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於南太平洋的邦交國索羅門16日才與我國斷交,今(20)日我國又與另一南太平洋友邦「吉里巴斯」終止外交關係,台灣邦交國僅剩15國。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吉國最近希望台灣以援贈款方式,協助購買民航機,但因為不符我國援助作法,而中國答應提供贈款,讓吉國購買多架客機和渡輪。

中國近幾年積極與南太平洋島國接觸,加上美國總統川普對盟友的承諾搖擺不定,也讓太平洋島國更積極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其中,除了中國投注的建設、投資,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問題,也影響這些太平洋國家的外交走向。

吉里巴斯與我國正式斷交,曾要求我國給錢買飛機

今天早上有媒體報導吉里巴斯恐與台灣斷交,外交部上午才回應,正透過多方管道持續與吉方溝通,下午1時就召開記者會宣布與吉里巴斯斷交。

《中央社》報導,吳釗燮於記者會表示,正式與吉里巴斯終止外交關係,對吉國不顧多年中華民國台灣政府多方協助以及情誼,我方遺憾並強烈譴責,政府宣布自即日起終止與吉里巴斯外交關係,全面停止雙邊計畫,並立即撤離大使館等。

他說,中國近年藉由商業投資藉口,滲透吉里巴斯。吉國最近提出希望台灣以援贈款方式,協助購買民航機,但因這不符台灣的援助作法,乃建議商業優惠貸款。最近有情資顯示,中國承諾協助吉國採購商用機。

吳釗燮表示,2016年吉國總統馬茂(Taneti Maamau)上任,我方就發現他與中國之間有很多往來,去年年初,甚至到第三地和中國政府官員見面,吳釗燮說,近期,吉國政府不斷提出購機案,但當我方建議以優惠貸款協助時,發現他們態度變得消極,不願溝通任何方案。吳釗燮說也說,根據情資,中國已經答應提供贈款,供給吉國多架客機和渡輪。但吳釗燮並未說明吉國要求的購機金額是多少。

台灣一週內接連與兩個太平洋友邦斷交,是否引起骨牌效應也令人擔憂。

吳釗燮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週一跟索羅門斷交後,外交部已經要求各地駐館跟當地政府人士進行密切的溝通和瞭解,看是不是有其他徵候需要注意,「雖然有一些小小徵候,但跟其他4個太平洋島國友邦關係並無需要擔心的地方,包括帛琉、諾魯、吐瓦魯、馬紹爾群島。」而針對其他11個非太平洋島國的友邦,吳釗燮說,「另外11個邦交,目前我們也在努力要求駐館清查當地政商界是否有執得我們警惕的地方。」

《上報》報導,我國原任駐吉里巴斯大使宋文城於2019年8月離任,我方尚未派出新任大使,目前由公使王北平掌理館務。記者會中,被問到大使離任是否與斷交有關,吳釗燮回答,原任駐吉國大使是因為健康因素請調國內,跟斷交無關,新的大使也在積極作業中。

《中央社》報導,吉里巴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0年建交,2003年11月7日,中華民國與吉里巴斯於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特別的是,在我國與吉里巴斯建交後,北京並未立即與吉國斷交,而是在約3週後才與吉國斷交。

我方與吉里巴斯斷交後,台灣邦交國數量降至15個;台灣目前在太平洋友邦僅剩帛琉、諾魯、吐瓦魯、馬紹爾群島。

太平洋小島,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依歸」

外交部官網介紹,吉里巴斯為中太平洋島國,由三組群島、共33個大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811平方公里,33個島嶼分佈於360萬平方公里之海域,為世界最大之珊瑚環礁島國,平均高度2公尺。

吉國總人口約11萬人,首都塔拉瓦(Tarawa)、人口約5萬餘人。屬於總統與內閣混合制,現任總統馬茂(Taneti Maamau)兼任外交部長。

外交部表示,由於吉里巴斯為太平洋之小島國家,對外政策彈性而務實,以國家之生存與利益為依歸。

長期研究國外政治新聞的蔡又晴曾撰文分析吉里巴斯的外交狀況,「吉里巴斯因為土壤鈣質太高,加上海平面上升、水質鹽化,水無法飲用也無法耕作,經濟發展程度很低,只能依賴發給外國籍漁船捕撈許可證,或是旅遊業,沒有基本的工業或農業能力,因此也很需要國際援助。」

