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怡慧

國際移動力:你的未來在世界旅行中找到

「我可以適應全球就業的新時代?」

「全球化時代,如何培養國際移動力?」

「我能成為適性揚才的世界公民?」

怡慧tips:「旅行是另類的閱讀,讓你在世界的地圖找到生命的地標。」

有次在上完《裨海紀遊》的課程後,我們開始討論三百年前郁永河來臺採硫,事後寫了一本來臺的所見所聞。郁永河因《裨海紀遊》名留歷史,被譽為臺灣的大旅行家, 臺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堪稱臺灣國際移動力的先驅。接著,我以《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西方小說作東西國際移動的主題探索,一位女性如何從失去自我透過一個人的旅行,慢慢找回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兩個人國際移動的目的不同,獲得的結果也不同。說穿了,旅行某種程度是卡繆說的:「旅行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繞了一圈,常常發現:出走有時候是追尋未來與逃避現實的一體兩面,這和閱讀有相似的地方都在為困惑找答案。

然而,一趟旅行能夠帶給你生命的答案嗎?

全球化時代來臨,我們很難只在一個地方生活或是工作。更多的可能是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楊能舒說的:未來人才隨自己的專業能力,因地制宜,找到最適合發揮的地點、場域應徵,向全世界成功行銷自己。

那麼,國際移動力又是什麼?陳超明教授認為的:全球化不僅是資源的全球利用,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動,未來國際移動力的關鍵在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能力;流暢的語言溝通力;跨文化的思維;適應生活的能力。

因此,對以上四個指標為大家推薦十本適合增強國際移動力的書籍,讓你從離開與回歸之間,找到與世界接軌的競爭力。

移動力讓腦袋進行靜態革命

作家洪震宇與搭檔游智維認為: 或許旅行結束後, 世界不會因此而改變,但重要的是,我們的腦袋變了,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旅行的意義不在目的地是哪裡,而在於過程中遇見的人與在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能滲透人心、跨越人與人之間藩籬的溫暖故事,是洪震宇與游智維所謂「旅行」的核心。連志展在《勇氣,在山盡頭》提到:登山從來都不是為了征服山,而是為了征服自己內心的軟弱。在爬的時候,總是可以找到無數的理由告訴自己不要再爬,那要如何在每當想要逃離的時候,讓自己再度找到力量,堅持走下去。踏錯一步是永不復返的凶險,往頂峰接續踏出的腳步,卻是行者不變的堅持與追尋。

對於登山這件看起來很小的事,連志展告訴我們:離開舒適圈前,他做好專業的準備、心理的建設、環境的對話,才能從登山體會到:走過盡頭之後,下一個盡頭之後,又會是什麼風景,從此,不會害怕面對新的未知,更清楚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因此,真正的國際移動力必須用專業力帶來的腦內靜態的革命,從一次又一次的移動中,帶來一次又一次新價值與新學習的啟動,讓自己越來越接近全球價值。

國際移動讓你換個思考的面向

愛因斯坦說:「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叫做荒謬!」只有換方法,讓價值觀升級,才有可能破局,走上新局。

所謂「勤奮的懶惰」是常見的勤奮誤區,當你缺乏思考與識見,反而重複又長時間做著同一件事,事實上是徒勞無功的。一如學習,最重要的是找對方法, 幫助學習的歷程。因此把國際移動力視為知識的實踐、文化的理解,會讓思維更開闊。

《可複製的領導力》提到:掌握要領,平凡人也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如果,團隊在上海,自己一個人在北京生活,如何做到管理與領導? 在國際移動的時代, 樊登幾乎兩個月才去一次公司, 主要是和CEO以及高層團隊吃個飯, 開個會。他大部分的時間是讀書、養生和旅行。他的團隊主力不超過三十歲,一群從沒有創業和在大公司工作經驗過的年輕人,如何創造每年公司百分之一千的發展速度,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工作中獲得快樂!

具有國際移動力的團隊領導人透過認真傾聽,累積「罵人的成本」,建立起與部屬的情感帳戶後,對事不對人,部屬不會輕易生氣上司的建議,反而感覺上司是真心為他好,而非毫無意義的人身攻擊。主管不用緊迫盯人,卻讓員工對他有高黏著力。就像查理.蒙格說,打高爾夫球不能按照自己的本能來打,得學點兒專業技巧。

在國際移動力的時代,一個好的領導人不是死守公司,反而是學會領導的技巧,增進團隊溝通,樊登說:領導人要留意三說。工作製造太多的「不能說」,會讓團隊整日都生活在焦慮和壓力之中。主管常常「忘了說」,會顯示管理者的傲慢,自以為不用說,部屬「應該要知道」的事情,往往是誤解的開端。「不好意思說」的領導,常讓團隊錯失許多機會,也可能造成一些致命的後果。真正的國際移動讓你換個思考的面向,找到更好的方法解決組織內的諸多問題。

