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佳娟

旅行與藝術,似乎常常產生關係。不只是藝術創作,藝術家常常透過旅行取材,再造所見所聞;藝術觀賞體驗也是,唯有踏上旅程,才能親見遠在他方的藝術藏品。雖說網路與數位發展省去舟車勞頓,但坐在電腦前、或低頭滑手機,瀏覽「漫遊藝術史」也可以是一種(虛擬的)旅行體驗。

如果有機會行至英國,要去哪裡看「藝術」?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倫敦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 Tate Modern)?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 Museum)?除了這些國家級機構,還有大大小小的美術館、藝廊,列都列不完。

Tate Modern
泰德現代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不過,這些畢竟都是博物館/美術館。這些公立博物館/美術館,是十九世紀以來出現的特殊文化空間,專門安置歷代稱為「藝術品」的物件之際,也讓這些物件脫離了原本的生活與文化脈絡。[1]

那麼,去教堂看嗎?是也可以,不過去英國的教堂,大抵是建築空間的體驗,沒能像去義大利、法國大大小小的教堂一樣,還能看到豐富的繪畫與雕刻。(是的,在義大利,有許多早期的壁畫還真的要到教堂才看得到。)

如果願意遠離都市塵囂,在沒有自行開車的狀況下搭乘火車、公車(尤其要算好一天只有幾班車),再走上一段不短的路,來到寧靜偏遠的鄉間,除了可以徜徉「自然」美景外,還有不少藝術寶藏可以探索!

這些歷代貴族的鄉間別墅(country houses),散落英國各地,不少已在二十世紀陸續成為國家遺產,由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或英格蘭文化資產組織(English Heritage)經營管理,部分仍為後代子孫所有。然而,即便是私家財產,每年也往往都有固定時日開放旅客參訪。為什麼這些貴族鄉間的豪宅要開放參訪?旅客又去那裡看什麼?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事實上,參訪(貴族)鄉間別墅,並非現在才有。十八世紀之前,英國貴族即有在鄉間別墅接待賓客(通常也是貴族與鄉紳階級)的「款待」(hospitality)傳統。比較特別的是,十八世紀中葉起,私人鄉間別墅「開放參觀」開始變成一項公開呼籲;貴族們若非主動,也只得被動把自家大門開啟,讓「陌生人」進入參觀。

當時的劍橋大學植物學學者馬汀(Thomas Martyn, 1735-1825),便是提出此呼籲的代表之一。他是要貴族把大門打開,好讓人們進去看裡面的花園植栽嗎?這不無可能,但馬汀表明他所關注的,是鄉間別墅裡的藝術收藏。

1766年,他將自己周遊英國時彙整的資料,編輯出版成《英國鑑賞家》(The English Connoisseur: Containing an Account of Whatever is Curious in Painting, Sculpture, & c.)上下兩冊,羅列了十二間鄉間別墅、三間王室宮殿以及倫敦與牛津一些公立機構與私人的藝術收藏,堪稱是當時私人藝術收藏目錄之集大成。對於馬汀這樣的平民而言,藝術鑑賞應當不是貴族的專利,雖然金錢資本雄厚的貴族才有能力收藏藝術。

在書中,馬汀直言:「如果沒有這些目錄,必需承認,對尚且無知的觀者(the yet uninformed observer)而言,觀看這些珍貴收藏,除了從見到諸多美妙事物所引發的視覺及想像愉悅之外,將鮮能產生用處。」[2]換言之,馬汀希望這樣的目錄,能夠幫助遊客在參訪時,對所觀看的藝術作品一一辨別、細究,使觀賞經驗能夠從單純的感性愉悅,提升到理性知識的層次。

另一位同樣是平民出身的知名旅行者阿瑟・楊(Arthur Young, 1741-1820),他以農業推動者建立專業身份,1793年被任命為新成立的農業部(Board of Agriculture)首任秘書。二十來歲時,楊幾度周遊英國,勘查各地農業發展與勞動實況,並出版以書信形式撰寫的遊記。

