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宥勳

〈人若回頭,必有緣由:接案的回頭率〉

讓我們先從一個計算題開始。

假設某單位邀請你前往演講,承諾提供你四千元的講師費,車馬費實報實銷。在不考慮其他工作時程、不考慮機會成本和準備成本的情況下,請分別回答下列題組:

  • 如果你婉拒這場演講,你會有多少元的收益或損失?
  • 如果你承接了這場演講,但表現不佳,你會有多少元的收益或損失?
  • 如果你承接了這場演講,但表現極佳,你會有多少元的收益或損失?

時間到。我們要來對答案囉。
我猜測,一般人的答案會是:

  • 損失四千元。
  • 收益四千元。
  • 收益四千元。

我想你大概已經感受到此題有詐。是的,上面這三個答案,我認為只有第二題是對的。其他兩題,雖然我給不出具體的數據,然而我可以確定地告訴你,第一題是「損失超過」四千元,第三題則是「收益超過」四千元。重點不在數字,而在於:一、如果我拒絕一項工作,我的損失會大於帳面上的酬勞。二、如果我接受一項工作,就算我沒做好,我起碼可以拿到帳面上的酬勞。三、如果我接受一項工作,只要我做得很好,就可以獲得超過帳面的酬勞。

實際上是多少,理論上可以用統計學去撈出來,比如對全體寫作者進行大數據的追蹤分析。不過那是文化部的工作,作為個體戶,我通常會用一種很偷懶的方式,「假設」損失和收益要各加上一○%。也就是說,我個人的答案是:

  • 損失四千四百元。
  • 收益四千元。
  • 收益四千四百元。

再次強調,這些數字只是我設定的一套「假設性的感覺」,而不是精確的數字。但為何如此?那些「超過」的數字,是怎麼跑出來的?

此處關鍵在於,一般人會少算一項參數,叫作「回頭率」。

「回頭率」的連鎖反應

我們前一篇講了如何讓案主認識你,然而「認識」是有很多種的。名滿天下是一種認識,惡名昭彰也是一種認識。因此,除了讓案主認識你以外,我們還要力求在案主心中留下好的印象。大到演講內容紮實、臨場唱作俱佳;小到交稿準時、出席活動絕不遲到;甚至純粹是因為你收費便宜,任何細節都可能會讓案主留下好印象。

每一種工作具體的眉角,在此不能盡列,我們之後都會專章說明。這裡要先討論的原理是: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性質,本質上是一連串專案的集合。我們不是侍奉單一位老闆,而是交陪一系列的案主。因此,我們每一次工作表現,都是在累積業界名聲——不管是正面名聲還是負面名聲。一份工作表現良好,就有機會帶來下一份工作(或者表現不好,也會毀掉潛在的工作機會),這就是我所說的「回頭率」。

我們可以用開頭的那個例子,具體說明可能發生的情況。如果你接了,讓現場的五十名聽眾在兩小時後聖靈充滿地離開,那你除了依約拿到酬勞之外,還可能會發生以下幾件事:一、主辦單位實在太開心了,立刻問你三個月之後有沒有空,想要再約你講一場。二、聽眾當中有人是某校老師、某圖書館館員、某機關公務員、某私人企業的幹部⋯⋯他們覺得這麼讚的東西不能只有自己聽到,所以在三個禮拜之後突然來信邀你。三、主辦單位或在場聽眾回家之後仍然激動不已,在社群網站上分享了今日的神秘體驗,於是讓更多人知道你可以講某個題目且講得不錯,於是⋯⋯

更棒的是,這個過程一旦啟動了,就會無止境地連鎖反應下去。只要你的表現是穩定的,第二度邀約你的場次中,也會依回頭率長出第三度邀約。假設你的回頭率是一○%,那你第一年講二十場,第二年就會變成二十二場,第三年會變成二十四・二場⋯⋯它會以一種複利的模式增長到市場上限為止。不只演講如此,邀稿也是同樣的邏輯,你每一次好好寫稿都會讓一群讀者知道你能寫什麼、且表現得不錯,其他的媒體同業就會知道可以找你寫這類型的稿子。

因此,如果你聽到有人稱讚你這期稿件寫得不錯、稱讚你剛剛講得很好,可以聽聽,但千萬不要太當一回事,因為你很難判斷哪些是客套話。然而,如果對方在你講完、刊出之後,開始跟你要名片、問你何時有空、發了案子給你,這種稱讚就真的是足斤足兩的了,安心收下吧。

