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板橋傳出8歲女童在14樓騎腳踏車墜樓的新聞後,大家都把焦點放在這位女童,是怎麼樣在墜落14層樓以後還能起身搭電梯回房間,但你有想過為什麼女童要上頂樓玩嗎?

近日忙於課業的筆者,在瀏覽臉書時偶然看到女童墜樓的新聞,而專攻交通領域的我就剛好被女童腳踏車的封面圖給抓住注意力。在讀完內文後,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常常只能在家裡騎腳踏車的那段日子,因為爸媽不放心讓我獨自出去,所以只能在家裡踩踩踏板。

那麼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呢?馬路如虎口。

沒錯,就是因為有危險的交通環境,連大人在家門前都有可能發生事故了,我們怎麼可能放心的讓孩子上街?而地狹人稠的台灣,又怎麼可能家家戶戶都有院子,可以讓孩子不用上街就能安全的享受戶外?

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讓我來跟大家來深入分析這背後的種種原因,與分享國外的成功經驗。

台灣的都市計畫:路越寬、車越多、越先進

1949年,國民黨率領了百萬人來台,遠遠超過日治時期規劃的容納人數,所以幾乎所有的公園、空地跟有院子的平房都被改成現在這種有騎樓的透天厝或者是大廈來解決住房問題,不過這卻是一個犧牲生活品質且沒有遠見的應急措施。

1950到1960年代,在美援之下,台灣都市計畫界深深的被由美國在全世界所引領的「大公路主義」風潮影響,不斷的拓寬道路與推廣汽車。但台灣有一點沒學到的是,美國人在拓寬道路後,還是會興建人行道;不過台灣卻是在犧牲人行道空間做為車道後就毫無作為,導致很多地方的行人都得走在騎樓的各種阻礙之間或甚至走上車道與車爭道的亂象。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統計,107年民眾檢舉違停
公車站10公尺內遭罰件數達2萬2264件,籲民眾勿因一
時方便違停讓荷包失血。
(交通裁決處提供)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傳真  108年4月10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而1970年代台灣開始汽機車分流,叫機車靠右邊騎的政策,更是對此雪上加霜。

主要就是因為這段歷史,而間接造成這件憾事,不過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案例:荷蘭。

全球交通典範的荷蘭,其實曾經也和台灣一樣

1970年代的荷蘭,跟今天的台灣一樣車滿為患、車禍不斷,所以當時他們的小孩也跟台灣一樣,越來越多家長不敢讓他們上街。不過比台灣早享有自由民主且從小教育強調獨立思考的荷蘭人,嚴重的質疑政府這種圖利汽車產業以車為本的政策,跟到處拆房子跟縮減人行道來拓寬車道的行為會對多數人不利,所以接下來幾年荷蘭各地就發生遍地開花的大規模抗議。

在經過數百萬人努力的爭取之後,原本城市環境條件跟同時期的台灣非常相似的荷蘭就開始痛定思痛,把全國上下的街道大規模改造一番,成就了今天地球上最安全的交通還境之一:一個安全到讓家長們完全放心讓小孩都不戴安全帽,就能騎腳踏車出門、去踏青、或者自行上下學,不用爬到頂樓就可以再在門口跟街坊鄰居小孩嬉戲的環境。一個現在全世界的專家學者都趨之若鶩,想要在他們家鄉重現的榮景。

我知道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台灣的人口密度是荷蘭的兩倍,什麼駕駛素質啊、氣候啊或者說國情不同的,但當年荷蘭內部其實也是有這種聲音,可是就是因為人家的政府有肩膀去承擔陣痛期,不會去做鄉愿決策,就是要讓讓反對的人民慢慢體會,這些人為他們爭取到的東西有哪些好處;要跨出第一步才能有接下來的步驟,不然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呢?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至於人口密度,有在追我的粉專的人應該都知道,就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我們才更不能以體積龐大且浪費空間的汽車作為發展根本,這是完全不切實際且水土不服的,不要再相信「有車才是先進國家」的這種可笑想法了,現在這種發言拿到國外,人家還可能覺得你好像是清朝來的。

羅馬不是一天就蓋成的;荷蘭把道路安全大幅提升也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況且當年作為改革領頭羊的他們並沒有先例可以參考,是靠了幾十年的血汗去不斷摸索與改善才有現在全世界都趨之若鶩的榮景;既然台灣有這麼多的國外經驗可以參考,那為什麼我們需要再走一次不必要的血汗路呢?我們還有多少小孩還可以被這樣摔?這樣在路上發生事故?各位忍心嗎?

其實,這是一個只要犧牲一點停車位跟車道寬度蓋人行道跟公園綠地,就能解決的社會問題,我們真的還不開始動作嗎?真的要等到台灣幾年後因為嚴重高齡化跟沒有行走環境,又衍伸出更多社會問題時才想後悔?我們是不是應該開始超前部署了?

延伸閱讀

本文經Leo, that Taiwanese. 理觀點.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