有趣的是,書中花了不少篇幅描述他對數個鄉間別墅建築與藝術收藏的觀察與想法。以1768年出版的《六週環遊英格蘭南部各郡及威爾斯》為例,在進入農業勘察前,楊先大篇幅描述了侯肯宅邸(Holkham Hall)的園林景緻,接著又花九頁篇幅講述侯肯宅邸建築外觀,以及他進入宅邸後對各個房間格局裝潢的觀察,之後再以六頁篇幅記述了宅邸裡的繪畫收藏,並不時對於個別作品給予評論意見。

針對這些描述離題的可能指控,楊於1770年出版的第二部遊記《六個月環遊英格蘭北部》中,做出以下意味深遠的說明:

我應該致歉/闡釋為何加入這麼多針對別墅、繪畫、園林、湖泊等的描述。我很清楚它們和農業關係甚微,但是,讓它們被知道,是有用的。它們是這個國家的財富與幸福的重要證明:沒有旅行者能夠走遠,而不被某個東西被吸引——藝術或者自然總是不斷抓住他的目光。—— 一種甚至達到完善的農業。——建築、繪畫、雕刻、以及裝飾土地的藝術,在四處展示著成果,彰顯了財富、優雅——與品味,這些唯有偉大繁榮的國家才有。——我認為將它們全部納入考察,並不會不當。——不排除任何藝術或自然促使我國更加美麗與便利的貢獻。[3]

除了收藏目錄與遊記,各郡地方誌書籍也都會描述鄉間別墅。十八世紀中葉還興起旅行指南;這些介紹英國各地古蹟名勝的書籍,也都不忘講述鄉間別墅與其藝術收藏。甚至,1770年代更出現了圖文並茂的鄉間別墅專輯。透過這些出版品,鄉間別墅及其藝術收藏不再是隱避鄉下的私人財產,而成為公眾關注、甚至議論的國家文化財——「國家財富與幸福的重要證明」。

在十九世紀初「藝術史」仍不是學科之前,對藝術的觀看與評論,已透過鑑賞文化的潛移默化,成為英國社會有教養階層的生活內容。藝術鑑賞能力不再只是關乎個人修養;透過培養「藝術公眾」,進而促進藝術的發展,亦成為提升英國經濟文化力量的重要手段。

看過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小說《傲慢與偏見》或改編電影的人,大抵都會記得伊莉莎白跟著舅舅、舅媽到鄉間旅行時,來到潘伯利莊園巧遇主人達西的那一幕。在此之前,身為陌生旅客的伊莉莎白等人,才剛由管家接待進入屋內參觀一番。

傲慢與偏見

Photo Credit: 《傲慢與偏見》劇照

這些貴族鄉間別墅,今日除了成為電影拍攝的熱門場景,也是旅行休閒的好去處。下篇,就讓我們看一看,去鄉間別墅可以看到什麼藝術!

參考資料

[1]大英博物館1753年成立,現今館舍始落成於1830年代。國家藝廊於1824年設立,V&A前身為1857年成立的南肯辛頓博物館,泰特則創設於1897年。有關泰特,可參見謝佳娟,〈邁向全球化國際藝術中心之路:泰德美術館收藏展示簡史〉,漫遊藝術史。

[2]Thomas Martyn, The English Connoisseur: Containing an Account of Whatever is Curious in Painting, Sculpture, &c. in the Palaces and Seats of the Nobility and Principal Gentry of England, both in Town and Country (London: L. Davis and C. Reymers, 1766), “Preface,” pp. i, ii.

[3]Arthur Young, A Six Months Tour through the North of England, Containing, An Account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Agriculture, Manufactures and Population, in Several Counties of this Kingdom, 4 vols, 2nd edition (London: W. Strahan, 1771), vol. 1, p. x.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