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聞媒體生態為題材的《鏡子森林》,故事從「火線新聞」的新聞工作說起,面對官商勾結、威脅利誘,新聞記者如何秉持正義,堅持理想?
文:MAPLE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民視與公視新戲《鏡子森林》再次以新聞媒體作為探討主題,甚且相較於《與惡》以媒體談不同其他社會議題,《鏡子森林》則是整部戲都完全著眼在新聞媒體的運作內幕,從社會線、政治線到編輯台無一不包,並輻射到新聞和記者平日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與背後共同構建出的生態系,包括他們與檢察官、政治人物、警察、受訪者、犯罪者、受害/難者等等的互動,再到他們在產製新聞過程中的各種角力,包括高層的壓力、新聞點的壓力、時間的壓力、與受訪者之間的複雜關係。
從《鏡子森林》的多線故事和處理不同權力位階的角色,全劇試圖勾勒出政治與媒體間複雜的關係,也包括新聞媒體透過報導可以產生的強大正面和負面力量。第一季最重要的兩個靈魂人物分別是由楊謹華飾演的政治線記者高明主任及姚淳耀飾演的社會線記者侯方平。
高明是政治線的中階主管,擁有較高的話語權與知名度,表現與新聞態度顯得相對菁英;相對的侯方平則是個基層社會線記者,每天與三教九流混跡,看似對於新聞價值或意義絲毫不在意,他就只是乖乖繳交上司會有興趣的腥羶色沒營養新聞,和高明形成強烈的對比。但其實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角色,卻用不同的角度突顯了「新聞是兩面刃」這個在片頭不斷強調的題旨。
記者的所見所聞所寫 一定是「真實」嗎?
在《鏡子森林》第一季,透過北灣銀行盜領案,我們看到高明在第一時間因為搶獨家的壓力,沒有完成對整個盜領案的詳細調查就先披露,導致銀行員(鄭有傑飾)疑點重重的自殺,銀行員最後在電話裡對高明的控訴令人印象深刻:你所看到的,只是你以為的真相。
新聞媒體或司法體系都被預設為必須中立客觀,但只要是人就會有主觀和立場,當然更會有盲點。高明在北灣盜領案先入為主地把銀行員當作犯罪者與需要揭發的對象,在沒有查證完全的情況下直接披露部分事實,銀行員疑似自殺或被自殺後,她才發現銀行員本身到底在案件裡是什麼角色她並不清楚,開始想要進一步釐清真相。
同時,銀行員聲淚俱下的妻子也明顯影響了她的判斷和角度,本來對於銀行員吝於同情的她,竟開始為銀行員翻案、促使警方更認真看待他自殺的疑點。高明前後不一的作法隨著劇情可以讓人理解與認同,而主觀、立場和客觀環境下形成的壓力與盲點,也隨著劇情一一揭露出來。
再放大格局來看,會看到北灣銀行案牽涉的環節十分眾多,參與此案的人各有政治謀劃與不同心態,透過部分消息的釋放與「放餌」,操作新聞風向來獲得自身利益的過程,著實簡單不過。
求真的路途上 已注定無法將真實全面托出?
另一條線—由姚淳耀飾演的底層社會線記者侯方平,帶出的更多則是新聞「求真」背後的複雜角力。作為社會線記者,時時刻刻需要「猛料」的侯方平,平日就得和各種公家「長官」博感情,從黑道到白道他都得第一線面對,嘴砲和應變能力少不了,而且需要不斷被「餵」新聞的他,在追查每個案件的過程中,勢必也得靠著和關係人攀交情才能得到更多內幕與真相,然而就在交情建立的過程中,又注定他不可能完全不顧關係人實際的需求,在這裡,追求真相和人情義理直接面對衝突。
第一集裡追查能量水的案件中,能看出作為社會線記者的侯方平,確實有一定的挖掘真相能力與良知,但他挖掘真相的能力就是靠著跟賣能量水的相關獲利人士「蹣撋」交陪而來。建立關係後套出真相,但當最後真相是揭發能量水的騙局,傷害當初建立感情的相關人士時,他得到的可能還不只是一頓痛毆和羞辱而已。
可以想像的是這如果不是單一次的個案,而是長期追蹤或合作對象,如果對方當真和他建立了什麼更真切深入的關係,新聞報導不只傷害品牌,還真的「傷感情」,在這裡記者為了追求真相還得扮演如間諜般翻臉不認人的角色,夠狠才有辦法真。
所以當侯方平在銀行員疑似被自殺案時,面對的是長期和他有交情的餵新聞警察時,他的態度就收斂許多,對方不但是真的和他有幾分交情,他也曉得對方其實原則上是個認真做事的警察,以及更重要的—如果真的打壞這份交情,未來整條線的崩盤,可能會讓他錯失更多重要的新聞點。在這個狀態下,侯方平選擇沉默,反而是離社會線較遠、沒有人際壓力的高明才得以直接出手指出案情的疑點。
事實上在高明追查北灣案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態,高明在追查過程中勢必要從各方政治勢力下手,和市長秘書建立關係套出內幕的基本手法,換來的其實卻是難以辨別真假的訊息,不管照報或不報,都可能落入對方的圈套。在這複雜的角力與鬥智之中,只有更謹慎的追查與人際分寸的拿捏,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求真—然而在新聞已經如此速食的今天,這件事只會愈形困難。
《鏡子森林》透過高明和侯方平兩個個性背景不同的角色,把新聞與記者面對報導與觀眾、面對追查與受訪者之間的矛盾與角力都忠實地呈現出來。下一次當我們看到立場偏頗或查證不明的新聞時,或許在謾罵之餘,也可以進一步去思索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在整體結構下,到底要怎麼做才有可能真正改善新聞媒體產製的過程與結果。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