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人生百味

每當看見拾荒者時,內心想行動又不知從何開始嗎?

回家面對回收物時,不知從何下手整理嗎?

來看站在回收一線的阿公阿嬤們到底需要什麼,又該怎麼出動吧!

起身行動3步驟

人生百味

回收品項 喜好大解密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

資源回收的「奇幻之旅」

資源回收物進了資源回收站後,他們就會進入了回收產業鏈,回收產業鏈主要由2個主要角色組成的產業鏈:「回收商」與「處理商」【註】,回收商的主要工作是將可以回收的物品分門別類集中,而處理商所負責的則是將分類好的回收物,再做成再生粒料販賣給製造商,讓資源循環再利用。

回收商可再細分為「地方型小回收商」與「中大型回收商」,地方型小回收商多出現於人口稠密之處,負責將蒐集到的回收物進行初步分類,之後再銷往中大型回收商,或直接銷售給處理商。

人生百味

「看守台灣協會」的謝和霖秘書長說:「雖然地方政府的清潔隊也有在收回收物,但大多是籠統地把許多類回收物混合收集,分類品質並不好,且夾雜著許多回收處理管道不足、沒有市場行情的回收物,甚至垃圾,不利於後續的分類回收處理。因此城市光靠政府的清潔隊根本不夠,還是很需要仰賴這樣的民營回收業者處理回收物,讓這些回收物不會進入垃圾的系統。」

回收越來越難賺⋯⋯都是回收商剝削拾荒者?

回收物進入回收商的管道有下列3種方式:

  • 地方政府清潔隊:民眾直接給資源回收車或將回收物放置在資源回收桶,清潔隊收集後販售給地方回收商或中間回收商。
  • 民間清運業者:公司、企業、公部門、學校等機關團體,或社區管委會,會將廢棄物與資源物統一交由清運業來處理,清運業會再將資源物運送到地方回收商或中間回收商。
  • 拾荒者(一般民眾):拾荒者沿街收集而來,最後再送到地方回收業,地方的回收商也是拾荒者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提供者。

回收商主要利潤為回收物收購與變賣的價差;但中大型回收商在回收物行情不好時,可壓低收購價格,而地方型小回收商雖然也可以壓低收購價格,但操作空間就相當有限,而拾荒者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

對於地方的回收商與拾荒者而言,經常無法跟上政府回收政策的步調,什麼回收有補助,什麼沒有,哪些原本可以回收,然後現在不能回收,常常都是資訊的末端,反而讓拾荒者跟地方回收商之間產生衝突,拾荒者也常在收入不足的情況下,試圖用各種方式提高利潤。

回收站老闆說:「像是以前一台電腦,可以賣到250元,但現在一台只剩20元,價格也不是我決定的啊,政府調整了規定,說我們回收商不能拆,但我們不拆,中盤就不收,所以價格就掉,拾荒者就會說啊怎麼差這麼多,覺得我們賺很多。現在限制更多,必須要國內常見品牌才補助,有些人拿來電腦,我根本賣不出去,但又不好意思讓老人家搬半天還沒有錢,就只能給個10塊。」

「像阿姨他們來賣,為了增加重量,有時候夾雜木頭、紙板摻水、夾雜垃圾呀,他們都很聰明啦(笑),看回收阿嬤很辛苦,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我要做壞人,就對阿姨說你東西拿回去我不要收,但我沒有,像牛奶盒現在根本沒價格,混在紙裡面我也不會叫他撿起來,只要不要撿一大包來,我還是收。」回收站老闆說。

決定回收物有沒有辦法重製再利用,在於回收物料與原生物料的價格。對製造商而言,只有當回收物料的價格較原生物料便宜,才有動機使用(像是紙跟鐵)。但如果回收物料較原生物料來得相對昂貴,那大部分人當然會選擇價格低的新物料(像是塑膠與電池)。

人生百味

社會性的排除,即將消失的回收站

地方回收站,是都市的廢棄物清運系統中,唯一可以讓拾荒者可以工作賺取所費的,但隨著都市的發展,回收站愈來愈難生存,所以當一個回收站倒閉,意謂著拾荒者可能就沒辦法得到收入,生活無以為依,或是需要多走1-3小時,到另一個回收站賺錢。

「這個城市愈進步,我們這種回收場關一家少一家,不是開在墳墓旁,就是山頂,你是要歐巴桑送到死喔?!因為台北市做都市規劃,都是改成住宅區商業區,我根本找不到地,別人也不想跟我們做鄰居,政府可以用河堤外的空間,或是高架橋下面圍個地方做清潔隊,但我們並不行!」回收站老闆說。

對地方的回收商而言,最大的困難是2件事:

  1. 空間排除:回收場所需的佔地極大,過去多佔用都市邊郊地區,隨著都市發展,回收場逐漸難以負擔高額租金,甚至是無地可租,加上本身所處的環境,會產生噪音與貧窮者出入,大多數是都市居民的鄰避設施。
  2. 體制排除:環境法規的與時俱進,對於最基層的回收業者而言,卻覺得窒礙難行。

「以前我們都可以拆(回收物),分類做好再交給大盤,政府現在規定沒有牌就不能拆,我們這種小的沒辦法申請,說這種東西要有專業的人才不會有毒,有些東西就沒有毒啊,簡單分類好就好,像電鍋、音響都有塑膠也有鐵啊,我不分類大盤不收,大盤也不會去拆那個,他們哪有那個時間,我也不能拆,拆了又被罰錢。很多東西原本可以收變得不能收,做回收好像在做賊一樣。」老闆說。

除了環保法規的收緊之外,民眾的檢舉,也進一步的強化政府對於回收業者的排除。

「我們現在空間變這麼小,有些阿桑來賣,排隊的時候很容易就排到馬路上,他們都是老人,能多快?常常被民眾檢舉,民眾檢舉一通他最大,政府來就要開單,就叫我們趕快處理,啊都是老人可以多快,我們也曾經連署過啊,想說是不是可以來協調一個方法,大家好做事,我們就連署很多人,把東西陳情上去,結果一通電話都沒有......」

地方回收商,因其外部成本:噪音、髒亂,使其成為都市的嫌惡設施,但若地方回收商消失於都市之中,更基層的拾荒者該如何生活?原本由地方回收業承接起的回收量,是否又加重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或許我們該思考的不是「地方回收商與拾荒者應不應該存在」,應該去思考的也許應該是,「如何讓地方回收商與拾荒者好好存在」,讓這樣的生態可以承接更多貧困的人。

【註】定義上可分為這2種,但在實務情況中,隨著廠商規模與不同產業的差異,有些廠商的業務範圍可能橫跨回收業與處理業。

本文經人生百味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