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

職場上,年紀大的人碰上科技產品就沒轍的刻板印象,正在過時。Dropbox針對四千多名資訊科技專家所做的調查,發現情況剛好相反:55歲以上的人士在接觸科技時,壓力比年輕同仁小。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證實,程式設計師的知識與技術會隨時間成長——五十多歲的人擁有的軟體平台知識,通常不輸(或勝過)二十歲的小夥子。法國盧昂商學院(Rouen Business School)教授尚.普拉隆(Jean Pralong),找到400位二十多歲至六十多歲教育背景 相似的人士,分析他們的工作表現,竟然發現年長員工掌握新科技的速度和年輕人一樣快。

以羅恩.艾爾(Ron Ayers)為例,他在設計轟炸機與飛彈多年之後,將空氣動力學的知識運用於打造飛速車。2006年,他的發明創下柴油機的路上速度紀錄,時速達到350英里。現在他設計的車,地面時速達到了1000英里,預計2019年可推出。到時艾爾將是87歲。人們問艾爾是如何持續追上所有的科學新知與機械知識,他的回答很簡單:「我和科技一起與時俱進。」

前文提過的保險員瓊斯也一樣。69歲的她,和數位原住民沒兩樣,在臉書上十分活躍,日常生活中一碰到問題就立刻查Google。她的iPhone下載了大量app,自動提醒她最喜歡的運動(大學美式足球)的賽事分數。瓊斯在Craigslist上買辦公桌,擺在她亞利桑那州的公寓裡,充當雙螢幕工作站。此外,她喜歡和打game的孫子聊科技。瓊斯表示:「我對遊戲一竅不通,但我懂的東西足以和孫子聊電腦,你知道,聊我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顧問這一行競爭激烈,瓊斯為了找到工作,不得不跟上保險產業的最新科技。我詢問她的近況時,她正要去學一個叫「Epic」的新型複雜管理系統。瓊斯表示:「那真是很強的一套軟體,好先進,但我學起來不是問題。公司那位負責科技的先生會告訴你,我算是好學生,學習速度比有些年輕同事還快。」

瓊斯的優勢是長年和科技打交道。她二十多歲時,前夫在家裡擺放了大量的科技產品,包括第一代的蘋果麥金塔電腦。此外,她從事銷售與零售業多年,接觸過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前文提過,如果年齡大了之後必須學習相近領域的新技術,人腦一樣表現優秀。然而,萬一我們和瓊斯不同,一生和科技不是那麼有緣,那麼上了年紀時碰到新科技會發生什麼事?是不是註定無法上手?

當然沒那回事。

著名報人雅利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在50歲出頭時,第一次希望藉由網路,傳播新聞與民意。當時哈芬登是作家,對科技所知有限,但她並未因此放棄。該學的,她就去學。自己不足的地方,就聘請科技人才幫忙。哈芬登最後在2005年,也就是55歲時,成立了《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如今是全球最成功的新聞評論部落格。

好吧,各位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50歲出頭學科技還不算晚,畢竟賈伯斯研發iPhone時的年齡,和哈芬登成立全球級部落格的年齡一樣。如果再老一點呢?

我為了找出答案,造訪了紐約西城的「長青星球」(Senior Planet)。長青星球首創 「獨一無二的社區中心,率先藉由科技的力量,改善熟齡生活」,提供線上資訊與諮詢服務,從健康、約會、旅遊到時尚,無所不包。此外,長青星球也提供電腦課程給完全沒基礎的初學者。一天晚上,我跑去參觀課程,映入眼簾的是蓋帝圖庫很少會收錄的景象:十幾名62歲至83歲的人士,正在用iMac架設網站。整間教室鬧烘烘的,不時有人發出噓聲,要大家小聲點,但一點用也沒有:班上同學的情緒過於高漲。學員A摩拳擦掌,準備架設不必去美術館也能欣賞畫作的網站;學員B想在網路上販售珠寶;學員C想成立報導非洲農業的新聞網站。我身旁那台iMac的使用者是一名80歲的女性,她等不及要用網路拓展自己的教練事業。她告訴我:「我這個年紀的人,打算以最理想的方式,把才能貢獻給這個世界,所以我得學會外頭的科技。再說了,學新東西很好玩—感覺好像又回到學校!」

