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嚴峻,許多人避免進出醫院,然而生產卻無法延期。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一名孕婦就分享他在醫院生產的經驗,必須戴口罩直到分娩前一刻,紐約則無論孕婦或伴侶都需要「先採檢」才能進產房。但一名陪產的爸爸說「嚴峻時刻,透過視訊分享新生兒的成長,仍是很大的喜悅。」

疫情下的生產經驗:只有一人能陪產,孕婦差點要全程生產帶著口罩

(中央社)這不是9個多月前他們想像的生產故事,隨著疫情在美國蔓延,許多產婦戴著口罩直到分娩前那刻才脫下來。疫情下產子的經驗深刻,讓一名喜迎二女兒的爸爸感受新生命的可貴。

武漢肺炎疫情在美國有超過128萬人確診,逾7.7萬人不治,高居全球之首。疫情之下,當美國人埋葬逝去的親友時,嬰兒的出生代表著希望。

對於擁有新生命的家庭來說,產婦在疫情氛圍下分娩則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36歲的教育研究員李克(Jimmy Leak)博士告訴《中央社》記者,4月18日他陪同太太進到醫院產房,準備迎接二女兒出生時,「很害怕,擔心醫院擠滿了冠狀病毒疾病的病人」。

儘管一些美國產婦開始走回傳統路線在家接生,他們沒有考慮這個選項。由於醫院頒布新政策只能有一人陪同產婦進產房,他們必須把3歲半的大女兒交給年長的母親幫忙幾個晚上。

他們住在北卡羅來納州,一到醫院之後,院方先詢問紀錄每個人是否有任何染疫的症狀,婦產科醫生安慰並保證「醫生護士都會戴口罩、產房裡到處都有乾洗手」。他說,「看到乾洗手竟意外地撫慰人心」。

在大學執教的妻子安李克(Anne Leak)於先前的產檢被告知要戴口罩生產,但醫護擔心生產過程產婦不好呼吸,又允許她摘掉口罩。

這是疫情下美國產子的縮影,李克告訴記者,「我們並不獨特,很幸運一切平安」。他認為醫院做好了準備,不過為人父母仍有本能的心理憂慮要克服,更深刻體驗了新生命的難能可貴。

儘管他們希望和家人朋友一起慶祝這里程碑,現只能靠網路。二度當爸爸的他說,「嚴峻時刻透過視訊分享新生兒的成長,仍是很大的喜悅」。取而代之的是較少的支援系統,加上只有特殊時段才能帶新生兒到醫院看診,又有不少美國醫生改成視訊問診,與之前的育兒經驗大不同。

紐約陪產禁令更嚴格:所有人都要接受武漢肺炎快篩

相較於北卡羅萊納州,《美國之音》報導了紐約州孕婦產子的情況,紐約本來禁止任何人陪產,經過數十萬人上網連署後,才改為伴侶可進入陪產。

不過所有父母在入院前都要接受武漢肺炎的快篩,而且在分娩前,每12小時就要進行一次測試。如果伴侶一直是陰性,才允許進入產房。

此外,由於孕婦被認為是高危險群,準父親傑森・謝勒(Jason Scheller)說:「他們確實說過,如果她(指即將分娩的太太)測試呈陽性,她生產後便會盡快把嬰兒隔離開。這樣院方就可以照顧嬰兒並努力防止嬰兒受到感染。」

情侶被關在家,有可能出現「災後嬰兒潮」嗎?

新罕布什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人口學家強生(Kenneth Johnson)3月公布分析資料,嚴重的流行病讓美國的死亡數可能超過出生數。當9成的美國人在家防疫時,有個熱門討論是「疫情寶寶會增多嗎?」專家沒那麼樂觀,主因與高失業率和經濟下滑有關,或許要等明年這季節讓數字說話。

《遠見雜誌》報導,疫情之下,因為在家工作,上班族夫婦和情侶彼相處時間也變得更長,許多人猜想,情侶之間做愛的頻率可能也變高。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i)甚至公開建議,情侶們應該趁機拉抬該國不斷下滑的生育率。

不過,我們真的能在9個月後,看到「災後嬰兒潮」嗎?

《遠見雜誌》報導,根據美國的經驗,颶風等風災來襲9個月後,災區的確傳出出生率上升的消息,包括2013年的珊迪和2017年的瑪莉雅颶風,都看到這樣的趨勢。

然而,同樣是天災,如果是地震、海嘯和疾病,則不會有同樣的「效果」。以2003年香港SARS爆發為例,當年,香港出生率下降了,但在接下來兩年當中,出生率又反彈到高點,2016年非洲的伊波拉疫情也呈現相同趨勢。

近日法國一份關於性生活的調查也呈現相同的狀況,《自由時報》報導,根據法國市場調查機構IFOP 5月6日公布的調查,隔離期間法國民眾的性行為頻率不僅沒有因為長時間待在家中而升高,反而有高達44%的法國民眾表示在過去4週內沒有過任何性行為,相較於封鎖措施實施前的26%,法國「無性生活」的人民數量在隔離期間顯著上升。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修慧

核稿編輯:黃筱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