你的「配點」如何?你是什麼「兵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把「回頭率」講成一種數值,但它事實上是一種多面向的「配點」。案主並不只看你「好不好用」,而更想知道「可以怎麼用你」,他們會從各種角度評估你的戰力,判斷出你是哪個「兵種」。比如在年輕一代的作家中,如果你要找人寫採訪稿,找李屏瑤就比找朱宥勳好;如果你需要快速生產時事評論,朱宥勳會是比童偉格合理的選擇;如果你想要文風華麗有哏的文章,找陳栢青保證效果絕佳;如果你需要有人撰寫出版產業觀察,黃崇凱可以勝任愉快。

你找駱以軍演講效果會很好,因為他很會講故事,但你要做好他不會乖乖扣合講題的心理準備;如果你找鄭愁予演講,最好慫恿他多朗讀幾首詩,因為他的朗讀比論點更值得一聽,並且你最好要密切注意他的行蹤,以免他當天突然人間蒸發;而如果你的聽眾是一群對文學沒興趣的高中生,找表演感一流的許榮哲會比走紮實路線的吳明益更適合;找李家同去演講,就要慎防他因為現場人數太少、聽眾不專心而發脾氣走人⋯⋯

真要講下去是列不完的。重點是: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兵種?

你有哪些主題是可以分享的?
你可以撰寫論述性的文字嗎?
你能進行採訪、報導嗎?
你的時間紀律如何?
你的工作品質穩定嗎?
你的口說能力如何?
你喜歡跟人接觸嗎?
你能夠在限制中發揮創意嗎?
你能夠在高度壓力的情況下工作嗎?
你是否有一些難以取代的觀點和知識體系?
……

所有條件都會影響回頭率,也會決定你在案主心中是快速反應部隊、還是火力強大但容易膛炸的重砲。

當我想通這個道理之後,我才算是聽懂了我的老師許榮哲的忠告。那時我們都還在耕莘寫作會,同儕提到最近獲邀去寫一本外國文學作品的書評,但他對該作家其實不是那麼熟悉,擔心自己寫不好,因此遲疑著要不要接案。

許榮哲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接啊。硬著頭皮接下來,做完了就是你的了。」

我當時覺得有點難接受,為什麼要去寫自己不太會的東西?一來這樣的案件準備成本比較高,做起來不划算;二來如果沒寫好,不是反過來傷害自己的形象嗎?

從開頭的計算題來看,你只要接了案子,幾乎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就算表現平平也至少有現金入帳。要是拚下去表現良好,那就可以開啟正向循環了——而且,綜合上一篇所述,這等於是案主要求你開了一條新的產品線,而且是一條至少有一名買主的產品線。除非你的表現真的爛到天怒人怨,讓案主開始散布你的負面評價。但這種狀況非常罕見,因為大多數的人只要稍有努力、不踩到什麼倫理界線,至少都能做到普通水準。大不了回頭率低一點,只要不是負值就好。

因此,在生涯初期,大家都是處於「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的狀態,除非確定接下去會名聲炸裂的案子,不然幾乎都會想辦法吃下來。

不只案主養你,你也可以養案主

更進一步說,當某案主找上門來而你不接的時候,你產生的並不只有「損失四千四百元」這個後果而已。還有一個隱形的後果是,你會讓這個案主覺得「這個人不好邀」。拒絕一次兩次可能還好,拒絕的次數一旦多了,「不好邀」或「他是不是對我們有意見」的形象可能就定型了,這跟是否準時交稿、工作紀律是否良好一樣,會列入你的兵種配點考量中。如果你的實力堅強,有大量粉絲或獨門技藝為後盾,案主可能會願意多嘗試幾次,但如果沒有這種根基,很可能你就會永遠失去跟這個單位合作的機會了。

但我不是要說你不可以拒絕任何案主的邀約。事情正好相反,有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原理——當你慢慢累積經驗之後,你可以反過來「養」出適合自己的案主。你不喜歡命題創作嗎?那就婉拒所有創作類的稿件。你覺得對談要配合另外一位作家,總是讓你苦手嗎?那每封對談的邀約信,你就可以「剛好」沒空一下。久而久之,因為你一直接某類型的案子,你就會在這方面累積更多的成果,不斷增加回頭率;而你一直拒絕的類型,慢慢就不會找上你了。長此以往,你會讓業界更鮮明地知道你的兵種配點,而你的工作成本也會下降,因為你會摸索出一塊自己最能駕輕就熟的領域。

