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進口美豬是否可以含瘦肉精的事情,政黨搞抗爭,媒體也訪問了一堆學者,但是立場兩極化的吵來吵去真的有多少意義?

政客、媒體們,你們要是真這麼關心人民,先禁檳榔吧!

其實從已知的報告中,最毒的東西叫檳榔,讓我們看看口腔癌的發生率,以比較會得到的男性來看,1990年每十萬人約10位,到了2010年超過40位,20年間上升了四倍。

Photo Credit: 國民健康署

台灣口腔癌的死亡人數1986年349位,到2013年共2505位,不到30年內增加超過7倍;男性十大癌症死亡排名一路在不到30年內從第8名上升到第4名。

  • 下表參考自〈口腔癌是台灣最常見的頭頸部癌〉,出處為《高醫醫訊》第34卷第6期
民國年度 死亡人數 男性十大癌症排行
75 349 8
82 631 5
92 1723 4
102 2505 4

90%以上的口腔癌患者都吃檳榔,往往也都既抽菸又喝酒;檳榔本身及其添加物含了好幾種甲級致癌物質,這應該都是眾所周知。一向以來,嚴格幫台灣人民把關「塑化劑」、「萊克多巴胺」、「日本核食」的政客、媒體名嘴們,你們知道口腔癌跟檳榔的悲慘現況嗎?說句實在話,每年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調查都會慎重其事的發新聞,也都特別強調口腔癌的致命危險,不要說沒聽過、不知道。

當年馬英九先生當總統曾經說過要禁檳榔,結果立刻招致立法委員的反對,說檳榔產業可能有百萬計的人口賴以為生,之後就不了了之。換了蔡英文總統,2019年去年年底,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檳榔危害防制專法」可望於立法院下一個會期推動。並要從過去的「三不政策」(不輔導、不鼓勵、不禁止)轉型成「三要政策」:要宣導、要輔導、要防治!

  1. 請問一下,可以合法販賣,連警語都不放的檳榔要如何「防治」?
  2. 「輔導」,誰來做?老實說,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我真的不知道誰跟精神醫學界、防治專科討論過要怎樣幫助這些成癮者,藥物?諮商?還是要輔導檳榔業者轉業?讓他們可以從別處賺錢。
  3. 「宣導」,貼貼海報,辦些演唱會,跟小朋友們說回家叫爸爸不要吃,自己以後也不該碰,會死於口腔癌?別又來鬧了

我們吵一個潛在危險性遠遠少很多的「萊克多巴胺」,卻放任檳榔每年害死快要3000位國民,其中大部分都是偏遠地區、勞工階級,卻擔負一家生計的男性。我不懂,我真的不懂。

「科學導向」而非「情緒民粹」

2011年台灣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又稱為塑化劑事件,起因為市面上部分食品遭檢出含有塑化劑,進而被發現部分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非食用添加物)撙節成本。除了最初被披露的飲料商品外,影響範圍亦擴及糕點、麵包和藥品等(參考自維基百科)。

當時的法令對於不當的添加塑化劑是不允許的,所以清查並回收這一類食品、藥品在當時並無爭議,但對於塑化劑是否要「零檢出」卻引來了當時在野民進黨立委的大力要求。其實當時不是只有民進黨,連執政的國民黨立委也是主張不允許有塑化劑的檢出。媒體也是一面倒地認為食安不容妥協,不允許這一類有「可能」危害健康的東西。在當時風聲鶴唳的報導之下,進而引起全面的恐慌,很多飲食業的生意都受很大的打擊,甚至有家長帶自己的小孩去醫院檢查生殖器,看是否受到塑化劑的影響而變小。

其實科學的東西本該就回歸科學,畢竟塑膠容器本身就會溶出塑化劑,所以在任何塑膠容器內裝的東西能應該會檢出。所以任何寶特瓶、塑膠瓶內裝的飲用水、飲料、醬醋,甚至醫院幫病人打的塑膠瓶點滴液,都應該驗的出塑化劑。除非台灣一律改用紙、或玻璃包裝,那將會造成廠商很大的成本負擔,否則「零檢出」是神話,也不是任何官員可以許的承諾。

「立場」影響了科學態度,「零檢出」逼退了一位衛生署署長

結果呢?幾年過後,寶特瓶、塑膠瓶依然到處都是,「零檢出」呢?當時堅持立場的衛生署林方郁署長被迫辭職,因為他根本沒辦法答應「零檢出」,因為即使用能說服廠商改用玻璃瓶裝,產品在包裝製造過程中還是很容易受塑化劑汙染。最後這事件突然之間「被遺忘」,立法委員跟媒體好像得了集體失憶症,「馬照跑、舞照跳」,塑化劑還是存於在一瓶瓶、一杯杯的塑膠容器中,被我們喝進肚子裡,甚至打進血液裡。

當時為了找出問題之所在,我上了美國食藥署FDA的官方網站,在他們的毒物資料庫裡面找到了 100多頁,有關塑化劑的報告。裡面有很多跟生育、胎兒、性器官,跟肝腎功能影響的研究。結論很清楚:「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塑化劑會對人體有確定性的傷害,即使是用塑膠瓶裝的點滴都可以在醫療常規中使用。唯二禁用的例外是1. 病人使用中央靜脈營養液大量的點滴輸入,2. 新生兒的一些特殊治療,因為那樣子的塑化劑含量才可能會太多。」