移動是遇見返璞歸真的自己

如果你把國際移動當成把自己換到陌生空間短暫生活或工作,那你就誤解國際移動力的意義。有人說: 不要天真地想著透過旅行來改變自己的狀態,能改變你的,不是風景,而是經歷。

以最簡單的旅行來談,一段旅程的時間,改變自己是最浪漫而務實的自我對話。每個人的心裡,都該有個既定的地景,透過移動力遇見真實的自己,陪伴內在的小孩,經歷荒涼反叛的旅行之後找到成熟自信的大人。旅行的陌生感與不確定性,能將生活觀察力放到最大,因為要把慣常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真的不太可能。重新爬梳、充電、重新出發,行旅的過程,你被嶄新的人事時地物觸發,而有所成長。

離開舒適圈是為了遇見另一個自己,而不是花錢買個奢華頹廢的理由,就像Peter Su《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說的:「我熱愛旅行的最大原因,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你。」從陌生開始,每個步履成了有機體,落地生根,一步又一步漫地生長。一跨步,世界變得彷彿更開闊、更自由了,當我們不再裹足不前,越過害怕的雷池,會發現百迴千轉之後,你找到一個反璞歸真的自己,勇敢純真地只想簡單地做回小時候帶著夢想前進的自己。

國際移動是華麗的冒險

鍾成虎說,做音樂不要做無所在意的漣漪,要做奮力的石頭,向這個時代投擲一些什麼。要出走,要移動,走屬於自己的路,你的確無前跡可循,卻因為願意移動的情勢,因此把路走得蜿蜒而強壯。願意闖一闖,某種程度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膽識,人生短短幾個秋,說真的沒什麼好怕的。帶著一種理想與憧憬出發,你的心境、身體某種程度也獲得自由。陌生的空間,某條街道,某個商店,某個背影,都是你鏈結過往很重要的回望,從移動的剎那,彷彿人生片段被濃縮了。《瞬:陳綺貞歌詞筆記》書摘提到:〈旅行的意義〉是個很深遠的問題:嚮往的地方在哪兒?心中的理想是什麼?想了很久都沒有答案,於是哼出了這樣的旋律。這首歌有很多自己在移動空間當中的回憶... ...

你無法理會或回應世界對我們過多期待,甚至討好。但是,你敢不敢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這點自信可以透過出走、離開的華麗冒險尋回。

小說家的國際移動力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旅行對一個人的意義以及對於一個作家的意義,到底有什麼不同?村上春樹說:旅行是件好事,雖然會有疲倦,會有失望,但一定也會有什麼。真正的旅行,或許是到了出發的那一刻都在探問自己,走過不同的風景,看過不同人情,我們的生命真能有所改變抑或是頓悟。我發現,有時候為工作而書寫的文字就無法享受忘記工作的快樂,旅行就該讓腦袋一片空白,只享受縱情旅行的樂趣與放鬆。總有那麼一個時刻,靈光乍現剎那,地景與心情交融的悸動,文字串接而起行旅的暢快,沉澱移動時的真實感受, 回歸當下, 當地的生活歷歷在目, 立體鮮活了起來。因此,小說家從國際移動力得到創作的靈感,而我們從單純地享受快樂到以文字記錄吉光片羽的感動,兩者的移動生活同等精彩。

有種國際移動叫流浪

從《轉山》到《走河》,作家在國際移動的另類風采叫流浪。《轉山》所說:「流浪,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能不能用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當時謝旺霖渴望從流浪看見自己的成長和蛻變,《走河》卻是作家在流浪裡,覺知更多的了悟和割捨。謝旺霖許我們在一個絕然孤獨的時刻,享受一個絕美的浪游,我們學著用旅人漂蕩的觀點,換位看這個世界。而切.格瓦拉,從阿根廷優渥的舒適圈出走,騎著摩托車繞了南美洲一圈,一次一萬二千公里的旅行,完成一位孤獨又高貴靈魂在旅途中,找到自我的成長,還有對理想世界改變的熱情。一如《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所說:「 讓世界改變你,你才能改變世界。」這不也印證Mark 所說的,人的一生要瘋狂一次,無論是為了一個人,一段情,一段旅途,甚至是一個夢想。關於出走,關於國際移動,都是我們一生可以思考與論辨的議題。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書中提出的教育觀點,許多思考的方向和黃益中是不謀而合的。他們倆強調自學、體驗, 他們希望學生能運用所學, 透過親身實踐, 產生真實的生活經驗與內在力量,對臺灣教育、文化、經濟、國家競爭力來說,我們都需要會好奇、會懷疑、會思辨、會創造的孩子,而教育的本質無非是讓學生認清自己的定位,不要盲目地陷入某種思考的陷阱中,以反璞歸真的初心,讓學習已經不再侷限在教室內,受制於時間的壓力,能更自在地學習,一如嚴長壽所預言的無校園大學(Minerva School),或許將成為下一波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如果連教育都能在國際移動中學習,就太震撼又吸睛了。