除了我以外,在場唯一60歲以下的人是老師陳今(Kin Chan,譯音)。陳老師今年26歲,穿著紅T恤,上頭印著長青星球的口號「怎麼老,由我決定」(Ageing with Attitude)。老師把每一樣東西都講解得很清楚,沒有一絲年輕人的不耐煩,但這堂課一開始就不是很順利。有的學員連最基本的東西都弄不清楚。光是要找到「開始」鍵,就已經手忙腳亂。還有人在滑鼠只需要點一下的時候,硬是點了兩下。老師要大家登入線上平台的帳號時,有一個人發現自己的帳號被鎖住。陳老師不由得提高音量:「請把你們的密碼,寫在你們的本子上!」

但是過沒多久,每個人都進入情況了。我因此想到,或許今晚剛上課時的一團混亂,不是因為學員上了年紀,而是因為他們不熟悉電腦這種科技。前不久,我看到一個電視節目找來一群青少年,讓他們使用昔日的科技。那些年輕人一頭霧水。有的不曉得如何用唱盤播放音樂,他們拿起唱針,左看右看,好像那是什麼奇花異草的莖。請他們以手動方式調整收音機頻道時,有的人嚇到臉色發白。那個節目的氣氛輕鬆幽默,旁白說:「看到數位原住民被類比科技弄得手足無措,可真是有趣。」沒人因此擔憂整個青少年世代的認知能力出了問題。然而,如果有一個超過50歲的人弄不懂某種科技產品,就會因為年齡被鄙視。我們會不耐煩地發出「嘖」的一聲,交換心知肚明的眼神,覺得年紀大的人真沒用。

年齡歧視是錯誤的推論。事實上,每個人碰上不熟悉的科技時,都會有一段學習曲線。你學習曲線攀升的快慢,態度與資質的影響力超過年齡。那一點除了是學習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陳老師在長青星球教了兩年書觀察到的結論。他表示:「學習新科技時,年齡只是數字而已。你的人格特質與聰明程度、你對電腦有多少興趣,這些事影響學習成果的程度,遠超過你幾歲。」

還記得前文提過的日本搞笑自拍皇后西本喜美子嗎?她72歲時,才第一次拿起相機。另一位日本女性若宮正子從銀行退休後,六十多歲開始使用電腦,接著又靠著線上教學,自學寫軟體程式。若宮正子因為找不到給老年人玩的手機遊戲,便自己設計一個。她依據日本的女兒節傳統,設計出以慢速播放並介紹「雛壇」(Hinadan,擺放女兒節娃娃的台子)的遊戲,蘋果因此邀請82歲的她參加開發者年會。若宮正子今日四處推廣在熟齡學習科技的重要性,跑遍全球接受採訪與演講。她在個人網站上傳她遊走各地的vlog,還教大家用Excel創作藝術。

這個世界的科技日新月異。我看到若宮正子這樣的人士,再加上親自跑去長青星球上課,我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樂觀起來。陳老師也有相同的感受:「我學到很重要的一課:不管相較於這個世界,你在某方面有多『落後』,只要你去嘗試,總有一天會跟上。這個心得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如果要真心相信這個心得,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即便是在長青星球(那個每張海報、每封電郵、每本宣傳冊都強調擁抱老年的地方),當學員學東西的速度不如想像中快的時候,有時仍會怪罪自己上了年紀。陳老師為了破除大家把事情推給年齡的心態,他會舉一位學員的例子。那位學員92歲,患有帕金森氏症,但在他的電腦基礎班與進階班成績都很優異,陳老師表示:「我不敢相信她學到那麼多東西!」


科技能在老年帶給我們翅膀,讓我們超越老化的身體,參與這個世界。貞可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仍在使用臉書與YouTube,在阿拉伯世界累積了一群追隨者。在倫敦的安養院「南丁格爾之家」(Nightingale House),93歲的約翰.李奇(John Rich)用iPad瀏覽新聞網站,跟上全球時事。此外,他在網路上旅遊至遙遠的他方,用Google Earth造訪柏林的史得可立茲(Steglitz)街區,也是他小時候長大的地方。李奇還造訪了英格蘭的索美塞特郡(Somerset),那是另一個他曾定居多年的地方。他最近最想參觀塞席爾(Seychelles)、加勒比海,以及美國各地的高爾夫球場。李奇表示:「Google Earth太不可思議了。我坐在這、在自己的椅子上,就能旅行到世界各地。」

伊妲.懷特(Ida White)則是盡一己之力協助他人。懷特生於紐約,成年後大都定居於美屬維京群島(US Virgin Islands,位於加勒比海波多黎各東部),擔任老師、諮商輔導員、電台節目主持人、政治活動家。懷特如今八十多歲,住在佛羅里達的奧蘭多(Orlando),但仍舊透過社群媒體,和第二家鄉保持聯絡。她在臉書上提供建議給近700位朋友,其中許多人是她教過的學生,大家叫她「老師」或「懷特老師」。2017年,颶風重創維京群島,懷特運用自身的災害管理經驗,傳授災後重建的竅門。懷特表示:「年齡不是臉書上人們第一件會注意到的事,那是很大的解放。我不必擔心自己幾歲,可以做自己。」