老實說「塑化劑零檢出」是一場天大的笑話,暴露了政客們的無知、民粹,跟不用功,也道盡了媒體沉迷於「義憤」的情緒裡,進而偏頗的找專家學者來背書,挑動民眾的憤怒、焦慮,跟恐懼。

自戀時代裡的政客與媒體

有一本書叫《自戀時代》,允許我摘錄,引用一段

自戀,無所不在。

在這個自戀時代裡,年輕人隨時自拍上傳網路、父母稱自己的孩子是「小王子、小公主」、名流藝人炫富、裸露,搏版面搶曝光,廣告催眠你購物,「因為你值得!」;職場同事無視團隊合作,政客自我感覺良好,厚顏不顧民意,甚至罪犯為引人注目而公然行兇……面對這些現象,我們或許習以為常,或許瞠目結舌,甚至可能深受其害。探究這些現象的背後,你會發現,這些行為全暗藏了「自戀」的陰影。

是的,不可否認的,在這個事件中「自戀」確實掩蓋了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在一場瘋狂的食安大革命之後,在犧牲了一位盡職、負責的署長之後,我們看到了媒體的深切自省嗎?看到了政客們除了黨同伐異、文攻武鬥之外,在追求知識跟真象上的努力嗎?「零」,我沒看到有人,而《自戀時代》絕版了。

老實說, 「自戀」讓這一群高知識份子,所謂的社會精英們,都喪失了自我反省的能力,「事過境遷,1234、5678,再來一遍。」與其說討厭或不齒,其實我更關切的是——全民的智識水準、科學精神在「自戀」、「權力」、「高收視率」、「偏頗立場」中受到的是多大的觭傷?

行政院長該為「昨非今是」而道歉,賴皮狡辯不是正人君子

但是美國進口的豬跟牛是否含萊克多巴胺,跟塑化劑是兩件事情,塑化劑是我們普遍依賴的容器都會溶出的物質,而萊克多巴胺是人為添加的,已知會影響人體的藥品。我們可以選擇不必冒任何風險,堅持食品中不要萊克多巴胺,重點是:

這世界有一個經濟強權叫美國,就是要我們吃他們添加萊克多巴胺養出來的豬跟牛,他們認為在科學上是安全,在貿易公平上是必須。

我想任何一個政黨、政治人物都不會反對這個結論,也不會認為添加萊克多巴胺是真的必然,因為並不是所有美國畜牧業都會添加萊克多巴胺養動物。但是他們硬要我們允許萊克多巴胺混著進口來吃,以前國民黨執政同意過、在野的民進黨強力反對過;現在則是執政的民進黨硬著頭皮要過關。行政院蘇院長的硬凹、逞律師性格的口舌狡辯,跟不願意道歉都是很糟的言行。

老實說,人民厭煩了這些政客的「表演」,最好是有一批可以信賴的學者專家,好好的開個公聽會,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跟美國的貿易非常非常重要,這大家都不會反對,美國人很「鴨霸」,這大概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但是一定要立刻交換些甚麼?老實說以我們進口美豬美牛的金額,怎麼換?其實最簡單的是,擺明了要我們屈服,冒美國認為科學上可以接受的「極低」風險。

與其說真的是擔心吃美豬的風險,倒不如說是「跪」不下去,大家來找碴。但是不願跟美國人下跪,卻可以跟那些毒害國人以賺錢的檳榔產業投降。

問題是,我們的專家學者們呢?他們的公信力剩多少呢?

台灣的媒體是極端自戀的,每一個節目主持人都覺得他們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上知外星人,下通幽冥界。曾經看過一個政論節目,當他們討論到殺人案的精神鑑定,現場邀請到的是一位外科醫師,一輩子沒看過,甚至也不知道精神鑑定怎麼做,主持人還能詰問他精神鑑定的可信度。

還有另一位主持人跟一位知名的「法醫」連線,因為那位法醫的出現代表高收視率,那位「法醫」當場說「精神科醫師很好騙」。我當時就在節目現場,想要說話的時候,連一點機會都沒有,我想應該是主持人認為「精神科醫師很好騙」的結論民眾最喜歡。喔,對了,「那位法醫」講的很多事情是錯的,即使是他的專業,像最近演藝界小鬼逝世的原因都可以猜錯。

台灣的高等教育本身在這十年中出現很多的大問題,像論文抄襲造假、產官學勾結、因政治立場而言論偏頗,這些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事實。即使專家學者的立場很客觀、學問很踏實(就像林芳郁前署長),他們依然會被冠以維護,或反對某政黨立場的罪名,來行政治鬥爭之實,讓他們對社會亂象袖手旁觀。

其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他們的言論會被媒體選擇性的引用、操作,一切端視主持人、名嘴這些最重視名跟利的媒體人怎麼弄,收視率好不好,媒體老闆喜不喜歡。媒體所自認為代表的社會正義、所要負的社會責任,是一個只有「自戀型人格違常」會相信的笑話吧?

但是這個社會的運作不需要公正超然的專家學者們嗎?政治圈的、媒體人們除了看頭銜之外,又怎知誰說的對呢?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不管對政、媒、學都皆然,「實事求是」,不「爭權奪名利」才是一個社會能進步的最根本。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