創作是國際移動力的餘韻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在《背起文學行囊:造訪英倫名家》的文字中也看到另類的移動力。其中一位作者是二○○一年赴英攻讀博士學位的嚴愛群,背起文學行囊,她帶上一枝art pen、一本手札,透過鏡頭,記錄每一個文學行腳。廖培蓉專攻英國女作家維琴尼亞.伍爾芙的作品,兩位作者聯手打造造訪英倫文學名家的令人驚艷國際移動故事。

你知道倫敦科芬園(CovenGarden) 是蕭伯納《茶花女》 出現的地景、福爾摩斯博物館是柯南道爾創造的奇幻世界、「僧侶屋」(Monk’sHouse)是吳爾芙為女性發聲的謬思所在... ...許多的作品來自於生活,作家願意透過文字讓讀者也進行國際移動的閱讀學習。倫敦腔的英語發音、獵鹿帽、披肩風衣,英倫風情... ...從紙上的召喚到真正移動的歷程,文字的力量,讓即將前往的城市、鄉野,加入更多走過、愛過、沉澱過的想像與嚮往。就像義大利作家安伯托. 艾可(UmbertoEco) 說過的:「 若你堅持要反抗智慧的啟發,那就照舊帶著你的偵探小說出發吧!」

原來,國際移動力,不只是旅行而已,從不同面向我們明白:當自己擁有國際移動力,未來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自處、都能生存。國際移動力不只是一個名詞, 把它視為動詞, 讓你在專業技術能力外, 帶上「 語言」 及「文化」的「軟知識」,「國際移動」的專用標籤就屬於你了。未來是一個能從在地出發,願意發揮所長的時代,期待我們做好準備,帶著競爭力,移動到世界各地,貢獻所用——適才、適性、適所。

推薦書單

  • 《裨海紀遊:三百年前郁永河臺灣大旅行》,郁永河,南港山文史工作室。
  •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伊莉莎白.吉兒伯特,馬可孛羅。
  • 《勇氣,在山盡頭:全球七頂峰攀登紀實》,連志展,天下文化。
  • 《可複製的領導力:300 萬付費會員推崇,樊登的九堂商業課》,樊登,先覺。
  • 《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Peter Su,布克文化。
  • 《瞬:陳綺貞歌詞筆記》,陳綺貞,啟動文化。
  •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村上春樹,時報出版。
  • 《轉山+走河》,謝旺霖,遠流+時報出版。
  •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切.格瓦拉,大塊文化。
  •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嚴長壽,天下文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用書脫魯的一生閱讀術》,木馬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宋怡慧

十二年國教課綱正式上路,
如何用閱讀培養核心素養、啟動自學能力?
宋怡慧老師爲你量身打造,用書為生命「脫魯」的三面二十力。

教改的洪流來勢洶洶,素養導向的學習趨勢成為主流,教學現場的教師以及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本書緊扣新課綱的「核心素養」,系統建構「三面二十力」:透過閱讀,培養學生面對未來挑戰的二十個關鍵能力,啟發生命的潛能,激發探索世界的好奇,運用多元思辨力,找到愛人愛己的社會行動力。帶領孩子從認識自己開始、學習與人溝通,進而讀懂世界。用閱讀,為生命脫魯,翻轉人生。

新課綱強調的「素養」不會自動複製到我們的生活情境,因此,本書每篇文章結合生活情境設計學生所需要的一個關鍵能力,並於篇末介紹十本推薦書單,書中精選兩百本書,讓你遇到任何問題,皆可從書中找到解方。

宋怡慧老師:「如何培養孩子透過自學力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關鍵力,或許是夜讀書寫《用書脫魯的一生閱讀術》的初心。」

本書特色

  • 正確應對十二年國教課綱,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教戰手冊。
  • 跨域閱讀,如何選書?為你精選適合青少年閱讀的200本推薦書單。
  • 118位全球華文教育工作者、各界名人專家共同推薦——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業顧問、岑永康、張珮珊 幸福主播夫妻檔、凌性傑 作家、許榮哲 暢銷作家.華語世界首席故事教練、張明文 新北市教育局局長、番紅花 親職作家、溫美玉 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彭菊仙 親子作家、蔡淇華 作家、歐陽立中 丹鳳高中教師.爆文寫作教練、顏薰齡 龍顏基金會執行長 等

Photo Credit: 木馬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