蔡又晴提到,吉里巴斯在二戰時期擁有關鍵的戰略地位,「美國反攻日本時,採用跳島戰術(Island hopping)由東向西穿越太平洋諸島嶼,吉里巴斯的塔瓦拉環礁,就是日軍跟美軍對決的戰場之一。」

而二戰後,吉里巴斯的戰略重要性依然不減,菜又晴表示,1996年,中國在該地設立了『衛星監視基地』,直到2003年吉里巴斯改跟我國建交,才逼使中國撤走衛星,而這個衛星基地一直被認為不是單純的衛星監測基地,還有監控美國導彈測試的秘密任務。目前,「不只是中美在這裡都有相關的衛星跟導彈監測基地,還有紐西蘭跟澳洲的情報監測機構也頻頻傳出插手該地。」

南太平洋島國的外交拉鋸戰中,「氣候變遷」也是重要因素

台灣一週內失去兩個南太平洋島國的友邦,顯示中國近年來積極攻下台灣太平洋邦交國。

蔡又晴也表示:「美國二戰後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著力很深,主要是防止共產勢力東進,因此跟台灣建交的盟邦也不少。不過在冷戰結束之後,美國的力量開始放鬆,陸續撤出使館,美國退出的權力真空,由澳洲補上,但是澳洲畢竟不比美國,加上太平洋島國的經濟來源比較有限,大都是天然物產,例如礦產還有漁業,另外就是觀光業,讓中國的介入越來越有著力點。」

台大政研所碩士洪鑫誠2018年9月在《中國時報》投書表示,川普「美國第一」的政策也可能使太平洋島國更積極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首先,川普在「美國第一」的作為下,對盟友的承諾搖擺不定,對既有多邊體系也不顧,導致美國政府的公信力下滑,也衝擊到美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傳統優勢。

加上南太平洋地區多為規模較小的島嶼國家,如何在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環境下維持生存,事關各國核心利益,川普上台之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導致在這一議題上著力最深的南太國家集體不滿,更使太平洋島國更積極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澳洲墨爾本大學社會暨政治科學院政治學博士黃恩浩在《台北論壇》撰寫的專欄也曾提及,北京的一帶一路政策,對太平洋島國之所以具有重要吸引力,除了因為南太平洋島國受限於自然資源短缺、經濟發展普遍較緩之外,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狀況下,中國對當地的援助也包括協助對抗風災、旱災、瘧疾等。

2016 Rio Olympics  Weightlifting - Final - Men's 105kg - Riocentro - Pavilion 2 - Rio de Janeiro, Brazil - 15/08/2016. David Katoatau (KIR) of Kiribati dances off the weightlifting platform. REUTERS/Stoyan Nenov FOR EDITORIAL USE ONLY. NOT FOR SALE FOR MARKETING OR ADVERTISING CAMPAIGNS.   - RTX2L1R3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6年里約奧運因「自嗨跳舞」逗樂觀眾、獲得關注的舉重選手Katoatau就來自吉里巴斯。他表示之所以在賽後跳舞,是為了博取鎂光燈關注,吉里巴斯海平面上升將被淹沒,希望國際社會重視氣候變遷對吉里巴斯的太平洋島國的影響。

中國瘋狂與南太平洋島國建交:不只讓台灣失去邦交,也排擠美、澳、紐的戰略利益

黃恩浩認為,在帶路合作框架下,北京對於推動南太平洋島國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具有積極作用,由於南太平洋地區是臺灣「邦交國」的集中地區,一旦中國與該區域深化政治互信,美澳紐三國在該區域的利益也將受到排擠。

《聯合報》報導,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布朗(Eric Brown)日前在一場論壇表示,中方現似乎企圖將他所創造的依賴性,轉化為戰略槓桿,中方早晚會在大洋洲建立軍事基地,這將對整個區域的和平與戰略產生深遠影響。

其次,從中美戰略競爭的角度來看,南太平洋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兩個區域大國,構成美國以關島軍事基地為核心的「第二島鏈」之重要後方依託。因此,美方也一向將此地區視為勢力範圍,重視與該地區的經貿及軍事合作。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