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佐藤航陽

不被視為資產的資料「價值」

對於不製造產品的網路企業而言,財務報表無法呈現的重要價值除了「人才」之外,還有「資料」。

儲存於伺服器的資料以現在的金融角度而言,相當於不存在、沒價值的物質,遭到無視。但是對於網路企業而言,資料正是貴重的資產。失去會員資料、購買資料和廣告發布資料的話,就等於要倒閉了。

對於網路企業而言,丟了椅子或電腦等事務用品不痛不癢,一旦丟了資料就代表公司完了。資料才具備價值,是為公司帶來收入的「資產」。然而現在的金融與財務體系並未涵蓋資料的資產意義,於是帶來許多不便。

任誰也沒想到一個宅男大學生祖克柏在二○○四年做的大學生交友網站,日後會發展成大型企業,企業市價甚至超過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豐田汽車。

Facebook的企業市價約莫1兆日幣時,營業額與盈餘都還很少(二○一七年已約莫50兆日幣),從財務報表判斷企業市價的金融業界人士覺得它們是不得了的「泡沫企業」。然而當時Facebook的用戶遍及全球,已經多達數億人;沒有加以挹注任何宣傳廣告費用,卻因為用戶吸引用戶而不斷成長。

Facebook最大的價值在於用戶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只是還沒成為金錢而已。倘若這些用戶的行動資料也能反映在企業資產上,就不會發生認知的差距了。金融體系的框架越來越無法正確認知現實世界的價值。

例如Facebook以2兆日幣併購了一年營業額僅20億日幣的WhatsAPP。站在金融業的觀點,覺得此併購案所費不貲。但是以其全球用戶多達四億人的溝通基礎建設之價值而言,算是相當合理的價格。

WhatsAPP只是還沒開發把自身價值轉換成現實世界「資本」的機制,關鍵在於何時轉換。Facebook的市價接近18兆日幣時,背後的「價值」是全球用戶的十二億人。以2兆日幣買下WhatsAPP是根據其價值的源頭來支付,所以是非常合理的判斷。

另一個例子是Google。Google二○一七年的企業市價約70兆日幣,超過全日本的IT企業市價總合。二○一六年度的營業額是8兆日幣元,盈餘2兆日幣。單看數字會覺得日本也有公司賺得比Google還多,市價和營業額、盈餘不成正比。

Google藉由搜尋引擎、Android系統以及YouTube獲得大量資訊,再蓄積成資料;利用AdWords廣告系統在需要的時候把資料轉換成現實世界的營業額。依照現在的財物標準,資訊(伺服器上的記錄檔)不計入資產,所以會覺得從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上看到的公司規模與現實世界有所差異。

在Google眼中,資訊的「價值」和營業額的「金錢」或許只是單位不同的相同物質罷了。依照Google持有的資訊量,營業額達到20兆日幣應該不是問題(只需增加付費機會與廣告曝光即可)。倘若是特意顯示出將資訊轉換成金錢的數量,實際上的公司市價應當更為高昂。資本主義是金錢控制企業,而Google的情況則是企業控制金錢。

上述提及的兩家公司都是IT企業,今後網路將連結所有裝置,滲透至所有產業。企業分類將不會再出現IT的項目,而是所有公司都使用IT科技。科技的發達使得資料足以被認定為「價值」,目前成長的企業是以在財務體系中無法計入「價值」的對象為中心運作,這也證明了目前的金融體系已經瀕臨極限。

資本主義轉換為「價值主義」

從前文舉的例子可知,資本主義中的金錢並未正確認知與評估現實世界的價值。我預測今後世界的中心不再是視覺化的「資本」,而是轉換成金錢之前的「價值」

我把這股潮流稱為「價值主義」(valualism),而非「資本主義」(capitalism)。兩者雖然類似,其實遊戲規則不同。資本主義認為沒有意義的行為,到了價值主義卻有不同的判定標準。

資本主義最重要的是將資本最大化,簡而言之就是追求「增加金錢」。無論大眾多麼熱衷、使用該服務的用戶人數多麼可觀,只要無法轉換成「金錢」,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就相當於不存在。相反地,實際上沒有價值的對象,倘若能巧妙轉換成金錢或資本,就會獲得承認。

價值主義的遊戲規則正如其名,最重要的在於最大化價值。價值的定義非常模糊。在經濟上是指在現實生活中滿足人類需求的實用性(使用價值、利用價值),在倫理、精神上是指真善美等有助於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概念

