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民生線部分路段與基隆輕軌重疊,台北市長柯文哲未正面回應是否支持該提案,僅表示,「如果全都要蓋,汐止到南港會有6條軌道。」
環保署昨(31)日審查捷運民生汐止線第二期路線環境影響說明書,環評委員提出部分要求後,決議通過此案。全線將從大稻埕碼頭東側,沿民生西路往東穿過基隆河,至內湖新湖一路,長約6865公尺皆為地下路段,設6座車站。
新北市捷運局表示將儘速修訂規劃,提報交通部審議,預計中央核定後2年第一期優先開工。不過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表示,相關路段已有6條軌道規劃「不可能全蓋」,還是要交通部整合。
等待20年的捷運民汐線
綜合《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報導,民汐線規畫共有三期。第一期汐止至內湖、第二期內湖至大稻埕、第三期東湖支線,2007年三期同時提報環評,其中僅第一期於2009年有條件通過環評,因不確定因素,第二、三期須另案辦理。台北市府捷運工程局2015年送審全線綜合規畫,交通部則要求先完成第二、三期環評及都市計畫變更審議程序,再重送綜合規畫報告。
雖然民生汐止線採分期開發,但由於新北市府升格直轄市,中央補助減少,此案在綜合評估時,就確定民生汐止線必須「整體建設」才能取得效益,雙北達成「全線核定、分期建設」共識。第二期通過環評與否,牽動第一期能否順利開發。
至於第三期東湖支線,由於當地居民意見相當分歧,北市捷運工程局認為需要一段時間整合溝通,經評估後,將先預留延伸空間,是否興建則根據未來地區發展再檢討,暫時與全線開發計畫脫勾。
《中央社》報導,剛剛通過環評的第二期規畫,路線起自大稻埕碼頭東側,沿民生西路、民生東路往東穿越基隆河,至新湖一路、民善街路口為止。全長6.865公里,地下車站6座,待綜合規畫核定後,預計9年半完工。
《好房網News》報導,由於第二期開發重點區位為民生社區,許多居民擔憂施工時出現交通黑暗期。北市捷運工程局過去幾次環評初審時,強調道路施工約4至5年,且只有車站明挖覆蓋施工區才會縮減車道,將實施替代動線疏導降低衝擊。
《中央社》報導,現今汐民線全線環境影響評估通過審查,新北捷運工程局亦將協助臺北捷運局,進行綜合規劃報告修訂作業,期盡速提報交通部審議,綜合規劃報告奉中央核定後2年開工,並以汐止至內湖之第一期優先路段施作,於核定後9年完工,全線於核定後14年內完工。
環評委員建議什麼?
綜合《自由時報》和《中央社》報導,此開發案在4月29日經過環保署專案小組審查後獲得建議通過結論,昨天在環保署環評大會進行最後討論。
上由於二期工程途經的SB01至SB03區域位於土壤液化潛勢範圍,捷運局表示,針對明挖覆蓋的捷運站點周邊,將以灌漿或圍束工法補強;潛盾工程的路段,則要採二次灌漿進行補強,待現場情況穩定再繼續啟動施工。
審查會上也有環評委員擔憂站體通風口排氣問題,可能對周遭行人或住家有不利影響。要求通風口如採側吹式,應於垂直面裝置百葉,百葉開口的下緣距鄰接地面高度至少3公尺,排氣方向不得往下,以避免影響行人。另外也要求開發單位應評估在捷運沿線通風換氣設施,以調整管道設計、座落位置或增設空氣污染防制設備等方式,符合通風口24小時值的PM2.5小於等於35微克/立方公尺。
還有環委針對樹木植栽提出疑慮,認為要移植或補植的252棵都為喬木,若開發單位要用灌木取代不妥,主因喬木能減碳、降低污染。
柯文哲:相關規劃有6個,不可能每個都蓋
《經濟日報》報導,捷運汐止民生線爭論10多年,柯文哲更曾脫口是「盲腸線」、「等我有空」,柯文哲今受訪時表示,以前講過北宜高鐵、北宜直鐵、台鐵優化、基隆輕軌、汐止民生線、板南延伸線、國道5號,不可能每個都蓋,這牽涉台灣東北部的交通整合計畫,牽涉雙北、基隆、宜蘭國土規劃,最後還是要中央整合。
柯文哲表示,他心裡認為北宜高鐵應該第一優先,通常是第一優先決定,決定後剩下再一一處理。加上汐止民生線部分路段與基隆輕軌重疊,柯文哲未正面回應是否支持該提案,僅表示如果全都要蓋,汐止到南港會有6條軌道,「老實講,我們自己實際執政就知道這不可能」。
《聯合報》報導,位在二期路網的大稻埕碼頭旁的永樂里,里長林宗穎說,民生汐止通車後,捷運站將離迪化街更近,樂見發展,雖會擔心交通黑暗期,但若能帶動發展,在地都會支持;介壽里長蔡錦文也擔心交通問題,但相信捷運通車後交通便利、人潮也會進來,可帶動社區發展。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捷運民生汐止線第二期路線環評過關 地下段設6站(中央社)
- 捷運汐止民生線 新北:最快2022開工(中央社)
- 汐止民生線與基隆輕軌部分重疊 柯文哲:要交通部整合(經濟日報)
- 久等了!捷運汐止民生線全線環評通過 拚2年後動工(好房網News)
- 等了十多年! 捷運民汐線第二期通過環評 拚2年後動工(聯合報)
- 民汐線與基隆輕軌部分重疊 盼交部整合(聯合報)
- 捷運民汐線二期環評通過 最快2年後動工(自由時報)
- 捷運汐止民生線全線環評 獲環保署審查通過(新北市政府)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