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ada Lau|受訪︰馬仲儀(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發言人)

撰文一刻,電視正播放醫委會否決四個方案的報道。一堆字眼馬上自腦海浮現︰醫醫相衞、海外醫生、公院亂局、人手壓力……拼湊出來的畫面,是醫院醫護投訴人手短缺,午飯都沒有時間吃,但政府又不會增設人手或修改制度;病人抱怨輪候時間太長,病床置於走廊有欠尊嚴……照此下去,問題不會有終結的一天。然而馬仲儀卻說:「香港需要的是醫療融資,和有願景的醫療規劃。」

人手差幾多?

「人只會愈來愈多」,增加人手總不能無了期地做,何況馬仲儀認為,前線欠缺的不單單是人手,更是病床、門診和醫院,但這也不能單靠醫管局。「很多人去醫管局看醫生,變相(醫管局)提供九成醫療服務,然而它成立的原意是做好旗下醫院。現時這麼多人依靠醫院,醫管局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整個醫療衞生福利系統。」馬仲儀續指,醫管局行政總裁的職責可以理解為處理聯網事務、促進成本效益,而不是制定並達成社區健康目標。例如醫療系統的三層結構、健康推廣,這都不是醫管局的工作,反而是衞生署要做的。

由急症室轉介到專科門診的個案,不乏長期病患。當病患只完成應急治療,沒有資源跟進長期病管理,只會不停進出醫院,「醫生都不敢把病人推回社區,政府又一直沒與GP(私家門診醫生)聯繫,害怕從此病人變成大海撈針,而現時香港的家庭醫生又不算普及。」GP不會長期跟進長期病患個案,一個會長期跟進病患、又提供全面檢查的醫療服務,除了「平靚正」的急症室,別無他選。結果,病人留在醫管局門診,「人只會愈來愈多,病歷只會愈來愈長」,人手不足的不單單是醫生,要維持一間診所運作,還需要護士、病人助理……醫護不能無限加班,一個理想的圖像是,以失智症為例,病人可以由醫管局門診或醫院轉介到地區的第三層醫療中心,與家庭醫生制定治療方案,半年左右才回到醫管局門診覆診。這樣可大大減低醫療系統的負擔。

戰後嬰兒潮的人口老化不只是醫管局需要面對的問題,而是牽涉整個福利制度、公共財政及資源分配。從數字上看本港醫療系統,其實合乎成本效益——人均壽命為已發展地區中最高,而政府醫療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左右,相較一般已發展地區約5%-10%要低。但長壽不代表健康,長者或患有多種慢性病,需多次進出醫院,而公院觀察到病情受控,就會安排出院。這些病人出院,可能就是回到安老院。安老院舍質素參差,也未必會有臨床人手當值,一旦出現突發事故,處理手法只有召救護車。

欠缺長遠規劃

說到這裡,已經不只是醫管局的問題了,而是社區照顧、安老政策等等。馬仲儀甚至認為,增加人手並不是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人手也不是問題核心,只屬於短視措施。「至今都沒有計算人手差多少,大家都沒有推測。」

到底要多少人手才足夠?起碼應該有一個標準。在澳洲,每五個病人就需要一位護士,不達標的話要罰款。此外,為了控制傳染病不在病房爆發,理想的入住率大約八成左右,然而眾所皆知公院入住率一直高居95%,有些還過百。一旦爆發傳染病,後果不堪設想。「醫管局好忌諱討論這些(議題),但其實要讓公眾知道人手有多不足,這樣才會有期望管理。」現實是,醫管局一直高呼缺人,卻沒有做好長遠規劃。「全世界都在倡議AI(人工智能)要縮減人手的時候,香港仍在抱怨人手不夠。」

女兒身,做醫生……

現時公院試行家庭友善政策,讓員工由全職轉為半職,為期一年,以抽身處理家庭事宜,例如成為照顧者或是有了身孕等。但荒謬的事就在於,「竟然要department head批准外,還要COS(Chief of Service,部門主管)批准才可以轉。但部門有部門的安排,也可以好自私的。」因為全職同事轉為半職後,多出來的作業會由其他同事承擔,但一旦發現,原來團隊有能力「食」多半位同事的工作,或會被質疑人手過剩。如此一來,部門主管在批核時有甚麼考慮,不言自明。

「以前醫生男人多,少人要『湊仔』。」現在反而女醫生較多,她們也須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假如懷孕,當值更是百上加斤。有些女醫生三十歲仍在接受專科訓練,捱不住而離開的大有人在。護士情況更嚴重,因為護士需要輪早、午及通宵更(俗稱APN),更難遷就時間照顧家人。身為媽媽的馬仲儀,也批評醫管局對媽媽「不友善」,「衞生署好鼓勵公司推行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呼籲公司便利媽媽『泵奶』,偏偏連醫管局都做不到。」

管理層幫手?不了

醫管局大部分的撥款用在薪酬開支上。「首先有headquarter,之後有directory board,之後就cluster(聯網),還有CCE(Cluster Chief Executive,聯網總監),HCE(Hospital Chief Executive,醫院總監),到Department有COS。但這麼多層架構中,Cluster有甚麼用呢?結果只增加了行政人手。」馬仲儀續指,聯網原意在協調同區醫院的資源,但她認為HCE之間仍然各自為政,聯網計劃傾向為自己的醫院獲取資源。醫管局的開會文化也是臭名遠播,「有決策權的人在做一些沒有輸出的事」,前線對高層的怨氣已到臨界點,「大醫院的顧問醫生,怎識寫Discharge Summary(出院總結)?怎識安排病人出院?病人家屬他都有幾年沒有接觸過啦!總部同事不懂得跟病人『講數』、不懂得安排行程、不懂得『搭路』!」要高層到前線紓緩人手負擔,幾近不可能,「不用叫他們來幫忙吧,他們只是講課而己。」不屑之情,溢於言表。

相關文章︰《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公營與私家醫院緣何失衡?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白卷出版。
作者: 公共衞生研究社(民間自發、於2019年成立的研究組織。希望透過實證為本的研究和考察,探討香港的醫療及公共衞生發展,共推動地本地的健康素養和參與衞生政策倡議。網址:hkphrc.com,Facebook:公共衞生研究社

人手:冇!
床位:冇!
配套:冇!

香港自詡文明進步,為甚麼醫療系統千瘡百孔?

當他們能醫不自醫……

制度崩塌,港人有病難治?
醫護發聲,誓要逆轉命運!

廿五篇醫療工作及病患對醫療制度的批判及控訴。

責任編輯︰Kayue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