稀少性與獨特性也能視為價值。一般現有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認定有價值的僅止於滿足需求的消費,但價值主義認定的價值不僅是這種使用價值。

興奮、好感與羨慕等人類的情感以及認同與信用等觀念雖然無法消費,卻也是貨真價實的價值。價值主義的「價值」包括經濟體系中的實用性、影響人類精神的效用和整體社會當中積極的普世價值。

過往的價值專指消費的使用價值。當生活寬裕,物質與服務飽和時,消費和使用的重要性便隨之降低。另一方面,興奮和認同等精神上的滿足、貢獻社會的活動等等在年輕人為主的群體中日益重要。

畢業於知名大學的菁英拒絕進入一流企業工作,選擇投注心力於非營利組織或是公益創業,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看是不合理的選擇,就價值主義的觀點卻是合理的決定。

先最大化各類「價值」,這些價值隨時都能轉換為金錢或金錢以外的其他物品。資本主義中的金錢,不過是把價值轉換為可以使用的型態,也只是媒介價值的其中一個選項而已。

對於大受歡迎的YouTUber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失去金錢,而是失去愛好者和訂閱者。這些YouTUber很清楚自己的價值來自收看影片的觀眾所投注的「興趣」與「關注」,金錢不過是交換部分價值的結果。對於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最大化愛好者與用戶的興趣、關注等精神價值。

把焦點從最大化「資本」轉移到最大化資本的根本——「價值」,這個社會又會出現何種變化呢?接下來向大家介紹價值主義的特徵與預想的變化。

三種「價值」

我們平常說的「價值」摻雜了許多意思,世上的價值實際上可分類為三種,分別是①實用性價值、②內在價值、③社會價值。

① 實用性價值

這是大家最為熟悉,也是資本主義主要認知的價值。經濟、企管、金融、財務等領域出現「價值」一詞時,指的都是用處、益處與實用。簡而言之就是從「有用嗎?」角度思考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用、可利用、賺得了錢等以「回報」為前提的價值。基本上是在目前的框架下可以轉換為資本的價值。所以無法直接轉換為金錢,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利用的對象都視為無用。

② 內在價值

內在價值指的是與個人情感連結的價值,切入角度不同於日常生活的實用性價值。愛情、認同、興奮、好感、信賴等對現實生活並無直接有益,但是對個人內心發揮正面效果時才會「具有價值」。從實用與否的角度思考時,無須考量個人內心做何感想,上述的情感也派不上任何用場。因為情感和消費、實用性等沾不上邊。然而看到美麗的景色或是和朋友相處的快樂時光,說是「有價值」也並不為過。

③ 社會價值

資本主義認為追求個人利益會連結整體利益。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說慈善活動與非營利組織等並非著重於個人而是提升社會永續性的活動是「有價值」的。從金融或是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提升社會永續性的活動不過是耗費成本的行為,不認為其具有多少價值。但是許多人認為在沙漠中種樹,或是在開發中國家建立學校是「有價值」的行為。

由此可知,我們平常提到「價值」一詞時,並未特別區分前文提及的三種概念。然而這些現象都會刺激腦部的酬賞系統,對於大腦而言都是「報酬」。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金錢2.0:從賺錢到提升價值,在新經濟體系下,重新找回人生的初衷》,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佐藤航陽
譯者:陳令嫻

新經濟體系下的生存之道!
金融科技時代中你一定要具備的知識!

金錢的新觀念如潮水般湧來,快速又急切。
在這個時代中,我們要如何認識金錢,
並繼續勇往直前?

金融科技、共享經濟、虛擬貨幣、評價經濟,這些名詞早已見怪不怪,透過科技而發展的「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我們應該要如何在「新經濟」中生活呢?

原本在傳統的經濟體系中,很難具體衡量的「內在價值」與「社會價值」,在數位科技的幫助下,漸漸能呈現出這些價值的大小。例如透過社群的互動情形,了解偏好與關注的多寡。新科技的登場促使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得以視覺化,成為經濟體系的一部分,進而修補資本主義的缺陷,也就是新經濟時代。

全書從對新經濟的探討與分析,了解「金錢」與「經濟」的意義,一路回歸到探討「價值」的本質,在現今一日千里的時代中,工作、生活、人際的真正價值為何?當放下「金錢」的濾鏡,重新審視人生時,便能面對「為何而活」、「真正的夢想為何」等人生本質相關的問題。

希望在闔上本書時,每個人都能發掘自己的價值所在。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