線上世界畢竟稱不上「年齡不是距離」的烏托邦。網路上的年齡歧視,就跟性別歧視、恐同、種族歧視一樣,隨處可見。前文提到的波蘭藝術家卜蘭放在臉書和YouTube上的東西,有時會引來謾罵老人的評論。許多年長的遊戲玩家仍然會隱藏真實年齡,以免招來辱罵老人的酸民。柯芮當初會選擇透露真實身分,單純是因為她愈來愈常與粉絲聊天。柯芮表示:「我想讓人們認識我,因為我想認識他們。如果你根本不認識那些人,在網路上聊天其實沒什麼意義—純粹是浪費時間。」柯芮說得很有道理。在網路上實驗不同身分其實很有趣,可以帶來解放,但如果你永遠都得假裝年輕,那就不一樣了。網路空間若要超越所有的界限,人人都必須感到受歡迎才行。

我和柯芮聊完天之後,碰巧找到一個協助我們順利老去的科技:你可以在智慧型手機上模擬老年的自己,或是在虛擬實境裡,和栩栩如生的老年版自己交個朋友。這種事聽起來是沒什麼的小樂趣,但研究顯示,這麼做可以縮減「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之間的「基本情緒疏離」(fundamental emotional disconnect)—讓你有動力替晚年做更理想的規畫,多運動、少拖延,甚至可以增強做人處事的道德感。

我問柯芮是否有興趣和虛擬版的未來的自己,多相處一點時間,她大笑:「我都這把年紀了,我想我已經是未來的自己。」柯芮說:「我對自己現在的樣子感到開心,也感到滿足。我喜歡現在的我。」每當我聽到有人這樣說,我的精神總會振奮起來,不論對方是年輕人或長者都一樣。不過,聽見長我30歲的柯芮說出這樣的話,再度讓我想起,自從蓋茨黑德的曲棍球錦標賽之後,我心中一直默默疑惑的一件事:柯芮能活得快樂,是否是熟齡帶來的好處?或者該反過來講,她擊敗了年齡?

相關文章︰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終極慢活:現在是當老人最好的時代》,大塊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
譯者:許恬寧

本書談老年,但絕非「長者限定」!
(縱容年齡歧視,等於否定未來的自己)

為何人人都想「優雅地老去」?因為懼老、厭老。
其實,變老不是通往悲傷星球的單程票──

白髮不一定要染黑;皺紋是微笑曾經出現的地方。
老人可以在床上活蹦亂跳,在臥房裡重獲勇氣,
更可以不畏世人眼光,上夜店跳舞,在街頭塗鴉,活出自己的樣子。

大膽變老,不只需要勇氣,更需要改變「老年」的定義。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先前以引發全球響應的《慢活》(In Praise of Slow)一書,點出時代精神。此次再度介紹「長壽革命」這個席捲各地的運動,鼓勵大家一起揚棄過時觀點。

我們變老的方式正在發生革命。老,的確是生命無可避免的環節,從現在起的一年後,所有人都會多一歲,這件事無從改變,但我們的確可以改變自身變老的方式。銀髮世界正在出現新面貌,每一個人都能以更大膽的方式,用活力與喜悅改寫人生下半場。

現在是拋開偏見的時候。在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哪個年齡才(可)能做哪些事的界限愈來愈模糊。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重新設想該如何面對中高齡的生活,打破原本的社會結構,活出大膽精采的黃金歲月。第一步是拋開從前的人生模式。誰說一定只有小孩和年輕人才能讀書,人生中段只能永無止境地工作,成家立業,最後抓緊殘留的暮年遊山玩水。在打破年齡成見的世界,這樣的區隔將會消失,改成終身學習,少一點工作,多一點給家人與休閒的時間,在人生中段就能回饋社群;即便多添幾歲,一直到最後,仍舊可以活躍地參與這個世界。

本書作者歐諾黑走遍全球,與帶來啟發的人士對談。他的採訪對象在公私生活中,都不甩社會上對於老年的成見。從文化、醫學、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來看,我們所有人早已擁有全新的可能性。本書翻轉社會對於教育、醫療、工作、時尚、第二春、政策的成見。只要對我們共同迎接的未來感興趣,千萬不能錯過這本引人深思的喜悅之作。

getImage-3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