這也是為什麼你Google「朱宥勳」很難找到採訪稿,但可以輕易找到數十篇評論和上百場演講的紀錄。

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十項全能,我們要把時間和精神花在(對自己來說)CP值最高的地方。

而如果你遇到了糟糕的案主——比如拖欠款項、窗口很兩光、不斷提出額外要求之類的狀況,也請不要猶豫,就算他回頭了,你也不要給他第二次機會。我們確實追求回頭率,但如果回頭的是爛人,那就千萬不要留戀。因為你要是把時間投資給爛案主,也會啟動回頭率的循環,讓更多爛案主或同一案主的爛案件來占據你的行程表。你應該把時間留給優質的案主,讓它們願意一直發案給你,你才有機會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還能賺到合理的報酬。

一般人要換老闆很困難,但我們要永久拒絕一個案主,相對比較容易,因為所有案件都是有期限的,到期之後說點客套話就可以逃走了。這是作家這個職業少數的「優勢」,請不要忘記這件事。

人若回頭,必有緣由;但遇到北七的時候,請盡快逃走。在這一點上,接案的我們跟發案的他們其實是同一類人,我們都在這世界上努力尋找頻率正確的夥伴,逃避那些會折磨彼此的詭異族類。我們無法完全依賴陌生人的好心,但我們能讓自己成為好心一點的陌生人——畢竟寫作圈裡難搞的人非常多,有時僅僅是個性良好,就能為自己贏得不少職場優勢了。

相關書摘 ►朱宥勳《文壇生態導覽》:文學人對「原創性」的尊崇,其效果並不只有厭惡抄襲而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朱宥勳

揭露寫作者實際的養成之路,除了鍛鍊創作之外,還有多不勝數的寫作職場眉角,想成為專職寫作者不可不知的寫作職場秘笈,想認識創作環境的第一手資料。

這本書寫給想要成為作家的新人:它可能會成為實用的技術手冊,讓你讀了之後充滿創作決心;也可能會成為勸退之書,讓你稍微考慮一下自己的文學夢。

靠筆吃飯,可能嗎?

想以文學創作為業的人,應該都會自問或被親朋好友逼問:「做這一行會不會餓死?」文學創作者是一個社會創作力的代表,但這個工作卻總是有著職場資訊不清、業界生存法則難辨的狀況。如果想從事寫作工作,想靠寫作維生,但卻沒有這個職業該有的職場資訊,求職網站上也沒這個選項,那該怎麼辦?

文字創作者以職場術語來說是「自雇者」,沒有工會、沒有太多同事、沒有法規規範,最重要的是沒有職場生存回報資料讓後進者了解。《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便是針對想了解文字創作領域職場狀況的人所做的田野觀察成果,給想嘗試文學創作的人、給想評估寫作環境的人、給對創作出版運作有興趣的人的第一手生存攻略,揭開種種隱而不宣的業界眉角。

本書的寫作起源於對於許多創作者如流星般消逝的惋惜,朱宥勳說:「從我高中開始寫作到現在,我見過幾十位比我更有才華的創作者。他們橫跨各個世代,無論比我年輕還是比我年長,都曾在某一瞬間,展現了我從未能及的光芒。但是,他們大多沒能繼續寫作。除了『另有人生規劃』以外,大多數的秀異創作者,都是被業界各種『俗務』給磨掉了。就連我自己,也有過好幾次放棄的念頭。我能夠繼續寫下去,並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優秀。我回報這份幸運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我所知的這些江湖訣竅說出來。」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是難得的針對文學、文字創作職場的田調與生存者回報,也是寫作職涯眉角大公開,所有以往認為不可捉摸的、用「天分」、「靈感」、「才華」等虛幻詞彙架起來的上層結構,其實都有經濟運作收支損益的下層結構。透過揭露這些業界資訊,讓創作與出版成為有脈絡可供新手依循的產業,讓創作生態有清晰的面目讓新手參考。這本書寫給想要成為作家的新人:它可能會成為實用的技術手冊,讓你讀了之後充滿創作決心;也可能會成為勸退之書,讓你稍微考慮一下自己的文學夢。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