的變態有點太粗糙,推理也鬆散,不是很推薦。

摯友

如師如友,亦如戀人

這本書行銷時主打主角與養狗的關係,在我看來是手法錯誤。這本書主軸是悼亡,不只是失去摯友,更是在哀悼與記錄那逝去永不復返的那一部分自己。生命中你曾是否有幸有過一個親密的好友?這個人可以像老師一般與你議論人生,也會像朋友一般抱怨日常瑣事,最重要的是,你願意付出時間聆聽,並在聽到他內心真正的聲音時還會深深地崇拜。作者在這裡談的是自我,也兼論自己在文學江湖的種種冷眼笑看,即使對照今日國內文壇也頗有相應的興味。這是一本很深刻的小書。

歡迎光臨忘憂早餐店

言情+人情味

作者真的看了很多言情小說加上通俗節目,才可以寫出這麼多字一大本,以早餐店為背景串起來的街頭巷尾故事。劇情平淡,就是一個回家接班的小闆娘和一個自由作家帥哥的邂逅,中間夾雜各種愛吃不同早餐店菜色的配角的人生註腳。

麥卡的難題

獨善其身的不滿足

作者十分擅於描寫獨居者細瑣但又滿足的心境,每天一個主題日,洗衣日、廚房日,自己做菜就用法文發音,自得其樂。麥卡,一個四十餘歲沒有結婚的科技阿宅,有一個長期來往的女友,但對下一步沒有想法。為什麼?已經習慣了小宇宙的秩序,就害怕邁向必須付出、忍受混亂的下一步。當女友提出分手,時間多出來,空間多出來,麥卡開始思考自己的孤寂感從何而來,然後嘗試彌補。(引發女友提出分手的事件,來自麥卡前女友的兒子突然冒出來,號稱麥卡是生父。)我不是很喜歡麥卡,但我必須說作者寫得真好,現在這個時代,麥卡就在我們身邊。

親愛的柏德太太

由史料啟發的有趣故事

戰爭時在後方的年輕女性生活是怎麼樣的呢?作者從婦女雜誌的回信專欄獲得啟發,為我們勾勒出一則友誼與愛情的溫情故事。艾瑪琳憧憬擔任戰地記者的工作,所以奮力爭取到書報社職缺,不料到職後才發現實際的工作內容只是擅打專欄回信,而且這位專欄主持柏德太太作風硬漢,已經和她的讀者群,也就是一群單身、正值婚齡、卻被戰爭打亂生活節奏的年輕女性產生代溝,這家雜誌銷量也搖搖欲墜。艾瑪琳用豐富的情感讀信,與看不見的讀者感同身受,甚至大膽地決定冒名回信。原作者從史料中寫下這些故事,裡頭有閨蜜的溫馨友誼、有尋覓伴侶的女兒心,也仍可感受到在無情戰火下人們漸漸將危險內化成日常的勇氣...是本溫馨小讀物,處處有勵志小語。

(p.85)找出自己擅長什麼,然後精益求精。
(p.135)母親總說,重要的並不只是繼續往前走,也得為自己相信的事物站出來。

會員中心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